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和cookie的辨析

本文详细对比了Session与Cookie的区别,包括它们的存储位置、生命周期、实现机制等,并深入讨论了这两种技术在网络分析中的应用。

  session和cookie是网站浏览中较为常见的两个概念,也是比较难以辨析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在点击流及基于用户浏览行为的网站分析中却相当关键。基于网上一些文章和资料的参阅,及作者个人的应用体会,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和辨析,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下。

  session和cookie的最大区别在于session是保存在服务端的内存里面,而cookie保存于浏览器或客户端文件里面;session是基于访问的进程,记录了一个访问的开始到结束,当浏览器或进程关闭之后,session也就“消失”了,而cookie更多地被用于标识用户,它可以是长久的,用于用户跟踪和识别唯一用户(Unique Visitor)。

关于session

  session被用于表示一个持续的连接状态,在网站访问中一般指代客户端浏览器的进程从开启到结束的过程。session其实就是网站分析的访问(visits)度量,表示一个访问的过程。

session

  session的常见实现形式是会话cookie(session cookie),即未设置过期时间的cookie,这个cookie的默认生命周期为浏览器会话期间,只要关闭浏览器窗口,cookie就消失了。实现机制是当用户发起一个请求的时候,服务器会检查该请求中是否包含sessionid,如果未包含,则系统会创造一个名为JSESSIONID的输出cookie返回给浏览器(只放入内存,并不存在硬盘中),并将其以HashTable的形式写到服务器的内存里面;当已经包含sessionid是,服务端会检查找到与该session相匹配的信息,如果存在则直接使用该sessionid,若不存在则重新生成新的session。这里需要注意的是session始终是有服务端创建的,并非浏览器自己生成的。

  但是浏览器的cookie被禁止后session就需要用get方法的URL重写的机制或使用POST方法提交隐藏表单的形式来实现。

  这里有一个很关键性的注意点,即session失效时间的设置,这里要分两方面来看:浏览器端和服务端。对于浏览器端而言,session与访问进程直接相关,当浏览器被关闭时,session也随之消失;而服务器端的session失效时间一般是人为设置的,目的是能定期地释放内存空间,减小服务器压力,一般的设置为当会话处于非活动状态达20或30分钟时清除该session,所以浏览器端和服务端的session并非同时消失的,session的中断也并不一定意味着用户一定离开了该网站。目前Google Analytics和Omniture都定义当间隔30分钟没有动作时,算作一次访问结束,所以上图中session的最后一步不只是离开,也有可能是静止、休眠或者发呆的状态。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现在的浏览器好像趋向于多进程的session共享,即通过多个标签或页面打开多个进程访问同一网站时共享一个session cookie,只有当浏览器被关闭时才会被清除,也就是你有可能在标签中关闭了该网站,但只要浏览器未被关闭并且在服务器端的session未失效前重新开启该网站,那么就还是使用原session进行浏览;而某些浏览器在打开多页面时也可能建立独立的session,IE8、Chrome默认都是共享session的,在IE8中可以通过菜单栏中的文件->新建会话来建立独立session的浏览页面。

关于cookie 

cookie

  cookie 是一小段文本信息,伴随着用户请求和页面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递。用户每次访问站点时,Web应用程序都可以读取cookie包含的信息。

  session的实现机制里面已经介绍了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会话cookie(session cookie)的方式,而平常所说的cookie主要指的是另一类cookie——持久cookie(persistent cookies)。持久cookie是指存放于客户端硬盘中的cookie信息(设置了一定的有效期限),当用户访问某网站时,浏览器就会在本地硬盘上查找与该网站相关联的cookie。如果该cookie 存在,浏览器就将它与页面请求一起通过HTTP报头信息发送到您的站点,然后在系统会比对cookie中各属性和值是否与存放在服务器端的信息一致,并根据比对结果确定用户为“初访者”或者“老客户”。

  持久cookie一般会保存用户的用户ID,该信息在用户注册或第一次登录的时候由服务器生成包含域名及相关信息的cookie发送并存放到客户端的硬盘文件上,并设置cookie的过期时间,以便于实现用户的自动登录和网站内容自定义。

  Apache自带的mod_usertrack模块可以在用户首次来到当前网站的时候给用户种下一个唯一的cookie(较长时间过期),这个cookie是用户首次来当前网站的IP地址加上一个随机字符串组成的。同时在自定义WEB日志中在最后增加%{cookie}n字段可以实现cookie在apache日志中的输出,用于数据统计与用户跟踪。


转载:网站数据分析 ? 《session和cookie的辨析》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与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与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与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与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与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与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束与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与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与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与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与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束处理与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