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der 机制是 Android 系统中一种高效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
以下是 Binder 机制的一些关键特点和工作原理:
-
客户端 - 服务端模型:
- Binder 分为客户端和服务端,客户端通过 Binder 驱动向服务端发送请求,服务端处理请求并返回结果。
-
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交互:
- Binder 通信涉及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的数据交互。内核维护着 Binder 相关的数据结构和资源。
-
高效的内存共享:
- 通过内存映射(mmap)实现高效的内存共享,减少数据拷贝次数,提高通信效率。
-
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
- 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机制,对客户端的访问进行身份验证和权限控制。
-
工作流程:
- 客户端通过获取服务端的代理对象来发起调用。
- 数据通过内核传递到服务端。
- 服务端处理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例如,在 Android 中,一个应用中的 Activity 可能作为客户端,通过 Binder 与系统服务(如 ActivityManagerService)进行通信,以完成诸如启动新 Activity 等操作。
相比于传统的 IPC 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Socket 等),Binder 机制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适合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环境中使用。
假设一个多媒体应用需要获取系统的音频焦点,它会通过 Binder 与音频服务进行通信,请求并获取相关权限。
总的来说,Binder 机制是 Android 系统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同进程之间的高效、安全通信提供了支持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