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析 Oracle 19C 数据库中的 V$RESULT_CACHE_MEMORY 动态性能视图。这个视图是管理和优化 Oracle 结果缓存(Result Cache) 功能的核心,它揭示了结果缓存的内存结构和使用情况。
📖 概述与作用
V$RESULT_CACHE_MEMORY 视图显示了构成结果缓存的所有内存块(Memory Blocks)的详细信息。结果缓存是共享池(Shared Pool)中一块专门保留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查询结果。此视图允许你深入到内存级别,查看这些缓存是如何被组织、分配和使用的。
- 核心目的:监控和管理结果缓存的内存消耗。它帮助你理解结果缓存的内存布局,识别内存块的状态(空闲、已使用、繁忙),并可用于诊断与内存分配相关的问题(如内存碎片、空间不足)。
- 简单来说:它回答了“结果缓存的内存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还有多少可用内存?”这两个关键问题。
🎯 使用场景
- 内存使用分析:当结果缓存性能不佳或遇到
ORA-00896: result cache memory too small错误时,DBA 可以查询此视图,分析内存的分配状态,查看是否存在大量碎片或可用内存不足。 - 性能优化:通过观察
BUSY状态的内存块数量,可以了解当前有多少个查询正在并行地构建缓存结果。结合V$RESULT_CACHE_STATISTICS的Create Count统计信息,可以评估缓存构建的活跃程度。 - 容量规划:通过查看总块数、已用块数和空闲块数,可以为
RESULT_CACHE_MAX_SIZE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 - 深入故障排查:在极少数情况下,用于诊断结果缓存的内存损坏或异常行为。
📊 字段含义详解
V$RESULT_CACHE_MEMORY 视图的每一行代表一个内存块。下表提供了每个字段的详细解释。
| 字段名 | 数据类型 | 含义与说明 |
|---|---|---|
| ID | NUMBER | 内存块的唯一标识符。这是一个序列号,用于标识缓存中的每个独立内存块。 |
| TYPE | VARCHAR2(10) | 内存块的类型。表示该内存块的用途。主要类型包括: • Result:存储实际的缓存查询结果数据。• Dependency:存储缓存结果与其依赖的数据库对象(如表)之间的依赖关系元数据。• Bitmap:内部用于管理内存的位图块。 |
| BLOCK_COUNT | NUMBER | 块计数。表示由此内存块所代表的连续内存块的数量。通常为 1,但有时多个连续块会被合并管理。 |
| BLOCK_SIZE | NUMBER | 每个内存块的大小(字节)。这是分配单元的基本大小。 |
| COLUMN_SIZE | NUMBER | (适用于 Result 类型块)存储列值所需的内存大小(字节)。这是结果集中实际数据所占用的空间。 |
| POINTER_SIZE | NUMBER | (适用于 Result 类型块)存储行指针所需的内存大小(字节)。 |
| ROW_SIZE | NUMBER | (适用于 Result 类型块)存储单行数据所需的内存大小(字节)。 |
| ROW_COUNT | NUMBER | (适用于 Result 类型块)该缓存结果所包含的数据行数。 |
| SCHEMA_SIZE | NUMBER | (适用于 Result 类型块)存储结果集元数据(如列名、数据类型)所需的内存大小(字节)。 |
| STATUS | VARCHAR2(10) | 内存块的当前状态。这是最重要的字段之一: • Free:该内存块是空闲的,可用于存储新的缓存结果。• Used:该内存块已被分配,并正存储着一个有效的缓存结果或其元数据。• Busy:该内存块正在被写入(即一个查询结果正在被计算并缓存到此块中)。这是一个临时状态。 |
| CON_ID | NUMBER | 容器ID。在多租户环境(CDB)中,标识该行数据所属的容器。 • 0:表示数据属于整个 CDB。• 1:表示数据属于根容器(CDB$ROOT)。• n (n>1):表示数据属于特定可插拔数据库(PDB)的 ID。重要提示:结果缓存是实例局部的,且在CDB中,所有PDB共享同一块结果缓存内存。 |
🔗 相关视图与基表
-
核心相关视图:
V$RESULT_CACHE_STATISTICS:提供结果缓存的宏观统计信息,如查找次数、命中次数、失效次数、内存使用汇总等。这是评估缓存效率的首选视图。V$RESULT_CACHE_OBJECTS:显示结果缓存中所有对象(缓存结果、依赖元数据等)的逻辑视图,包括其状态、创建时间、大小等。V$RESULT_CACHE_MEMORY是其在物理内存上的映射。V$RESULT_CACHE_DEPENDENCY:显示了缓存结果与其底层依赖对象(如表)之间的关系。GV$RESULT_CACHE_MEMORY:在 RAC 环境中,显示所有实例的结果缓存内存信息。注意:结果缓存是实例局部的,每个实例有自己的缓存。
-
关于基表:
V$RESULT_CACHE_MEMORY是一个 **动态性能视图(V视图)∗∗。其底层数据直接来源于实例运行时∗∗系统全局区(SGA)中的结果缓存内存结构∗∗。结果缓存是一个独立管理的内存池(尽管从共享池中分配)。Oracle内核维护着这些内存块的链表(如空闲链表、已用链表)。其底层基表是像∗∗‘X视图)**。其底层数据直接来源于实例运行时**系统全局区(SGA)中的结果缓存内存结构**。 结果缓存是一个独立管理的内存池(尽管从共享池中分配)。Oracle 内核维护着这些内存块的链表(如空闲链表、已用链表)。其底层基表是像 **`X视图)∗∗。其底层数据直接来源于实例运行时∗∗系统全局区(SGA)中的结果缓存内存结构∗∗。结果缓存是一个独立管理的内存池(尽管从共享池中分配)。Oracle内核维护着这些内存块的链表(如空闲链表、已用链表)。其底层基表是像∗∗‘XQESMMBLK** 这样的内部X‘表,这些表是内存结构的直接接口,对用户而言是隐藏的、不稳定的。‘V` 表,这些表是内存结构的直接接口,对用户而言是隐藏的、不稳定的。`V‘表,这些表是内存结构的直接接口,对用户而言是隐藏的、不稳定的。‘VRESULT_CACHE_MEMORY` 提供了对这些底层内存块信息的友好访问。
⚙️ 底层原理与知识点
1. 结果缓存内存管理:
结果缓存的内存是从共享池(Shared Pool)中划分出来的一个保留区域,其最大大小由 RESULT_CACHE_MAX_SIZE 参数控制。该内存池被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Blocks),这是内存分配和管理的的基本单位。
2. 内存块状态流转:
- Free -> Busy:当一个查询需要缓存其结果时,缓存管理器会从空闲链表(Free List)中找到一个或多个
Free块,将其状态改为Busy,并开始将结果数据写入其中。 - Busy -> Used:当结果数据完全写入内存块后,其状态从
Busy变为Used,表示它是一个有效、可被读取的缓存结果。 - Used -> Free:当缓存结果因依赖对象变更而失效,或因其最近最少使用(LRU)而被淘汰时,其占用的内存块会被释放,状态改回
Free,并重新链接到空闲链表中以备重用。
3. 内存碎片:
如果缓存的结果大小不一,频繁的分配和释放可能会在结果缓存内存中造成碎片。即存在许多 Free 状态的块,但它们的大小可能太小而无法满足一个新的、较大的缓存请求,即使总的空闲空间是足够的。查询 V$RESULT_CACHE_MEMORY 可以观察到大量小的 Free 块,这是内存碎片的迹象。
4. 缓存机制:
缓存结果不仅包括查询返回的数据行,还包括:
- 结果集元数据(列名、数据类型等 -
SCHEMA_SIZE) - 行指针(
POINTER_SIZE) - 实际数据(
COLUMN_SIZE) - 依赖关系元数据(存储在
Dependency类型的块中)
🛠️ 常用查询 SQL
- 查看结果缓存内存的总体使用情况(摘要)
SELECT STATUS,
COUNT(*) AS Block_Count,
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AS Total_Bytes,
ROUND(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 1024 / 1024, 2) AS Total_MB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GROUP BY STATUS
ORDER BY STATUS;
- 按类型和状态分析内存使用
SELECT TYPE,
STATUS,
COUNT(*) AS Block_Count,
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AS Total_Bytes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GROUP BY TYPE, STATUS
ORDER BY TYPE, STATUS;
- 查找最大的缓存结果(内存块)
SELECT ID,
TYPE,
STATUS,
BLOCK_SIZE,
BLOCK_COUNT,
(BLOCK_SIZE * BLOCK_COUNT) AS Total_Bytes,
ROW_COUNT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WHERE TYPE = 'Result' AND STATUS = 'Used'
ORDER BY Total_Bytes DESC;
- 检查内存碎片情况
此查询寻找可能表明内存碎片的模式,例如大量小的空闲块。
SELECT BLOCK_SIZE,
STATUS,
COUNT(*) AS Number_of_Blocks,
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AS Total_Space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WHERE STATUS = 'Free'
GROUP BY BLOCK_SIZE, STATUS
ORDER BY BLOCK_SIZE;
- 与统计信息视图关联,获取完整视图
-- 查看统计信息
SELECT * FROM V$RESULT_CACHE_STATISTICS;
-- 查看内存摘要
SELECT 'Memory' AS TYPE,
(SELECT 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WHERE STATUS = 'Used') / 1024 / 1024 AS "Used (MB)",
(SELECT SUM(BLOCK_SIZE * BLOCK_COUNT) FROM V$RESULT_CACHE_MEMORY WHERE STATUS = 'Free') / 1024 / 1024 AS "Free (MB)",
(SELECT VALUE FROM V$PARAMETER WHERE NAME = 'result_cache_max_size') / 1024 / 1024 AS "Max Size (MB)"
FROM DUAL;
💎 总结
V$RESULT_CACHE_MEMORY 是 Oracle 结果缓存机制的“显微镜”,它提供了其他视图无法提供的、颗粒度到内存块级别的详细洞察。它的核心价值在于:
- 深度监控:超越了逻辑视图(
V$RESULT_CACHE_OBJECTS),直接展示物理内存的分配和使用状态。 - 故障诊断:是诊断结果缓存内存不足、性能问题(
Busy状态竞争)和内存碎片问题的终极工具。 - 透明性与控制:为 DBA 提供了对结果缓存内部工作方式的完全透明性,使其能够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和优化。
虽然 V$RESULT_CACHE_STATISTICS 和 V$RESULT_CACHE_OBJECTS 更常用于日常健康检查,但当遇到棘手的缓存问题时,V$RESULT_CACHE_MEMORY 往往是找到根本原因的关键。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T小Chen》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