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传播和冒泡事件

本文详细解释了事件如何从事件源传播并被处理的过程,即事件冒泡机制。通过类比水杯中的水泡,形象地说明了事件如何从底层元素逐级向上触发,直至被某个监听器捕获。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该事件总是有一个事件源,即引发这个事件的对象,一个事件不能凭空产生,这就是事件的发生。 

当事件发生后,这个事件就要开始传播。为什么要传播呢?因为事件源本身并没有处理事件的能力。例如我们点击一个按钮时,就会产生一个click事件,但这个按钮本身不能处理这个事件(废话),事件必须从这个按钮传播出去,从而到达能够处理这个事件的代码中(例如我们给按钮的onclick属性赋一个函数的名字,就是让这个函数去处理该按钮的click事件)。 

当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找到了一个能够处理它的函数,这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函数捕捉到了这个事件。 

说到这里,关键的问题来了,那就是一个函数是如何捕捉一个事件的呢?这就涉及到事件的冒泡了。 

为了更好地理解冒泡的概念,我建议你现在想象一下你的面前放着一杯水,但这杯水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点点不同,它分为数层,每一层又分成一或多个区域,最顶层是我们熟悉的窗口对象(即window对象),下一层分为好几个区域(document对象、history对象等等),而document对象的下一层又分为多个子对象。 

这些对象的层次关系构成了DOM中的对象树。 
事件的传播是有方向的,当点击一个按钮时所产生的事件从这个按钮处开始向上传播(就像一个水泡从杯底冒上来,这就是之所以叫事件冒泡的原因),但这个事件总是寻找特定的属性是否有值。例如按钮的click事件先寻找在按钮上是否有onclick属性的有意义的定义(即该属性指向一个存在的函数或一段可执行的语句),如果有,执行这个函数或语句;然后事件继续向上传播,到达按钮的上一层对象(例如一个form对象或document对象,总之是包含了按钮的父对象),如果该对象也定义了onclick属性,则执行属性的值。 

所以,如果这个按钮上面有3层(form、document、window),且这三层都定义了onclick属性,则当按钮的click事件产生时,将会调用4个(包括按钮本身的一个)函数或执行4段语句。 

事件的这几个特性在0级dom中也是适用的。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2ef1189dfb70b58c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