Go调度器中的三种结构G、P、M
系统线程固定2M,且维护一堆上下文,对需求多变的并发应用并不友好,有可能造成内存浪费或内存不够用。Go将并发的单位下降到线程以下,由其设计的goroutine初始空间非常小,仅2kb,但支持动态扩容到最大1G,这就是go自己的并发单元——goroutine协程。
实际上系统最小的执行单元仍然是线程,go运行时执行的协程也是挂载到某一系统线程之上的,这种协程与系统线程的调度分配由Go的并发调度器承担,Go的并发调度器是属于混合的二级调度并发模型,其内部设计有G、P、M三种抽象结构,我们来看一下它们分别是什么:
G-P-M模型抽象结构:
- G: 表示Goroutine,每个Goroutine对应一个G结构体,G存储Goroutine的运行堆栈、状态以及任务函数,可重用。G运行队列是一个栈结构,分全局队列和P绑定的局部队列,每个G不能独立运行,它需要绑定到P才能被调度执行。
- P: Processor,表示逻辑处理器, 对G来说,P相当于CPU核,G只有绑定到P(在P的local runq中)才能被调度。对M来说,P提供了相关的执行环境(Context),如内存分配状态(mcache),任务队列(G)等,P的数量决定了系统内最大可并行的G的数量(前提:物理CPU核数 >= P的数量),P的数量由用户设置的GOMAXPROCS决定,但是不论GOMAXPROCS设置为多大,P的数量最大为256。
- M: Machine,系统物理线程,代表着真正执行计算的资源,在绑定有效的P后,进入schedule循环;而schedule循环的机制大致是从Global队列、P的Local队列以及wait队列中获取G,切换到G的执行栈上并执行G的函数,调用goexit做清理工作并回到M,如此反复。M并不保留G状态,这是G可以跨M调度的基础,M的数量是不定的,由Go Runtime调整,为了防止创建过多OS线程导致系统调度不过来,目前默认最大限制为10000个。
关于P这个设计,是在Go1.0之后才实现的,起初的Go并发性能并不十分亮眼,协程和系统线程的调度比较粗暴,导致很多性能问题

Go的并发调度器采用G-P-M模型,其中G表示Goroutine,P代表Processor,M代表Machine。Goroutine是轻量级的并发单元,需要绑定到P才能被调度执行。P维护执行环境和任务队列,数量由GOMAXPROCS决定。M是系统线程,执行schedule循环,从全局或局部队列获取G。P的work-stealing算法提高了调度效率。当G阻塞时,M会解绑P并进入休眠,或尝试窃取其他P的G。Go调度器的设计使得它能处理高并发场景,但也需要注意并发控制以避免性能开销。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50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