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Oracle 数据库中的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 等待事件。
一、 等待事件介绍
- 名称: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 - 分类:
System I/O(系统 I/O) 类等待事件。 - 含义: 当 Oracle 后台进程(主要是 CKPT 进程,有时也可能是其他进程如 LGWR、ARCn)需要同时向数据库的所有控制文件副本写入相同的信息块时,就会发生这个等待。该事件记录了进程等待所有控制文件副本的并行 I/O 操作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 关键点:
- 并行写入: 写入操作是同时发向所有控制文件副本的。
- 同步点: Oracle 必须等待所有副本的写入操作都成功完成,这次操作才算完成。写入时间由最慢的那个副本决定。
- 后台进程主导: 主要是 CKPT 进程执行此操作,LGWR(在日志切换时更新检查点信息)、ARCn(在归档日志切换时更新信息)也可能触发。
二、 详细原理
- 控制文件的作用: 控制文件是 Oracle 数据库的关键元数据文件,存储着数据库的物理结构信息,如:
- 数据库名称、创建时间戳
- 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的位置和状态
- 当前日志序列号 (Sequence Number)
- 检查点 (Checkpoint) 信息(SCN、时间戳)
- 备份信息 (RMAN)
- 数据库状态 (OPEN, MOUNTED, etc.)
- 归档日志信息
- 写入触发时机: 每当上述关键元数据需要更新时,就需要写入控制文件。常见的更新操作包括:
- 检查点完成: CKPT 进程在完成一个检查点后,会更新控制文件中的检查点 SCN 和相关信息。
- 日志切换: 当 LGWR 填满一个在线重做日志组并切换到下一个组时,会更新控制文件中的当前日志序列号和状态信息(CKPT 通常会协助完成控制文件的更新)。
- 添加/重命名/删除数据文件或日志文件: 任何物理结构变更都需要在控制文件中记录。
- 备份操作开始/结束 (RMAN): RMAN 备份操作会记录元数据到控制文件或恢复目录。
- 数据库参数修改影响物理结构: 如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 - 归档日志切换完成: ARCn 进程在完成一个归档日志的归档后,会更新控制文件中的归档日志信息。
- 并行写入过程:
- 当需要更新控制文件时,Oracle 会生成一个或多个包含更新内容的 I/O 块(通常是 512 字节或 4KB,取决于操作系统和磁盘块大小)。
- CKPT (或其他相关进程) 会向所有配置的控制文件副本发起对这些块的异步写 I/O 请求。
- 这些写请求是并行发出的,操作系统会尝试同时处理它们。
- 发起写请求的进程(通常是 CKPT)会进入等待状态 (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直到所有发起的 I/O 操作都向操作系统确认完成 (即write()系统调用返回成功)。注意:这个等待发生在操作系统确认写操作进入 I/O 子系统队列之后,实际物理写磁盘可能还未完成(后续的db file parallel write或 OS 级别的 I/O 等待会体现实际磁盘写入时间)。 - 只有所有副本都确认写入成功,这次元数据更新才算完成。如果任何一个副本写入失败,Oracle 会报错(通常会导致实例崩溃,因为控制文件不一致会危及数据库完整性)。
三、 产生的过程 (场景)
该等待事件在以下数据库操作期间必然会发生,是正常数据库操作的一部分:
- 检查点: 增量检查点 (Incremental Checkpoint) 或完全检查点 (Full Checkpoint) 完成后,CKPT 更新控制文件中的检查点 SCN 和相关信息。频繁的检查点(如
FAST_START_MTTR_TARGET设置过低)会显著增加此等待。 - 日志切换: 当 LGWR 切换日志组时,控制文件需要更新当前日志序列号、活动日志组状态等信息。频繁的日志切换(日志文件过小)是导致此等待高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 归档操作: 在归档日志模式下,当一个在线日志文件被成功归档后,ARCn 进程会更新控制文件中的归档日志信息。
- 物理结构变更:
- 创建新表空间 / 添加数据文件 (
CREATE TABLESPACE,ALTER TABLESPACE ADD DATAFILE) - 重命名数据文件 (
ALTER DATABASE RENAME FILE) - 添加/删除/重命名在线重做日志组或成员 (
ALTER DATABASE ADD LOGFILE,ALTER DATABASE DROP LOGFILE) - 启用/禁用重做日志线程 (
ALTER DATABASE [ENABLE | DISABLE] THREAD)
- 创建新表空间 / 添加数据文件 (
- RMAN 备份操作: 备份开始、备份集完成、备份片完成、备份结束等阶段,RMAN 会将元数据写入控制文件(如果使用控制文件作为仓库)或恢复目录。
- 实例恢复/崩溃恢复完成: 恢复完成后需要更新控制文件信息。
- 打开数据库 (
ALTER DATABASE OPEN): 需要验证和更新控制文件信息。
注意: 在这些操作期间观察到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 是正常的。只有当该等待事件占用了大量时间,成为数据库整体响应时间的主要瓶颈时,才需要关注和调优。
四、 可能的原因 (导致等待时间过长)
当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 的平均等待时间 (Avg Wait (ms)) 很高,或者它在 Top Timed Events 中排名靠前时,通常意味着控制文件写入存在瓶颈。主要原因包括:
- 慢速的 I/O 子系统 (最常见原因):
- 控制文件副本所在的磁盘或存储阵列性能不足(IOPS 低、吞吐量低、延迟高)。
- 控制文件所在的磁盘存在严重争用:和其他高 I/O 活动的文件(如数据文件、重做日志文件、归档日志文件)放在同一块慢速物理磁盘上;或者所在的 LUN/卷被大量其他 I/O 操作拖慢。
- 存储控制器、HBA 卡、光纤通道交换机或网络 (如果是 NAS/SAN) 出现瓶颈或故障。
- 异步 I/O 未启用或配置不当: 如果 Oracle 无法使用异步 I/O (AIO),则并行写入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可能导致 CKPT 进程等待时间显著增加。检查
FILESYSTEMIO_OPTIONS参数 (通常建议设置为SETALL或ASYNCH) 和DISK_ASYNCH_IO参数 (通常为TRUE)。查看操作系统是否支持并配置了 AIO。
- 控制文件配置问题:
- 过多的控制文件副本: 虽然多副本提供冗余,但每个写入操作都需要等待所有副本完成。如果副本数量过多(例如超过 3 个)且副本存储位置存在性能差异(一个慢的副本会拖累整体),会导致等待时间变长。Oracle 官方建议一般是 2 到 3 个副本,且放在不同的物理磁盘/控制器上。
- 控制文件副本位置不合理: 所有副本都放在同一个慢速或高负载的物理磁盘/RAID 组/LUN 上,失去了并行和隔离的意义。
- 控制文件过大: 非常庞大(几百 MB 甚至 GB 级)的控制文件(通常由极大量的 RMAN 备份记录或数据文件历史记录导致)虽然主要影响读取,但写入时也可能略慢。考虑清理过期的备份记录 (
RMAN> DELETE EXPIRED BACKUP;,RMAN> CROSSCHECK BACKUP;) 或重建控制文件。
- 数据库操作过于频繁:
- 极其频繁的日志切换: 这是最常见的直接诱因。如果在线重做日志文件 (Online Redo Log) 设置得过小,在高事务量系统中,日志切换会非常频繁(可能每分钟甚至每秒多次)。每次日志切换都必然触发一次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检查LOG FILE SWITCHES统计信息或 AWR 报告中的Log switches。 - 过于频繁的检查点: 设置过低的
FAST_START_MTTR_TARGET(为了追求快速崩溃恢复) 或由LOG_CHECKPOINT_INTERVAL/LOG_CHECKPOINT_TIMEOUT驱动的频繁检查点,会导致 CKPT 更频繁地更新控制文件。检查background checkpoints started,background checkpoints completed统计信息。 - 高频率的 DDL 操作: 持续进行大量的创建/删除表空间、添加数据文件等操作。
- 密集的 RMAN 备份活动: 特别是备份很多小文件时,会产生大量控制文件更新。
- 极其频繁的日志切换: 这是最常见的直接诱因。如果在线重做日志文件 (Online Redo Log) 设置得过小,在高事务量系统中,日志切换会非常频繁(可能每分钟甚至每秒多次)。每次日志切换都必然触发一次
- 系统资源瓶颈:
- CPU 资源不足: 如果系统 CPU 饱和,操作系统调度 I/O 请求的效率会下降,间接导致 I/O 等待时间变长。
- 内存压力: 严重的页交换 (Swapping) 会极大拖慢整个系统,包括 I/O 处理。
五、 详细排查过程
-
确认问题:
- 查看 AWR/ASH 报告:在
Top Timed Events部分,确认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是否确实在 Top 5/10 中,并且其Total Wait Time (s),% DB time,Avg Wait (ms)值是否很高(例如 Avg Wait > 20ms 通常就值得关注,具体阈值取决于存储性能预期)。 - 查询
V$SYSTEM_EVENT:SELECT * FROM V$SYSTEM_EVENT WHERE EVENT =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查看累计的等待次数 (TOTAL_WAITS)、总等待时间 (TOTAL_WAITS*AVERAGE_WAIT/ 1000 约等于TIME_WAITED_MICRO/ 1000000) 和平均等待时间 (AVERAGE_WAITms)。 - 查询
V$EVENT_HISTOGRAM:SELECT * FROM V$EVENT_HISTOGRAM WHERE EVENT =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查看等待时间的分布情况。如果大量等待发生在高延迟区间(如 > 32ms, > 64ms),则 I/O 问题可能性大。
- 查看 AWR/ASH 报告:在
-
分析关联操作:
- 在 AWR 报告的
Load Profile部分,查看Redo size,Log switches,User calls,User commits/rollbacks等指标。极高的Redo size和Log switches指向日志切换频繁。 - 在 AWR 报告的
Instance Activity Stats部分,查找:background checkpoints started/background checkpoints completedlog file switch (checkpoint incomplete)(如果这个等待也高,强烈暗示日志文件太小导致检查点跟不上日志切换)physical writes(总物理写)DBWR checkpoint buffers written(DBWn 写的检查点相关的块)
- 检查
V$CONTROLFILE:SELECT NAME, STATUS, BLOCK_SIZE, FILE_SIZE_BLKS FROM V$CONTROLFILE;确认控制文件副本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注意文件路径。 - 检查初始化参数:
LOG_BUFFER: 过小可能导致 LGWR 更频繁地写日志,间接影响日志切换频率?(影响较小,主要是log file parallel write和log buffer space)。FAST_START_MTTR_TARGET: 设置的值是多少?过小(如 < 300)会导致频繁增量检查点。LOG_CHECKPOINT_INTERVAL,LOG_CHECKPOINT_TIMEOUT: 是否设置了这些过时的参数并导致额外检查点?(Oracle 建议使用FAST_START_MTTR_TARGET)。FILESYSTEMIO_OPTIONS: 通常是SETALL或ASYNCH。DISK_ASYNCH_IO: 通常是TRUE。
- 在 AWR 报告的
-
定位 I/O 瓶颈:
- 操作系统工具: 使用操作系统级的 I/O 监控工具(如 Linux 的
iostat -x 1,sar -d 1; AIX 的iostat -Dl; Solaris 的iostat -xnz 1; Windows 的性能监视器Perfmon)监控存放控制文件的磁盘/分区。关键指标:%util/Busy%: 利用率,持续 > 70-80% 表示饱和。await/svctm/avg wait: I/O 平均等待时间(ms),高表示磁盘响应慢。avgqu-sz: 平均队列长度,持续 > 2 可能表示有瓶颈。r/s + w/s: 每秒读写次数 (IOPS),看是否接近磁盘能力上限。rkB/s + wkB/s: 每秒读写吞吐量 (KB/s),看是否接近磁盘带宽上限。
- Oracle 工具:
- AWR 报告的
I/O Profile和Tablespace and Datafile I/O部分: 查看控制文件所在数据文件(通常是SYSTEM表空间下的文件)的Reads,Writes,Write Time (s),Avg Write Time (ms)。高Avg Write Time直接印证控制文件写入慢。 V$FILESTAT:SELECT FILE#, PHYRDS, PHYWRTS, PHYBLKWRTS, SINGLEBLKRDS, READTIM, WRITETIM, AVGIOTIM FROM V$FILESTAT WHERE FILE# IN (SELECT FILE# FROM V$DATAFILE WHERE NAME LIKE '%control%');(注意控制文件在V$DATAFILE中通常显示为属于SYSTEM表空间的一个特殊文件,文件名包含 ‘control’,但更可靠的方式是用V$CONTROLFILE中的路径去匹配V$DATAFILE中的NAME或直接查FILE#)。关注WRITETIM,PHYWRTS,AVGIOTIM(WRITETIM/PHYWRTS* 1000 = Avg ms per write)。
- AWR 报告的
- 操作系统工具: 使用操作系统级的 I/O 监控工具(如 Linux 的
-
检查异步 I/O:
SHOW PARAMETER FILESYSTEMIO_OPTIONSSHOW PARAMETER DISK_ASYNCH_IOV$IOSTAT_FILE:SELECT FILE_TYPE, SMALL_READ_REQS, SMALL_WRITE_REQS, LARGE_READ_REQS, LARGE_WRITE_REQS, SMALL_READ_SERVICETIME, SMALL_WRITE_SERVICETIME FROM V$IOSTAT_FILE WHERE FILE_TYPE_NAME = 'Control File';如果SMALL_WRITE_REQS很高但SMALL_WRITE_SERVICETIME也很高,且操作系统工具也显示磁盘慢,就是 I/O 问题。如果SMALL_WRITE_REQS不高但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等待高,可能是 AIO 问题或其他原因。- 操作系统层面确认 AIO 是否启用且正常工作 (Linux 看
/proc/slabinfo | grep kio或kiocb使用情况; AIX 用iostat -A看 aio 相关指标)。
-
检查控制文件副本:
- 确认副本数量 (
V$CONTROLFILE)。如果超过 3 个,评估是否必要。 - 确认每个副本的物理位置 (
V$CONTROLFILE.NAME)。它们是否分布在不同的物理磁盘、不同的控制器、不同的存储路径上?使用ls -l或操作系统工具检查底层磁盘设备。
- 确认副本数量 (
-
分析高频触发源:
- 日志切换频率: 计算 AWR 间隔内的
Log switches次数 / AWR 快照时长 (分钟)。如果 > 2-3 次/分钟,通常认为过高(理想情况是 15-30 分钟或更久切换一次)。 - 检查点频率: 观察
background checkpoints completed在 AWR 间隔内的增量。结合FAST_START_MTTR_TARGET设置评估是否合理。 - RMAN 活动: 检查 AWR 报告时间段内是否有 RMAN 备份运行。
- 日志切换频率: 计算 AWR 间隔内的
六、 优化建议 (根据排查结果)
- 优化 I/O 子系统 (最根本):
- 隔离控制文件: 将所有控制文件副本移动到专用的、高性能、低延迟的存储设备上。理想情况下,每个副本放在单独的、高性能的物理磁盘或 SSD 上(或者高性能 RAID 1/10 组),并确保这些磁盘只存放控制文件。避免与重做日志、数据文件、归档日志等高 I/O 文件共享磁盘。强烈推荐使用 SSD/NVMe 存储存放控制文件和在线重做日志文件。
- 评估存储配置: 与存储管理员合作,检查存储阵列的缓存配置、RAID 级别(RAID 10 通常比 RAID 5/6 写性能好)、磁盘类型(SSD 远优于 HDD)、LUN 队列深度设置、HBA 卡设置、光纤通道/网络带宽和延迟。确保存储路径无故障和拥塞。
- 优化控制文件配置:
- 减少副本数量 (谨慎操作!): 如果副本数超过 3 个且不是严格必需的冗余要求(如某些 RAC 特殊配置),可以考虑减少到 2 或 3 个(必须在停机状态下操作,并严格遵循 Oracle 官方文档步骤修改
CONTROL_FILES参数并物理移动/删除文件)。绝对不能少于 2 个! - 清理控制文件: 如果控制文件异常巨大(GB 级别),使用 RMAN 清理过期的备份记录:
RMAN> CROSSCHECK BACKUP; RMAN> DELETE EXPIRED BACKUP; RMAN> DELETE OBSOLETE;。如果仍然过大,考虑在停机窗口重建控制文件(CREATE CONTROLFILE ... REUSE DATABASE ... NORESETLOGS;或NORESETLOGS,极端危险操作,必须提前完整备份并严格测试脚本!)。
- 减少副本数量 (谨慎操作!): 如果副本数超过 3 个且不是严格必需的冗余要求(如某些 RAC 特殊配置),可以考虑减少到 2 或 3 个(必须在停机状态下操作,并严格遵循 Oracle 官方文档步骤修改
- 减少触发频率:
- 增大在线重做日志文件大小: 这是解决因频繁日志切换导致等待的最有效方法。目标是将日志切换频率降低到 15-30 分钟或更久一次(根据每小时产生的 Redo 量计算)。例如,如果每小时产生 6GB Redo,那么每个日志组大小设置为 1.5GB 左右,4 个组,大概每 15 分钟切换一次。增大日志文件需要停机或分步操作(添加新的大组,切换日志,删除旧的小组)。
- 调整检查点频率:
- 适当增大
FAST_START_MTTR_TARGET(例如设置为 600-900 秒)。这会让增量检查点发生的频率降低,减少控制文件更新次数。但不要设得太大,以免延长崩溃恢复时间。 - 如果设置了
LOG_CHECKPOINT_INTERVAL或LOG_CHECKPOINT_TIMEOUT,评估是否可以取消(让FAST_START_MTTR_TARGET单独管理),或者将其值设置得更大(例如LOG_CHECKPOINT_INTERVAL设置为 0 或一个很大的值 - 通常不推荐设置这些参数)。 - 确保
LOG_BUFFER大小合理(通常几 MB 到几十 MB),避免 LGWR 因等待log buffer space而频繁写日志(间接影响切换频率)。
- 适当增大
- 优化 DDL 和备份操作: 避免在业务高峰期执行大量的 DDL 操作(如批量添加数据文件)。调整 RMAN 备份策略,例如使用增量备份、块变更跟踪、调整备份片大小等,减少备份期间产生的控制文件更新次数。考虑使用 RMAN 恢复目录分担控制文件压力。
- 启用并优化异步 I/O (AIO):
- 确保
FILESYSTEMIO_OPTIONS设置为SETALL或ASYNCH。 - 确保
DISK_ASYNCH_IO为TRUE。 - 在操作系统层面确认 AIO 已启用并正常工作。根据需要调整操作系统级别的 AIO 参数(如 Linux 的
aio-max-nr)。
- 确保
- 解决系统资源瓶颈:
- 增加 CPU 资源。
- 优化内存配置,避免交换 (
SWAP)。
总结:
control file parallel write 是一个正常的系统 I/O 等待事件,但其过高的等待时间通常指向控制文件所在的 I/O 路径存在瓶颈(最常见)或控制文件更新操作过于频繁(尤其是日志切换)。排查的核心在于:
- 确认 I/O 性能: 使用 OS 工具和
V$FILESTAT/V$IOSTAT_FILE重点检查控制文件所在磁盘的写入延迟 (await,Avg Write Time (ms))。 - 检查日志切换频率: 这是最常见的诱因,通过增大在线重做日志文件大小来解决。
- 审视控制文件配置: 副本数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放在高性能隔离的存储上(首选 SSD)?
- 检查异步 I/O: 是否启用且工作正常?
- 评估检查点设置:
FAST_START_MTTR_TARGET是否过低?
通过系统化的排查,通常可以定位到根本原因并进行有效的优化。优化 I/O 子系统(尤其是将控制文件和在线重做日志放到高性能 SSD 上)通常是解决此类问题的终极方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T小Chen》
4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