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第一次听到是在聊斋的电视剧里面,那时候大概还在上初中。说的是某甲读了书,得到功名,又得到了美人,当然美人是聊斋里面的主题,常常是狐仙之类的精怪。当时对读书能够获得这么多的东西特别羡慕,尤其是美人。小时候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感,缺乏同异性交流的经验,以至于很多年后仍然掌握不好交往的分寸,看到一些人游刃有余的状态时常常感到无比的敬仰。这应该也是我们那一批人的共性。
我家户口簿上的成分是贫农,”成分“一词应该是建国之后政策的要求,带有着强烈的阶级性,现在几乎没人看重这些东西。贫农那应该是自我爷爷上面辈分算起来的,据父亲讲,爷爷家曾经经营过小杂货店,父亲兄弟五个,一个妹妹,据说还有一个打小就被抱走了,一直没有音讯,这么多的孩子,还是住在城里,没有土地,那看来爷爷当时的收入还是不错,至少是社会的中等,才能够先后娶妻两个,孩子一堆。父亲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退下来的属于离休,在政府机关里离休和退休的区别就是离休能够享受百分之百的工资和医疗报销,同时还能得到一些加工资的政策,即使人已经退下来了。二叔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了哈市,一直从医。其余几个叔叔都是工人。按大家庭的历史来说,我是”不应该“读大学的,这个”不应该“属于”遗传“方面,因为几个叔叔家的哥哥姐姐没有读好书的,我家也是,只有我是另类,不仅上了大学,思想上还同他们格格不入。
父亲对我的教育是期望加惩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惩罚是共性的,常常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对我的某个行为进行打击,比如说有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和别的孩子打架。家长的目的是好的,可是全部一概而论就有点荒谬,人家欺负到头上,忍无可忍也不打吗?有时候言语的入骨之伤比皮肉之痛还要严重,况且我当时又是个不擅言辞的孩子,难免会打上几架,特别是在民风相对彪悍的东北,这是小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时候父亲的耳光就会跟上来,根本不问什么原因,常常让我思想上感到十分的困惑。还有一种惩罚是发生在期末考试之后,特别是小学的时候,考到班级好几十名,最差的一次是班级64个同学,我考了47名,回家后迎接我的是一顿的耳光,然后就是假期里做不完的作业,是父亲留给我的有些变态的作业,比如抄写成语词典,抄写俗语词典等等,每天抄写几十页,养成了后来到高中,课间休息的时候看词典的习惯,跟看小说具有同样的放松效果。
父亲的期望就是买书,以他的标准结合我的名义来买书,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存书应该算不少了,上千本没有几百本总是有的,书很杂,古文、诗词、传记、小说、散文,居然还有大量的武侠小说,并且是在我开始看武侠小说之前就买好的,等我开始想看武侠小说了,是从我家里锁着的书柜里找出来看。更奇怪的是父亲不怎么看这些书,武侠小说更不会去看,除了武侠小说之外,每本书在买回来后父亲都在里面的首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上我的名字,这就是对我的期望。父亲的床头总是有一本书,那些书基本我是不感兴趣的。父亲的阅读速度应该不快,一本书会放好久,基本是每天睡觉前翻上几页。现在我的床头放着更多的书,严格来讲已经不是床头了,是床头的桌子和沙发上,经常堆着四五本,隔几天就换一本,想起那个就随便翻上一翻。
中国的教育很少能给孩子人生观方面的感触,我初步的人生观是从武侠小说里面的来的。令狐冲的性格是我极为向往的,衡山城外令狐冲救仪琳的种种做法,让我忽然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人,不用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萧峰也不错,价值观相当明确,是非论的极为清楚,不会妥协,注定了悲剧的人生。。。。这才叫人生;对郭靖没什么感觉,所谓侠之大者,我觉得还不如神雕里面的杨过性格鲜明。女性角色觉得程灵素还不错,思想层次上比其他人要高得多,有担当,还有肯付出的精神,是有深度的一个人。
杂七杂八的书看得多了,想法也和别人不一样,能够走到今天,书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得到的,思想上的东西就要靠自己去领悟,更多的帮助是通过读书来了解先哲的思想,结合自己慢慢揣摩,有的想明白了,有的还不太理解。也有的时候是需要自己去做事才能体会到一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道理。
现在思想的载体除了书,还有大量的电子介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更快。看些名人的博客是很方便的,比如马未都、冯仑、袁岳、周国平,还有大量其他人的文章,哪怕只有一点点的闪光,那也可能会帮助我们照亮前方。
书,读书,我的黄金屋。
我家户口簿上的成分是贫农,”成分“一词应该是建国之后政策的要求,带有着强烈的阶级性,现在几乎没人看重这些东西。贫农那应该是自我爷爷上面辈分算起来的,据父亲讲,爷爷家曾经经营过小杂货店,父亲兄弟五个,一个妹妹,据说还有一个打小就被抱走了,一直没有音讯,这么多的孩子,还是住在城里,没有土地,那看来爷爷当时的收入还是不错,至少是社会的中等,才能够先后娶妻两个,孩子一堆。父亲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退下来的属于离休,在政府机关里离休和退休的区别就是离休能够享受百分之百的工资和医疗报销,同时还能得到一些加工资的政策,即使人已经退下来了。二叔是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了哈市,一直从医。其余几个叔叔都是工人。按大家庭的历史来说,我是”不应该“读大学的,这个”不应该“属于”遗传“方面,因为几个叔叔家的哥哥姐姐没有读好书的,我家也是,只有我是另类,不仅上了大学,思想上还同他们格格不入。
父亲对我的教育是期望加惩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惩罚是共性的,常常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对我的某个行为进行打击,比如说有一条原则,就是不能和别的孩子打架。家长的目的是好的,可是全部一概而论就有点荒谬,人家欺负到头上,忍无可忍也不打吗?有时候言语的入骨之伤比皮肉之痛还要严重,况且我当时又是个不擅言辞的孩子,难免会打上几架,特别是在民风相对彪悍的东北,这是小孩子成长的必由之路。这时候父亲的耳光就会跟上来,根本不问什么原因,常常让我思想上感到十分的困惑。还有一种惩罚是发生在期末考试之后,特别是小学的时候,考到班级好几十名,最差的一次是班级64个同学,我考了47名,回家后迎接我的是一顿的耳光,然后就是假期里做不完的作业,是父亲留给我的有些变态的作业,比如抄写成语词典,抄写俗语词典等等,每天抄写几十页,养成了后来到高中,课间休息的时候看词典的习惯,跟看小说具有同样的放松效果。
父亲的期望就是买书,以他的标准结合我的名义来买书,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存书应该算不少了,上千本没有几百本总是有的,书很杂,古文、诗词、传记、小说、散文,居然还有大量的武侠小说,并且是在我开始看武侠小说之前就买好的,等我开始想看武侠小说了,是从我家里锁着的书柜里找出来看。更奇怪的是父亲不怎么看这些书,武侠小说更不会去看,除了武侠小说之外,每本书在买回来后父亲都在里面的首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上我的名字,这就是对我的期望。父亲的床头总是有一本书,那些书基本我是不感兴趣的。父亲的阅读速度应该不快,一本书会放好久,基本是每天睡觉前翻上几页。现在我的床头放着更多的书,严格来讲已经不是床头了,是床头的桌子和沙发上,经常堆着四五本,隔几天就换一本,想起那个就随便翻上一翻。
中国的教育很少能给孩子人生观方面的感触,我初步的人生观是从武侠小说里面的来的。令狐冲的性格是我极为向往的,衡山城外令狐冲救仪琳的种种做法,让我忽然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做人,不用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萧峰也不错,价值观相当明确,是非论的极为清楚,不会妥协,注定了悲剧的人生。。。。这才叫人生;对郭靖没什么感觉,所谓侠之大者,我觉得还不如神雕里面的杨过性格鲜明。女性角色觉得程灵素还不错,思想层次上比其他人要高得多,有担当,还有肯付出的精神,是有深度的一个人。
杂七杂八的书看得多了,想法也和别人不一样,能够走到今天,书带给了我太多的东西。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传授得到的,思想上的东西就要靠自己去领悟,更多的帮助是通过读书来了解先哲的思想,结合自己慢慢揣摩,有的想明白了,有的还不太理解。也有的时候是需要自己去做事才能体会到一些平时难以理解的道理。
现在思想的载体除了书,还有大量的电子介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更快。看些名人的博客是很方便的,比如马未都、冯仑、袁岳、周国平,还有大量其他人的文章,哪怕只有一点点的闪光,那也可能会帮助我们照亮前方。
书,读书,我的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