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采访了几个机床制造企业的信息化,一点感想而已。)
数控化率低,直接影响了我国机床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化程度,将极大地制约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北京第一机床厂借助搬迁的机遇,加大了装备投入,数控化率由14%左右提高到60%,跨越了一大步。但是,国内众多的机床制造企业的数控化率现状值得考究。
仍以北一为例,不算几个专有的数控系统,北一生产线上就有四种不同的数控系统。
很难以想象,在一个车间、企业的所有机床清一色地采用国产数控系统,并且实现在国产数控系统支撑下实现和产品前端的CAD的集成,和立体仓库的集成,和后端的ERP集成等等。而加工线上数控机床与设计、制造和管理的有效集成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机床行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自己武装起来,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企业,部分实现了用数控机床生产数控机床,由此,突出显现了多种数控系统在生产线上的不和谐“音”;由此,突出显现了国产数控系统的“失衡”;由此,突出显现了信息化发展前景的“堪忧”……机床——工作母机的危机对其他行业的“辐射”与“可预期”是一个信号。
国家强调、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但是,一个围绕着国外数控系统“实现”的信息化、“实现”的系统集成、“实现”的制造很难谈得上完全的自主创新。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国外数控系统远程控制、远程诊断等远程“服务”中,我们可能无密可保,也就无密可“泄”了。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化落后,国产数控机床不受“青睐”,也许还将危及国家安全。
同时,在新的时期,要正确引导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数字化装备。
“数字化制造”无论是从概念上讲,还是务实的工作,都必需以产品为核心,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管理的信息化,其实质如果不围绕装备制造实现信息化,对于制造业本身而言一切都是空的,制造业信息化是没有前景的。
面向“十一五”和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装备——机床发展将成为重中之重。但是,我们看到机制和体制改革、企业结构调整、跨国兼并/重组/合作、产品结构调整、国产数控系统产业发展等等,都迫切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