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走弯路了!关于搭建AI团队,Gartner和顶尖CIO揭示的四大“反常识”真相

引言

随着AI从一个前沿概念迅速成为企业标配,许多关于如何组建AI团队的“常识”也随之流传开来。然而,这些看似正确的观点,在现实中却可能把你带入歧途。真相是,那些真正将AI用出效果的领军企业,其背后的团队建设逻辑,往往是“反常识”的。

本文将结合Gartner的最新洞察,以及伊顿、Principal金融等一线CIO的实战心法,为你戳破关于AI团队建设的四大常见迷思,助你看清本质,少走弯路。


迷思一:AI的成功,全靠顶尖的数据科学家

传统的“常识”: 只要我们能用高薪聘请到几个博士级别的顶级数据科学家,AI项目就成功了一半。

反常识的真相: AI的成功源于一个“跨界乐团”,其中“翻译官”和“质检员”的角色,甚至比明星“演奏家”更为关键。

安永(EY)的负责人Hugh Burgin明确指出,最大的投资回报率并非来自单一技能,而是所有技能共同推动业务转型。

  1. “翻译官”的缺失是头号杀手: Principal金融集团的CIO Kathy Kay警告,如果缺乏一个能将业务问题精准“翻译”成技术语言的产品经理,再强大的技术团队也如同无头苍蝇。这个角色是连接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的唯一桥梁。

  2. 数据科学家的角色已悄然改变: Gartner分析师Arun Chandrasekaran指出,随着预训练大模型的普及,数据科学家的工作正从“埋头建模”转向**“模型调优与运营”**。这意味着,团队中需要更多懂得如何“用好”模型的人。

  3. “质检与伦理”团队成为标配: 一个负责任的AI应用,离不开AI验证人员(评估偏见与公平性)、AI测试人员(查找漏洞)和AI伦理学家(监测有害输出)。在强监管行业,这不再是“加分项”,而是“生死线”。

核心启示: 不要再迷信于单点突破的“科学家崇拜”。一个结构完整、角色互补的团队,远比一两个技术天才的单打独斗更具战斗力。


迷思二:AI团队应该是一个集中的“技术研发中心”

传统的“常识”: 应该把所有AI专家集中起来,成立一个“AI卓越中心”(CoE),统一管理,避免资源浪费。

反常识的真相: 高效的AI能力需要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业务肌体。分散化、嵌入式的团队远比集权式中心更有效。

1. 价值源于业务一线: 电力巨头**伊顿(Eaton)**的“AI工厂”模式,就是将AI团队直接“派驻”到特定的业务领域。他们不向IT汇报,而是与业务部门共同根据“价值创造”来决定工作优先级。这种模式确保了AI能力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业务的DNA。

2. 打破协作的壁垒: Gartner的分析师直言不讳地指出,集中的AI和数据工程团队在许多情况下并不奏效,因为僵化的部门壁垒阻碍了协作和领域知识的获取。他的建议是:“AI和数据科学应该分散到各个AI团队中,以获取领域知识。”

3. 汇报关系不重要,共同目标才重要: 安永的Hugh Burgin认为,团队成员向谁汇报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在“转变业务”这个核心目标上拥有相同的优先级和承诺。

核心启示: 与其构建一座远离战场的“中央指挥塔”,不如将AI火力单元直接部署到前线阵地。


迷思三:组建AI团队,就是一场必须靠“外部抢人”的军备竞赛

传统的“常识”: AI人才稀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从市场上“挖人”,组建一支外部精英部队。

反常识的真相: 你最宝贵的AI人才,很可能就坐在你现在的办公室里。内部培养为主、外部资源为辅的策略,远比单纯的“人才战”更明智。

1. 内部培养是第一选择: “培养内部人才,因为外部人才非常难找。” 这句来自Principal金融CIO的大白话,道出了领先企业的共识。内部员工懂业务、懂系统、文化契合,通过**“以战代练”(分配拓展性任务)、“师徒帮带”和“沙盒演练”**,可以快速成长为强大的AI战力。

2. 外部资源是“催化剂”,而非“主力军”: 当确实需要外部援助时,其目的不应仅仅是完成项目。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个学习和能力转移的过程。如安永专家所说,引入第三方是为了**“帮助建立能力据点”**,并与你的团队合作,共同成长。

3. 新型外部伙伴的崛起: 除了传统的咨询公司,像Hugging Face和OpenAI这样的模型公司正在成为新的“技术合伙人”。他们提供的不是泛泛的领域知识,而是能够帮你定制和优化产品的核心软件工程能力。

核心启示: 别总盯着碗里的,先看看锅里的。激活内部存量人才,再用好外部增量资源,才是可持续的人才之道。


迷思四:AI项目的终极目标,是交付一个技术上完美的模型

传统的“常识”: 评价一个AI项目成功与否,就看它的模型精度有多高,技术有多先进。

反常识的真相: 真正的成功标准只有两个:用户是否采纳和业务是否因此变革。而通往成功的路,往往由“有价值的失败”铺就。

1. 技术交付 ≠ 用户采用: “从技术上讲,大多数AI项目都能交付,但这并不意味着终端用户会采用。” 安永专家的这句话,是无数AI项目的墓志铭。从项目第一天起,就让最终用户参与进来,是避免做出“没人用的好东西”的关键。

2. 始于终局,价值倒推: 博莱克·威奇公司的领导者警告:“不要一味追求技术深度,然后指望应用会随之而来。” 正确的路径是,先有一个清晰的、可衡量的业务目标,然后反向推导需要什么样的AI能力。

3. 拥抱“聪明的失败”: Principal的一个AI团队在早期项目中,因为对数据理解不深而犯了错。这次失败的代价,换来了对“数据理解至关重要”的深刻认知,为后续所有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一个允许试错、鼓励复盘的文化,比任何技术都宝贵。

核心启示: 停止对技术指标的盲目崇拜,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为你的用户和业务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