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三极管

img

前言

基础知识可以看个人笔记:个人笔记

一、二极管

1.PN结

img

PN结是由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结构,P 型和 N 型是通过在硅等半导体材料中“掺杂”不同杂质形成的:

  • P型(正)半导体:掺入三价元素(如硼),缺电子 → 有“空穴”
  • N型(负)半导体:掺入五价元素(如磷),多电子 → 有自由电子

两者解除的时候,N区的自由电子会扩散到 P 区,填补空穴,P区的空穴也会向 N 区移动,形成扩散电流:

  • N区附近电子减少,变正
  • P区附近空穴减少,变负

于是就在两者交界处形成了一个没有载流子的区域,叫做:空间电荷区(耗尽区), 在这个区域,由于电子和空穴互相抵消,形成一个“空”的区域,这个区域内部形成了一个**内部电场,**PN 结形成的内部电场会阻碍更多的载流子继续扩散。这个内部电场对应一个“势能障碍

  • 载流子就是指各自区域的载电粒子,对于N区主要载流子就是自由电子,对于P区就是空穴。
  • 而耗尽区,会阻止电子从 N 区自由进入 P 区(没有足够外部能量,就过不去)

当PN结外加电压变化时,空间电荷区的宽度将随之变化,即耗尽层的电荷量随外加电压而增大或减小,这种现象与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相同。耗尽层宽窄变化所等效的电容称为势垒电容C。C具有非线性,它与结面积、耗尽层宽度、半导体的介电常数及外加电压有关。对于一个制作好的PN结,C与外加电压“的关系如图(b)所示。利用PN结加反向电压时C随u变化的特性,可制成各种变容二极管

2.基本结构

二极管的结构就是一个PN节,导通后肯定会存在压降(硅管≈0.7V;锗管≈0.3V)

其结构就像一个漏斗结构,普通二极管只能单向导通

注意:二极管两端不能直接接大于二极管导通压降的电压,否则电流会很大,烧毁二极管

imgimg

压降:

  • 二极管压降是指二极管在正向导通状态下,电流通过时其两端产生的电压差值‌
  • 其本质是电流克服PN结势垒和体电阻产生的能量损耗。具体表现为阳极与阴极之间的电压差
  • 就是上面PN所讲过的要克服耗尽区让电子可以从N区跑到P区,实现电流的流动(电流本质是负电荷的流动)

img

参数普通硅二极管(1N4148)肖特基二极管(1N5819)
反向漏电流 @25°C25 nA(几乎可忽略)1~5 mA(大几十到几百倍)
导通压降**~**0.7V**~**0.3V
反向耐压上百伏通常 20~60V

3.特性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是,由于二极管存在半导体体电阻和引线电阻,所以当外加正向电压时,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二极管的端电压大于 PN 结上的压降;或者说,在外加正向电压相同的情况下,二极管的正向电流要小于PN结的电流;在大电流情况下,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另外,由于二极管表面漏电流的存在,使外加反向电时的反向电流增大。

img

这种单向导电性也不是说一定的,如果方向电压超过限定的,就会造成反向击穿,对二极管产生永久性破坏。反向击穿又分为两种

  • 齐纳击穿:高参杂的情况下,不大的反向电压可以在耗尽层形成很强的磁场,破会啊共价键,使电子脱离束缚,产生电子-空穴对,电流极具增大,因此齐纳击穿的电压是比较低的
  • 雪崩击穿:低参杂下,当反向电压增加到较大数值时,耗尽层的电场使少子加快漂移速度,从而与共价键中的价电子相碰撞,把价电子撞出共价键,产生电子-空穴对。新产生的电子与空穴被电场加速后又撞出其它价电子,载流子雪崩式地倍增,致使无论哪种击穿,若对其电流不加限电流急剧增加,这种击穿称为雪崩击穿。
  • img

在环境温度升高时,二极管的正向特性曲线将左移,反向特性曲线将下移。在室温附近,温度每升高1℃,正向压降减小2~2.5 mV;温度每升高 10 ℃,反向电流约增大一倍

img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一旦直接接上了超过二极管导通压降的雅典Uon后,继续增大,电流是会快速上升的,这可能会导致二极管烧坏,因此二极管两端不能直接接大于二极管导通压降的电压的

4.漏电特性

二极管反向截止并不代表完全关断,其实会有微弱的漏电流,其中肖特基二极管的漏电流会比较大

肖特基二极管(金属–半导体):

不存在空穴与电子的复合,只有多数载流子(电子)运动;导通时几乎是电子直接“溜过金属” → 无需等待复合;因此压降会更小

  • 金属和N型半导体构成的“肖特基势垒”能量高度通常 小于PN结的内建电势差
  • 也就是说,反向时要阻挡电子的能量墙较低,更容易“翻过去”。
  • 而对于普通二极管,反向电压会让耗尽区拉宽,形成一个“电子空白区”,非常抑制反向电流

肖特基二极管本身漏电流大 = 换来的代价是“速度快、压降低”,但是它却牺牲了阻断性能,换取了更快开关速度。

5.半波整流功能

二极管的整流功能(峰值检波功能)

img

当刚开始导通的时候,由于二极管的压降作用,电容是会从输入信号到0.7V的时候才会开始充电的,在0-T1之间,什么时候停止充电???

  • 会在导通电压和电容充电电压相差0.7V的时候停止:就假设当输入信号达到峰值后开始下跌,下跌到输入的导通电压只有1.6V,而电容此时充了1V,那么B点处的电压就为1V,此时二极管两端电压就只有1.6V-1V=0.6V,这并不满足二极管的的导通要求(压降为0.7V,必须大于0.7才导通)
  • 而后续反向电流是无法通过回路,电容也会继续维持1V,在下一轮的正向输入电压大于1.7V的时候开始充电,后续同理
  • 而当电容和输入的峰值电压相差了0.7V后,比如电压输入最高为3V,此时二极管充电电压为2.3V,后续就不会充电的,后续的交流就会被二极管+电容整流成直流

img

6.全波整流

img

为什么经过D1和电容后,回到整流桥,后续不是经过D2后而是流向D3,流向负极???

  • 是因为电容,后级电路肯定是有压降的,B点的导通电压肯定是会大于A点的,A-B的电压差肯定是负的,不满足D2的导通压降电压,因此肯定是往D3走
  • 而后续的负半周,同样也是如此,并且流向电容的方向和正半轴是一样的,因此将输入信号的负半周给“折成”正半周(这也是为什么将全波整流)

那既然加电容是为了压降,电阻不也是可以做到,选电容主要是为了一个滤波的作用:

  • 整流出来的信号虽然方向一致(都是正的),但它仍然是一波一波的“脉动直流”,像这样:
输出(未加电容):
   _     _     _    ->峰值会比输入的电压峰值少两个二极管的压降
  / \   / \   / \      
 /   \_/   \_/   \_ → 脉动
  正     负    正
起点在输入电压达到1.4V的时候才开始上升
  • 通过加一个电容就能实现平稳的电压,利用电容的储能特性:当电压上升(输入有电):电容充电,储能;当电压下降(输入下去):电容放电,补能;这样就把电压“补平”,成为更平稳的 DC 输出
输出(加电容后):
  ──────────────────── → 平滑输出(也不一定是平滑的,毕竟电容是慢慢放电的)

7.钳位功能

二极管的钳位功能:利用二极管导通后两端的电压基本保持不变(压降电压,普通二极管是0.7V)

利用二极管的导通电压特性,可以实现对信号线进行钳位

钳位电路一般由以下几个元件组成:

  • 二极管(或齐纳管)
  • 电容(有时)
  • 限压参考(如 Vref、电源、电地)

钳位电路利用的是:二极管单向导通 + 压降固定 的特性,来“钳住”信号电压。

(1)输入保护钳位:

img

上图就将A点下方的电阻两端电压钳在了0.7V,这种是输入保护钳位,前提是:A下方的电阻分到的电压必须是大于0.7的,二极管才会导通,才会把该电阻钳位在了0.7V


(2) 波形偏移

img

正钳位:当输入信号为负时,二极管导通,电容被快速充电;后续输入变正时,电容电压叠加上去,让波形整体上移。

负钳位:输入为正时,二极管导通,电容被充电;后续输入变负时,输出电压整体下移(被钳住)。

可以给钳位电路加一个偏置电压(在二极管处加一个偏置电压),这会进一步抬升输出波形。


img

以上图为例子,加上B点输入的电压因某些故障出问题了,输入的10V或者更高,这可能会把运放给弄坏,但是利用二极管的钳位功能,当A点的电压达到4V时,二极管导通钳住输入的电信号,后续A点的电压就无法上升,这就能保护运放的电路。

8.稳压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硅材料制成的面接触型晶体二极管,简称稳压管。稳压管在反向击穿时,在一定的电流范围内(或者说在一定的功率损耗范围内),端电压几乎不变,表现出稳压特性。因而广泛用于稳压电源与限幅电路之中。

img

img

img

普通的稳压二极管一般让它工作在5mA左右就行了

二、三极管

1.基本知识

imgimg

要时刻牢记,其实电流的方向是指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而实际上内部移动的是自由电子,也是负电荷的方向。(初中物理就已经叫过)

img

img

img

imgimg

img

img

电压角度:

  • 截至(断开):Uce=Vcc
  • 饱和导通:Uce小于等于0.3V
  • 放大区:0.3V<Uce<Vcc

电流角度:

  • 截至区(断开):Ib = 0
  • 饱和导通:Ib * β > Ic,不管Ib怎么增大,Ic基本不变,此时就相当于开关
  • 放大区:Ib * β = Ic

2.开关电路设计注意事项:NPN

img

img

理想的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但是三极管不是一个理想的开关,它有“似开不开、似关不关”的第三种状态(放大)

在Ube大于开启电压Uon(压降导通条件)时,当针对限流R4的阻值没选好的时候,会导致Ube的电压会小于Uce的电压,这就会进入一个放大区,此时Ic的电流完全取决于电流Ib的控制。img

这个公式只在“三极管确实工作在线性放大区”时近似成立,但这只是说“最多能放大到这个数”,是否真的能放大这么多,还要看外部电路是否允许这么大电流流动(取决于C所处的负载+电源)!

三极管进入放大区的条件:

  • BE结正向偏置:Ube>0.6~0.7V

  • BC结反向偏置:Ubc<0,也就是Vc>Vb,等价于Uce>Ube,因为E接的是GND

  • 因为Uce = Ucb + Ube,如果Ucb>0,那么Uce>Ube

  • 假设R4选择了一个1kΩ的电阻,此时三极管导通,Ube是等于导通电压0.7V的,那么就可以算出该支路的电流为(5V-0.7V)/1000 = 4.3mA,假设该三极管的放大系数β为100,那么放大后的理想 Ic 电流就是430mA,是小于电机转动要求的500mA,并没有进入饱和的状态(对于该电路饱和的状态就是放大的Ic必须大于500mA),所以此时是处于放大区

    • 但是,此时流过电机的电流也并不是真的为430mA,Ic的放大电流还要取决于所处电路的负载和电源, 三极管如果没有进入“饱和区”,它的 Uce 会比较大,比如 2V、3V(而不是饱和时的 0.3V)。就
    • 如果电机只给到了2V,它可能就只吸 100mA
  • 而把R4改成500Ω,Ib * β最多可以给到860mA,这完全满足Ic所在电路让电机转动的500mA,就进入了饱和区,Ic也并不是说真的能有860mA,这同样也取决所处的负载和电源,根据这里实际能给到的Ic就500mA

img

主要还是记住上面

img

Icmax是指所处电路的最大负载工作电流(以上面电机为例子就是500mA),这取决于负载+电源

利用这个也可以去反算B所处电路的电阻的阻值怎么去确定,防止三极管不会进入到一个放大区状态,实现一个开关的功能:

  • 根据C所处负载电路所需要的工作电流,去反推B电路的最小电流:Ib > Icmax/β
  • 而Ib = ( Vcc - Vbe(0.7V) ) / R4
  • 这就可以得到:R4 < ( Vcc - Vbe(0.7V) ) / Icmax

img

疑惑

是基于发射极接地的情况下的

三极管进入放大区的条件:

  • BE结正向偏置:Ube>0.6~0.7V
  • BC结反向偏置:Ubc<0,也就是Vc>Vb,等价于Uce>Ube,因为E接的是GND
  • 因为Uce = Ucb + Ube,如果Ucb>0(也就是反向偏置了),那么Uce>Ube

电压角度判断是否进入放大:

  • 截至(断开):Uce=Vcc
  • 饱和导通:Uce小于等于0.3V
  • 放大区:0.3V<Uce<Vcc

这Uce怎么一下子大于0.7一下子0.3的,说好的放大条件Uce>Ube(0.7V),下面却又说放大区:0.3V<Uce<Vcc,不应该是:0.7V<Uce<Vcc:

其实一个是从理想上来讲的,一个上是从工程实践上来讲的。

1

这里的0.3V是指三极管进入饱和区时的Uce饱和压降,一般叫Uce(sat),也就是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压降极低(比如0.1~0.3V)时,三极管完全导通,不能再当作放大器用。

0.7V的值是基极-发射极电压Ube的典型导通电压。

0.3V < Uce < Vcc:意味着只要Uce大于饱和压降(0.3V左右),小于电源电压,三极管就是处于放大区。

Ube 是基极发射极的导通门槛电压(约0.7V),而 Uce 是集电极-发射极的电压,其放大区下限大约是饱和压降0.3V。放大区要求 Uce 大于0.3V,且理论上 Uce > Ube,但实际工作中只要不进入饱和区(Uce>0.3V),三极管就能放大。

重新看放大条件:

  • Ube > 0.6~0.7V 是为了保证基极-发射极结导通。
  • Ubc < 0(基极-集电极结反向偏置),也就是集电极电压高于基极电压。
  • Uce > Ube(约0.7V)只是理论放大区的条件之一,实际上只要 Uce > 0.3V,三极管都能维持在放大区(还没饱和)。
  • 当 Uce 接近或低于 0.3V 时,三极管进入饱和区,不能正常放大。

理论与实际定义存在差别是因为:

  • 理论偏置条件中,Uce>Ube(0.7V)是判定 BC结是否反向偏置的数学表达。
  • 实际电路中,Uce在 0.3V 到 Vcc之间,都可能处于放大区,因环境、电路参数等导致偏置情况不完全理想,但放大作用依然存在。

所以两者不是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理论偏置条件 vs 工程经验判断。

img

  1. 从结电压关系推导出的理论下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从电路实际应用和饱和电压来看得到的经验下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 为什么会出现“0.7V”与“0.3V”两种下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 因此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mg

3.开关电路设计注意事项:PNP

当三极管用作开关时,通常N型三极管控制负载的gnd端,P型三极管控制负载的Vcc端

img

压降跑到了上半,R4的确定阻值计算:

  • Icmax假设还是500mA(电机),β假设为100
  • 那么饱和状态:Ib * β > Ic,可以得到 Ib > 5mA
  • R6 < (5v - 0.7V) /0.005 = 860Ω
  • 工作条件:Vbe ≤ −0.7V(即:基极比发射极低 0.7V 才导通)
  • 所以:基极电压必须低于 Vcc 才能导通

为什么不能用N型三极管接负载的Vcc?如下所示:

img

前面也说过,三极管要导通就必须VB-VE = 0.7V。

此时VBE是满足导通条件的(0.7V),那么VE会稳定在2.6V左右(3.3V-0.7V,假设R1电阻很小),而VC=5V > VB≈3.3V。完全满足放大条件。 但功能上不是“线性放大器”,而是“缓冲器”( 射极跟随器 ):

  • 电压增益 ≈ 1
  • 电流增益很大(可以带动负载)
  • 用来“隔离”信号源和负载
  • 输出电压 ≈ 输入电压 - 0.7V

三极管此时会发热严重 , 因为此时三极管处于线性放大区,大量功耗由三极管本体承担(而不是负载),形成“热耗散瓶颈”

  • 此结构中,VCE=VC - VE = 5 - 2.6 = 2.4V,该电流Ic假设为200mA,功率就为0.48W, 三极管一个小小的封装,长期承受近半瓦功耗,是很容易发烫甚至烧毁的

    因为这个结构本质上变成了一个线性稳压器的形式——

  • 电压差 VCE=VC−VE 被三极管本体“吃掉”了;

  • 三极管在“用自己身体发热”来消耗掉这段电压;

  • 负载得到的是一个降低后的电压,而三极管本体吃掉的是那段被“压下来的电压”× 电流。

而且如果假设:基极前的R1电阻取了一个刚好的值,让输出的 Ic 和 Vce 刚好相乘能取到一个最大的值时,发热会更严重。功耗最大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三极管工作在放大区且输出电流 Ic 最大的时候。

这种接法主要还是因为让BE和C才生产生了关系,C会影响到E的输出电压,如果是接GND端的话,C的电压完全不用理会,主要还是关注电流Ic就好了,而BE则决定三极管的工作状态,不会受C的电压影响。毕竟是C的电流会流向E最后到GND,三极管并不会去影响负载电路的电压。

4.对比

特性NPNPNP
发射极/源极接GNDVcc
导通条件基极高于发射极基极低于发射极
使用位置低边开关(负载接上方)高边开关(负载接下方)
控制简单性✅ 非常简单⚠️ 较复杂(需负电或电平转换)
常用驱动电机、LED、继电器下拉电机高边、稳压、保护电路

5.输出反向功能

三极管集电极信号与输入信号的逻辑相反,所以可以利用三极管对信号进行反相

img

6.基极下拉电阻的重要性

给N型三极管的基极加下拉电阻可以改善噪声的干扰

img

P管则反过来,需要加一个上拉电阻

img

7.最大耐压

三极管并不是一个理想开关,每个三极管都有其最大耐压值

img

反向耐压:Vbe < Vce < Vcb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