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与普通电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详细阐述了服务器与PC在硬件(如CPU、内存、硬盘)和软件(操作系统)方面的区别,强调服务器在稳定性、性能、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

1. 稳定性:服务器要求7x24(x365)不间断运行,PC只需要5x8;2. 性能:服务器需要及时响应众多客户端的请求,并提供相应服务,PC一般只由少数人操作; 尤其是网络性能,对PC来讲如果不联网,没有网卡,PC仍是PC,而对服务器来讲没有网卡就不是服务器了,因为,服务器的定义就是在网络中给其它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系统。3. 扩展性:PC一般不需要很多外插卡,对扩展性要求不高,而服务器一般需要考虑增加网卡、RAID卡、HBA卡等;另外,扩展性还包括,内存、硬盘等存储位、电源,甚至是CPU的扩展,这些更是服务器的特性;4. 网络中的角色:用户直接操作PC进行,发出服务请求,是客户端;服务器工作在后台,只和发出服务请求的客户机进行通信,是服务提供者;5. 多机协同:服务器可由多台构成一个集群,共同提供服务,PC往往独立工作;6. 图形显示、键盘和鼠标的要求:普通台式机和显示器、键鼠等都是一对一的,而且,一般对显卡性能有要求,服务器不直接和用户交互对显卡性能基本无要求,一般键盘鼠标显示器是多台共用的。

 

服务器与PC的区别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根据应用的不同两者的差别很大,打个比方,PC就是那什么都会的门诊医生,但是医术不是那么精湛,而服务器就应该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了,处理能力越出 
众,它“专”的就越厉害。我先从硬件上,根据各个组件说说他们的不同: 
1.CPU 服务器CPU的指令一般是采用的RISC(精简指令集)。根据研究,在大多数的应用中,CPU仅仅使用了很少的几种命令,于是研究人员就根据这种情况设计了该指令集,运用集中的各种命令组合来实现各种需求。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针对性更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专门的优化,处理效更高。相对应的则是CISC(复杂指令集),他的特点就是尽量把各种常用的功能集成到一块,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MMX,SSE,SSE+,3D!NOW!等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另外,服务器的CPU设计一般都要考虑它的多路功能,说白了就是好几个甚至上千上万个CPU一起工作的问题,而PC则简单多了,这种多路功能用上实在浪费,而它的价钱也的确是上面兄弟说的,不是谁都能受的了的。(补充:服务器的寻址能力很早前就是64位了;APPEL采用的指令集也是RISC,他是个另类,不过现在已经投靠INTEL了)2.内存。内存在服务器上的原则也上越快越大越好,不过它对纠错和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ECC("错误检查和纠正"好象没人这么叫的)。我们现在使用的PC上很少有人能够用到1G的内存(玩游戏的不算),而在服务器上,这G级的内存有时也会显着捉襟见肘,记得去年国家发布银河最新超级计算机时,他的内存更是达到了1个T;相比内存的速度,人们在应用的时候更优先考虑内存的稳定和纠错能力,只有在保证了这两条,才能再考虑别的东西。 
3.硬盘。硬盘性能无论是在PC上还是服务器上,性能的提升一直很缓慢,个人认为,依靠机械的发展,硬盘的发展是不可能出现质的飞跃。由于使用服务器的一般都是企业单位,里面都是保存了大量珍贵数据,这对硬盘就提出了安全稳定的要求,硬盘上出现的相关技术也基本上围绕这两个要求转。比如:数据冗余备份,热插拔等。另外,服务器硬盘必须能做到24*7不间断工作的要求。 
4.主板.这个我了解的比较少,很少看到服务器有主板的说法,不过我觉得应该提提服务器的总线设计——多路,就是多个CPU如何能够协调工作。有兴趣建议你看看操作系统方面的书,看老外写的,很好! 
5.显卡.除了图形和3D设计(那个人家好象都叫工作站,哪位达人知道请告诉我对不对),服务器上的显卡基本上就是你只要能接上显示器能显示就行! 
接下来我说说软件,软件就主要指操作系统,比如我们熟悉的NT,2000 SERVER,2003 SERVER,LINUX,SOLRAIS和UNIX等等,都是专门针对服务器设计的,比如:负载均衡,多路CPU的支持。
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于PC: 
 在CPU处理能力方面 

  由于服务器要将其数据、硬件提供给网络共享,在运行网络应用程序时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要求CPU要有很强的处理能力。大多数IA架构的服务器采用多CPU对称处理技术,多颗CPU共同进行数据运算,大大地提高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满足学校的教学、多媒体应用方面的需求。而PC基本上都配置的是单颗CPU,所以PC在数据处理能力上比起服务器当然要差许多了。如果用PC充当服务器,在多媒体教学中会经常发生宕机、停滞或启动很慢等现象。 

  在I/O性能方面 

  服务器采用的冗余电源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 

  由于服务器是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因此它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安全性。服务器采用专用的ECC内存、RAID技术、热插拔技术、冗余电源(如图1所示)、冗余风扇等方法使服务器具备容错能力、安全保护能力。 

  服务器需保证长时间连续运行。多长的时间算长时间呢?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对工作组级服务器的要求是在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每周5天)内没有故障;对部门级服务器的要求是每天24小时、每周5天内没有故障;而对企业级服务器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求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要保证没有故障,也就是说,服务器随时可用。而PC是针对个人用户而设计的,因此在安全、可靠性方面PC要远远低于服务器。如果用PC作为服务器,在教学应用中出现宕机或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学校教学及校园网络应用中,经常有许多的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网络上存在着大量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要求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性能要强大。服务器上采用了SCSI卡RAID卡、高速网卡、内存中继器等设备,大大提高了服务器I/O能力。因为PC是个人电脑,无需提供额外的网络服务,因此在PC上很少使用高性能的I/O技术,和服务器相比其I/O性能自然相差甚远。 

  在扩展性方面 

  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成熟,学校必然会面临网络设备的扩充和升级问题。服务器具备较多的扩展插槽、较多的驱动器支架及较大的硬盘、内存扩展能力,使得用户的网络扩充时,服务器也能满足新的需求,保护了学校的设备投资成本。如图2所示的服务器主板,具有数量高达8个之多的内存插槽,最高支持16GB的内存,这样的扩充能力是PC无可比拟的。 

  服务器主板上的8个内存插槽 

  在可管理性方面 

  从软、硬件的设计上,服务器具备较完善的管理能力。多数服务器在主板上集成了各种传感器,用于检测服务器上的各种硬件设备,同时配合相应管理软件,可以远程监测服务器,从而使网络管理员服务器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有的管理软件可以远程检测服务器主板上的传感器记录的信号,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的监测和资源分配。而PC由于其应用场合较为简单,所以没有较完善的硬件管理系统。对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校来说,选用可管理性强的服务器可以免去许多烦恼。 

  为了使您更好地理解服务器和PC机的区别,请参见附表的对照。在校园网中,虽然高档PC可以暂且充当低端工作组级服务器进行工作,但是为了满足学校应用需求、为了保障您的数据安全,您最好还是选择专业服务器。国内服务器厂商浪潮、联想、曙光、方正都有专为教育用户量身定做的教育专用服务器,这些产品的性价比很高,是教育用户的理想选择。

 

<think>嗯,用户想知道交叉编译器普通编译器之间区别,包括功能工作原理。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编译器的基本概念。编译器是将源代码转换成目标机器代码的程序。普通编译器通常是在同一平台上运行,比如在x86的电脑上编译出x86的可执行文件。而交叉编译器应该是在一个平台上编译出另一个平台的可执行文件,比如在x86电脑上编译ARM程序。 用户提供的引用资料里提到,普通编译器面向X86平台,交叉编译器面向ARM平台,两者的指令集不同,所以需要不同的编译器。引用2里还提到,交叉编译器编译出来的程序不能在X86上执行,这应该是因为指令集不同。另外,EABI相关的引用1提到交叉编译器使用硬浮点运算优化性能,这可能也是区别之一。 功能方面,交叉编译器主要应用在嵌入式开发,因为目标设备可能资源有限,无法直接进行编译。而普通编译器直接在本地使用,生成本地代码。工作原理方面,交叉编译器需要处理不同的指令集ABI,可能需要特定的库工具链。引用4提到在编译glibc时使用交叉版本的binutils,这说明工具链的不同部分可能由不同的工具处理。 可能还需要考虑目标平台的资源限制,比如交叉编译器可能需要优化代码以适应嵌入式系统的内存处理能力。而普通编译器可能更注重性能优化,比如利用多核、高级指令集等。 用户可能还关心为什么需要交叉编译器,比如开发嵌入式系统时,宿主机(如PC)性能更强,适合编译,而目标机(如ARM板)资源有限,无法自行编译。这也是交叉编译器存在的主要原因。 总结下来,区别主要在目标平台、指令集、应用场景、工具链配置等方面。需要将这些点组织起来,用用户提供的引用支持,比如引用2说明平台不同,引用1提到EABI优化,引用45涉及工具链使用编译参数的不同。</think>### 交叉编译器普通编译器的区别 #### 1. **目标平台不同** - **普通编译器**:面向编译环境相同的平台(如$x86$架构的PC),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文件直接在本地运行。例如,在Windows或Linux系统中使用$gcc$编译的程序只能在$x86$架构的CPU上执行[^2]。 - **交叉编译器**:面向编译环境不同的平台(如$ARM$架构的嵌入式设备),生成的可执行文件需要部署到目标设备运行。例如,在$x86$主机上使用$arm-linux-gnueabihf-gcc$编译的程序只能在$ARM$设备上运行[^2][^5]。 #### 2. **指令集ABI规范** - **普通编译器**:使用本地平台一致的指令集(如$x86$的复杂指令集)默认的应用程序二进制接口(ABI),无需特殊适配。 - **交叉编译器**:需适配目标平台的指令集(如$ARM$的精简指令集)特定ABI(如$EABI$)。例如,通过硬浮点运算优化,提升嵌入式系统的浮点计算性能[^1]。 #### 3. **功能应用场景** - **普通编译器**: - 主要用于开发桌面、服务器等高性能计算场景。 - 支持完整的本地调试动态链接库。 - **交叉编译器**: - 专为嵌入式开发设计,需处理资源受限(如内存、存储)的问题。 - 常静态链接库配合,减少对目标设备外部依赖[^2][^4]。 #### 4. **工作原理差异** - **工具链配置**: - 普通编译器直接调用本地工具链(如$binutils$)。 - 交叉编译器需定制工具链,例如在编译$glibc$时使用交叉版$binutils$,其他部分可能依赖主机工具链。 - **代码生成**: - 交叉编译器需处理目标平台特有的优化(如$ARM$的Thumb指令集),并确保符合$EABI$规范[^1][^5]。 #### 5. **示例对比** - **普通编译器命令**: ```bash gcc main.c -o main # 生成x86可执行文件 ``` - **交叉编译器命令**: ```bash arm-linux-gnueabihf-gcc main.c -o main_arm # 生成ARM可执行文件 ```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