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关于Oracle数据库中gc cr block lost等待事件的详细介绍,包括产生过程、常见场景、可能原因及详细排查流程:
一、等待事件定义与背景
gc cr block lost是Oracle RAC(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环境中特有的等待事件,表示节点间请求的一致性读(CR)数据块在私有网络传输过程中丢失。该事件通常与gc current block lost(当前块丢失)同时出现,直接反映私有网络(interconnect)的通信异常。
二、产生过程与机制
-
数据块请求阶段:
- 实例A需要访问的数据块在实例B的缓存中。
- 实例A向实例B发送
gc cr request请求该数据块的CR副本。
-
数据传输阶段:
- 实例B通过私有网络(UDP协议)将数据块分片打包发送。
- 数据包需在接收端(实例A)重组为完整数据块。
-
丢失触发条件:
- 数据包在传输中丢失、校验失败或重组超时。
- 实例A未能在30毫秒内收到完整数据块,标记为
gc cr block lost,并重新发起请求。
三、常见场景与症状
-
性能表现:
- SQL执行缓慢,尤其涉及多表关联的全表扫描(伴随
gc cr multiblock requests等待)。 - AWR报告中
gc cr block lost位列Top 5等待事件,平均等待时间 > 100ms(正常应 < 1ms)。
- SQL执行缓慢,尤其涉及多表关联的全表扫描(伴随
-
系统级症状:
netstat -s显示UDP错误:packet receive errors、fragments dropped after timeout。- 操作系统层面网络丢包(
ifconfig中RX errors/TX errors激增)。 - CPU使用率异常升高(内核协议栈处理重传)。
四、根本原因分类
1. 硬件层问题(占比>40%)
- 网卡/光纤故障:光模块衰减(案例:节点光衰过大导致丢包)。
- 交换机配置错误:端口双工模式不匹配、MTU不一致、流控(Flow-control)未开启。
- 线缆质量差:非CAT5以上标准线缆或端口接触不良。
2. 操作系统配置问题(占比>30%)
- UDP缓冲区过小:
- Oracle默认使用128KB缓冲区,若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较大(如>4),需调大OS参数。 - 检查命令:
netstat -su查看udpInOverflows或packets dropped due to buffer full。
- Oracle默认使用128KB缓冲区,若
- 数据包重组失败:
- 高CPU负载导致重组超时(
fragments dropped after timeout)。 - 关键参数:
ipfrag_low_thresh(默认196KB)、ipfrag_high_thresh(默认262KB)过小。
- 高CPU负载导致重组超时(
3. 网络协议与参数(占比>20%)
- MTU不匹配:私有网络设备MTU未统一(建议Jumbo Frames=9000)。
- UDP校验和错误:网卡Checksum Offloading功能缺陷(需关闭:
ethtool -K eth1 rx off tx off)。
4. 其他原因
- 防火墙过滤RAC心跳包。
- 网卡驱动BUG或固件过时。
五、详细排查流程
1. 确认症状
- AWR报告:检查
Global Cache Load Profile,关注gc cr block lost次数及延迟。 - SQL追踪:查找反复出现
gc cr request的SQL(通常涉及多块读)。
2. 操作系统层检查
- 网络错误统计:
netstat -su | grep "packet receive errors\|fragments dropped after timeout" # ifconfig | grep "RX errors\|TX errors" - MTU一致性验证:
ping -s 8972 <节点IP> # (MTU=9000时测试,若不通则存在MTU问题)
3. 关键参数检查
- UDP缓冲区设置(Linux示例):
sysctl net.core.rmem_max # 应 ≥ 20971520(20MB) - 重组缓冲区与超时(Linux调优):
sysctl -w net.ipv4.ipfrag_high_thresh=41943040 # 增大重组缓冲区 sysctl -w net.ipv4.ipfrag_time=120 # 延长重组超时
4. 硬件诊断
- 光衰检测(光纤环境):
ethtool -m eth1 | grep "Laser output power" # 正常值:-7~2dBm,超出范围需更换光模块。 - 交换机日志:检查端口CRC错误、丢包计数。
5. 负载测试与切换
- 网卡绑定切换(AIX示例):
smitty etherchannel → Force Failover # 切换到备用网卡。 - 降低多块读:临时调整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观察是否缓解。
六、典型案例
-
光模块衰耗
现象:某银行跑批作业从2分钟延至30分钟。
排查:netstat -s显示fragments dropped after timeout激增,检测主网卡光衰超标。
解决:切换至备用网卡后恢复。 -
重组缓冲区不足
现象:RAC节点频繁驱逐(eviction)。
排查:netstat -s报告packet reassembles failed。
解决:调整ipfrag_high_thresh=40MB、ipfrag_time=120秒后正常。
七、预防措施
- 网络层:使用专用交换机隔离RAC心跳流量,启用Jumbo Frames并统一MTU。
- OS层:
- 设置
rmem_max/wmem_max=20MB(Linux)。 - 监控
/proc/net/snmp中的UdpInErrors。
- 设置
- 数据库层:定期检查AWR的
Global Cache Efficiency(目标>98%)。
⚠️ 注意:若调整后仍出现丢包,需捕获网络包分析(
tcpdump)并联合网络团队排查硬件。
通过以上步骤,可系统性定位并解决gc cr block lost问题,本质是私有网络的稳定性与配置优化。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IT小Chen》
176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