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 Oracle 共享池中一个精巧而重要的设计——保留池(Reserved Pool / Reserved Heap)。它是解决共享池碎片化问题、预防 ORA-04031 错误的关键机制。
1. 保留池的核心作用与原理
官方/专业解释
保留池是共享池内部一块被预先保留出来的独立内存区域,由其自身的内存管理器(Heap)进行管理。它专门用于满足大的内存分配请求(通常大于 _shared_pool_reserved_min_alloc 隐含参数,默认值约为 4400 字节)。
其设计目的是防止单次大的内存分配操作对主共享池(Main Shared Pool)的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从而避免内存碎片化。
通俗解释
想象共享池主堆是一个繁忙的“公共自习室”,里面有很多学生在用大小不一的桌子(Chunk)学习。
-
问题场景: 突然来了一个小组项目团队,需要拼起一张非常大的长桌(大内存分配请求)。如果只能在自习室里拼桌,他们就不得不把很多张正在被使用的小桌子强行挪开、合并。这个过程会打扰很多其他同学(产生碎片),而且拼完后,自习室里会留下很多难以利用的犄角旮旯(小空闲块)。
-
解决方案(保留池): 自习室的管理员很聪明,他专门在旁边隔出了一个“VIP小组讨论室”(保留池)。这个讨论室里预先放了几张固定的大长桌。
- 以后,但凡有需要大桌子的小组(大内存请求),直接领到VIP室去。
- 这样,无论他们在里面怎么折腾,都不会影响到外面公共自习室的布局和秩序。
保留池就是这样一间“VIP室”,它通过隔离大请求,有效地保护了主共享池的结构完整性。
2. 工作原理与分配流程
官方/专业解释
- 阈值判断: 当内存管理器收到一个分配请求时,首先会检查其请求的大小。
- 路由决策:
- 如果请求的大小 小于或等于
_shared_pool_reserved_min_alloc,则该请求由主共享池的 Free Lists 来满足。 - 如果请求的大小 大于
_shared_pool_reserved_min_alloc,则该请求会被路由到保留池的 Free List 进行处理。
- 如果请求的大小 小于或等于
- 独立管理: 保留池拥有自己独立的 Free List 结构。它从主共享池中“挖走”一大块内存后,就自行管理这块区域的分配和释放,与主堆互不干扰。
- Fallback 机制: 如果保留池中的空间不足,无法满足一个大请求,内存管理器会** fallback **(回退)到主共享池中去尝试分配。这个过程记录在
V$SHARED_POOL_RESERVED.REQUEST_MISSES中。
通俗解释
继续上面的比喻:
自习室管理员定了个规矩:需要超过 4 个人的桌子(>4400字节),请直接去VIP室。
- 一个3人小组来了,需求小,就在公共区找空位(主堆分配)。
- 一个8人项目组来了,需求大,管理员直接带他们去VIP室(路由到保留池)。
- 某天VIP室满了,但又来了一个8人组。管理员没办法,只好破例,在公共区艰难地给他们拼一张大桌(Fallback 到主堆)。这个过程很麻烦,管理员会记录下来(
REQUEST_MISSES+1)。 - 如果在公共区也拼不出大桌,那就只能拒绝请求了(
REQUEST_FAILURES+1,可能导致 ORA-04031)。
3. 相关查询与管理 SQL 命令
监控和管理保留池,主要依靠 V$SHARED_POOL_RESERVED 动态性能视图。
查询 1:查看保留池的整体状态和使用情况
这是最重要的诊断查询。
SELECT *
FROM v$shared_pool_reserved;
关键字段解读:
| 字段 | 官方解释 | 通俗解释 | 健康指标 |
|---|---|---|---|
FREE_SPACE | 保留池中当前空闲的内存总量(字节)。 | VIP室里还剩下多少“空着的桌子面积”。 | 应大于0。 |
REQUEST_MISSES | 请求在保留池中分配失败、不得不回退(fallback)到主共享池的次数。 | “VIP室满员,被迫在公共区拼大桌”的次数。 | 这是核心指标。理想应为0或长期稳定。如果持续增长,是调整信号。 |
REQUEST_FAILURES | 请求即使在主共享池中也分配失败的次数。 | “在公共区也拼不出大桌”的次数。 | 必须为0。大于0则可能已发生ORA-04031错误。 |
LAST_FAILURE_SIZE | 最近一次分配失败所请求的大小(字节)。 | 最近一次是哪个大小的“桌子”没拼起来。 | 用于诊断问题大小。 |
MAX_USED_SPACE | 自实例启动以来,保留池使用空间达到的最大值。 | VIP室历史上最多同时用了多大的地方。 | 用于评估保留池大小是否合理。 |
查询 2:检查保留池的大小配置
-- 查看当前保留池的配置大小
SELECT name,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 查看隐含参数(最小分配阈值),通常无需修改
SELECT ksppinm, ksppstvl
FROM x$ksppi x, x$ksppcv y
WHERE x.indx = y.indx
AND ksppinm = '_shared_pool_reserved_min_alloc';
查询 3:深入保留池内部(谨慎使用)
与查询主堆类似,可以查看保留池内部的 Chunk 分布,但需格外小心其对性能的影响。
SELECT
KSMCHCLS AS chunk_class,
COUNT(*) AS chunk_count,
ROUND(SUM(KSMCHSIZ) / 1024, 2) AS total_size_kb,
ROUND(AVG(KSMCHSIZ)) AS avg_size_bytes
FROM x$ksmsp
WHERE KSMCHCLS LIKE 'R-%' -- 专门查看保留池中的块(以'R-'前缀开头)
GROUP BY KSMCHCLS;
R-free: 保留池中的空闲块。R-rcre: 保留池中的可重建块。R-perm: 保留池中的永久块。
4. 管理命令与优化建议
基于 V$SHARED_POOL_RESERVED 的监控结果,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场景一:REQUEST_MISSES 持续增长,但 REQUEST_FAILURES 为 0
- 诊断: 保留池大小不足,导致大请求频繁 fallback 到主堆。这会加剧主堆的碎片化风险。
- 解决方案: 增加保留池的大小。
-- 首先检查当前设置和SGA大小 SHOW PARAMETER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SHOW PARAMETER shared_pool_size; -- 通常设置为 shared_pool_size 的 5% 到 10% ALTER SYSTEM SET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 100M; -- 例如,增加到100M
场景二:REQUEST_FAILURES > 0
- 诊断: 情况紧急。不仅保留池满了,主堆也由于碎片化无法满足大请求,应用程序可能已经开始报
ORA-04031错误。 - 解决方案:
- 立即补救: 临时刷新共享池(注意:这是重磅操作,会导致所有SQL硬解析,务必谨慎!)。
这会清空所有可重建对象,合并碎片,瞬间提供大量连续空间。ALTER SYSTEM FLUSH SHARED_POOL; - 根本解决:
- 如上所述,增加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 考虑增加整个
shared_pool_size。 - 优化应用程序: 这是最根本的。检查是否有大量未经绑定变量的SQL,或者是否可以避免在运行时加载极大的PL/SQL包。
- 如上所述,增加
- 立即补救: 临时刷新共享池(注意:这是重磅操作,会导致所有SQL硬解析,务必谨慎!)。
场景三:FREE_SPACE 始终很大,REQUEST_MISSES 为 0
- 诊断: 保留池尺寸配置过大,内存未被充分利用。
- 解决方案: 可以考虑适当调小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将更多内存留给主共享池使用。ALTER SYSTEM SET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 = 50M;
总结
保留池是 Oracle 设计的一个精巧的“防火墙”机制,通过空间换稳定的策略,将具有破坏性的大内存分配操作隔离到一个独立区域,从而保护主共享池的结构。
最佳实践:
- 持续监控: 定期检查
V$SHARED_POOL_RESERVED视图,重点关注REQUEST_MISSES的趋势。 - 合理配置: 将
shared_pool_reserved_size设置为shared_pool_size的 5%-10% 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并根据监控数据进行调整。 - 治本之策: 优化应用程序,使用绑定变量,减少不必要的解析操作,这才是减轻共享池整体压力、避免碎片化的根本办法。
通过理解和有效管理保留池,你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的稳定性,减少令人头疼的 ORA-04031 错误的发生。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T小Chen》
11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