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Shèng)姓源出考

今天无事,就自己用了三十多年而尚不知来龙去脉的姓氏考证了一番,原来自己也算是荣光的黄帝姬姓的后裔,暗喜焉一番
相关资料如下:
===================================================

盛(Shè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2、出自祖名为氏,以奭(Shì 音是)姓所改。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西周初年有名臣召公奭,其子孙有一支以他的名为姓,姓奭。到西汉元帝时,由于元帝名刘奭,百姓必须避讳,奭姓人改为盛姓。又如如《姓谱》上记载说:“北海太守奭伟,避元帝讳,改姓盛”;《后汉书西 羌传》也指出:“东海盛包,其先姓奭,避元帝讳改姓盛”。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得姓始祖:召公奭。盛氏始祖为周朝燕国的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盛氏后人尊召公奭为盛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盛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中较早的一支出自春秋时期的盛国;另外一支盛姓系由奭姓所改,得姓于西汉末年。历史上,盛姓先后在汝南(治今河南上蔡)、梁国(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等地形成望族,出现了许多名重一时的人物。其中,东汉时的廷尉盛吉、唐初的葛国公盛彦师、元代的诗人盛彧、明代的画家盛林、清代的实业家盛宣怀等,都是盛姓的杰出代表。我国盛姓的始祖,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孙封于盛为燕附庸姓奭氏,后避汉元帝讳,改以国为氏,这一点,有充分的资料可资说明。关于盛姓的来源,以及他们跟周朝王室的深密渊源,历来姓氏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譬如《姓考》上说:“周穆王时盛国之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更详细指出:“周同姓国也,为齐所灭。穆天子传,盛姬之国也。公羊传,成降于齐师,成者盛也,讳灭同姓,故言盛之,有司徒盛吉,汝南、梁国。”从上面的文献,盛氏的来龙去脉,便一目了然了。同时依照《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记载的:“望出汝南、梁国”,则该稿是唐代的作品,可见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之时,这一支姬姓后裔主要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和四川一带。不过在更早的东汉时期盛氏人士的活动范围已不仅限于河南、四川两地,当时我国南方的云南地方,也已经有了他们的踪迹,当时跟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根据史载是叶榆人,也就是现在云南省大理县的人士。盛览是以问作赋之法于司马相如而在历史上留名。据说,他本来很自负,有一次向司马相如请教之后,竟然终身不复敢言作赋。盛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盛姓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居住,如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东平,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四川之合江,云南之陇川等地。盛性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二百七十位。盛姓是当今较为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居第一百五十九位。尤以湖南、浙江两省多此姓,两省盛姓约占全国盛姓人口的37%。


三、历史名人
盛吉:字君达,东汉会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节,囚犯当断,妻夜秉烛,吉持册笔。夫妻相向垂泣而决断。视事二十年,天下称有恩无怨。

盛度:字公量。宋朝余杭人。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懋:字子昭,元代后期著名画家,生卒年不详,嘉兴武塘(今浙江省嘉兴)人,此地人杰地灵,振妙一时,当时吴镇的墨竹、岳彦高的草书、章文茂的文笔以及盛懋的山水,被人们誉为“武塘四绝”。传世作品有《秋林高士图》、《秋江待渡图》、《松阴高士图》、《松石图》等。其父盛洪(字文裕)于宋元初为职业画家,其侄盛著在明初被召入内廷。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园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以他罪诛。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江苏常州人,1870年入李鸿章幕府。他在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民用航运业轮船招商局后,主持创办的企业、学校有: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天津电报局、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国内第一条南北干线芦汉铁路、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个理工科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以及湖北煤铁开采总局、华盛纺织总厂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等。他通过办洋务大事而成为全国首富,有人估称他的财产达白银2000万两。并逐步达到做高官目的,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大常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由于他担任高官,他的社会活动在内部不得不受制于清廷,在外部不得不受制于列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环境使他蒙上了多重历史色彩。他首倡“东南互保”,企图稳定长江流域不受义和团运动影响,又曾因推行铁路国有政策,激起四川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并因此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曾出走日本,后病逝于上海。

盛延棋:字白沙,江苏省仪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2年(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民国4年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民国5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师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盛世才:字晋庸,原名振甲,字德三。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他从不甘屈就国民党军参谋部作战科长转而进入新疆图谋升迁,经几年施展权谋,摄取了新疆最高统治权,独裁专断,称霸新疆达十二年之久。

盛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出生在音乐家庭中,自幼受中外音乐的熏陶和严格的艺术训练。五岁开始学琴,七岁第一次公开演奏,九岁时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独奏节目,向全国广播。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0年赴苏联留学。1962年参加国际小提琴比赛获奖。回国后,曾同中央乐团交响乐队等合作,成功地演奏了中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并去澳大利亚等国演出。演奏曲目较广泛,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有独到之处;演奏风格热情而奔放,既粗犷又细腻,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汉上蔡县地,元、明、清为汝宁府治,现在河南省汝南县。据《姓考》记载:“周穆王时盛国之后”。望出汝甫,梁国。
梁国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广陵郡:汉有广陵国,后改称郡,治广陵,故城在今江苏省江都东北。晋初徙治淮阴,在今江苏省淮阴东南。

=========================================
一、姓氏来源 来源有三: 
A  是上古周穆王时有盛国,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盛;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考》载,周灭商之后,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家,盛国即是其中之一。盛国始封于周穆王时,其地在今山东泰安南面华丰一带。春秋时期,盛国不断受到鲁、齐、卫等强大邻国的侵扰,终在公元前686年为齐国所灭。亡国后的盛国公族为纪念故国,遂以国名为姓,姓盛。因此推溯起来,2000多年来的盛姓中国人,也是最为光荣的黄帝姬姓的后裔。

B  是改自奭姓,召公奭。奭因被封于召(今陕西省岐山西南),所以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召公帮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又被封于燕。召公奭的后代就以祖上的名为姓,成为奭姓。到了西汉元帝时,因避元帝讳(元帝名刘奭),就改奭氏为盛氏。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爽避元帝讳改姓盛。 C、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清代满州八旗姓盛佳氏者,改汉姓为盛氏。

二、郡望堂号 
汉上蔡县地,元、明、清为汝宁府治,现在河南省汝南县。
《姓考》记载:“周穆王时盛国之后”。望出汝甫,梁国。

三、历代名人
盛彦师——唐朝虞城人。少仕侠,隋未李密有功封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园朗反,诏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园朗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叛,彦师不从,园朗壮而置之,后得还。以他罪诛。

盛度——字公量。宋朝余杭人。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沼编续《通典》、《文苑英华》。著有《愚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

盛延棋一一字白沙,江苏仪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2年(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民国4年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民国5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藉水兵伐击,蹈海殉义。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师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 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
湖南石门盛氏渊源,据石门盛氏清康熙初年首修族谱所载:周文王为姬昌,其子姬发(武王)、旦(周公)、奭(召shao公),召公奭因采邑在召(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是为召公。后佐武王伐商有功,加封燕地(今北京市),为燕始祖(初为公、侯,后为王)。约其间,燕侯奭封一孙(不知名)采邑为盛(应在燕地范围),其国人以奭为姓氏。至汉元帝刘奭登位(公元48),为避其讳,奭姓人以国名盛为姓,这是盛氏来源一。其二,盛(sheng)亦读成(cheng),其源为周朝天子文、武、成、康、昭、穆,穆王封一子采邑在郕或盛(今山东宁阳),后为齐国兼并,该族人亦以国为姓盛。盛氏源一其地究竟何在,老谱上语焉不详,今次续谱也未核准。我分析燕祖奭封支孙采邑在盛,应在今北京以北,某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因为直至东周时期,这一带没有其他封国。而历史上沈阳曾称为盛京,此地离燕国比较近,我疑古盛国是否在山海关至辽河流域一带?
    近日网上查得,沈阳市历史沿革记载:沈阳市在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重镇,有归顺者肃慎氏。秦统一六国后属辽东郡。西汉称侯城。唐朝设沈州。元朝始称沈阳,因其地处沈河(今浑河)之北故名。清皇太极改称盛京。沈与盛同音,疑其通也。清改盛京必有渊源也。如是,则盛国之所处实也。今辽宁省西周时属燕国,有在辽阳出土的十大国宝之一“匽王盂”为证,古匽字通晏、燕,盂内有铭文:“匽王作饭盂”。

 ===================================================
西周时期,燕国治辽河地区,有肃慎归顺,燕王(侯)封一支孙于盛(今沈阳地区),其盛与慎同音,可否佐证古盛国即今沈阳市地区?

================================================
据我所知,盛氏族众有700百多万人,在全国百家姓中按人数排在159位,这一信息是我在网上查证时,看到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在当地盛氏续谱工作动员大会报告上发现的。这些族众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散居于长江中上游,如安徵、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及全国各地。为什么盛氏族众发轫于北方,而迁移至华东地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挤压。在东周时期,五霸七雄,攻来伐往数百年,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南侵提供了机会,而华东地区又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社会发展相对慢的地方,便于大量移民迁徙。二是中原文明东扩。西周都咸阳,东周都洛阳,北面是强晋,东北面是强齐,南面是强楚,而长江三角洲,是东夷聚集区处于周文化边缘,召公虎伐夷就是这一地区。盛氏南迁至此后,再溯江而上,或散居各地。盛(奭)氏族众南迁的时间,可能是召公虎征东夷时期,利用天子诏书而为的一次“国家移民行动”。召公虎东征在西周(宗周)时代,这时周天子还能控制诸侯,他要把同宗的燕国及附属子民向好点的地方“安排”一下,是完全可能的,再说稳定、开发这一地区也需要人。另外要说明的是召公虎和召公奭同宗问题,西周新立,召公奭加封地在燕,但本人仍在天子身边辅佐至成王。而原采邑召由其子弟承袭,虎即是后任召公中的一位,也是天子身边的重臣。

==============================================
湖南石门盛氏谱载来源如下:宋朝有重臣盛度,字公量,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徙浙江余杭县。度公官至尚书员外郎时,奉使陕西,有二子从行。后公与长子申甫还朝,留一子于陕,数传至德公。德公随明太祖征战有功,授南京右卫所指挥同知,封武节将军,千户侯。德公有弟盛庸,仕建文帝,领兵拒燕王,大战东昌,一度连捷,诰封平燕将军,历城侯。度公与庸公分别在宋史和明史上有传记。德公有子二人,长子旺,次子华。明初(约1364年),旺祖奉命部查湖广省九溪卫添平、麻寮两所及二十四隘,适逢细沙隘正百户盛国祥故绝,遂保奏弟华补顶隘缺,任百户长,旺祖返朝。华公字从龙,隶籍陕西西安府咸宁县马巷口。华公袭传英、洪、昂、政、臣、时、嘉、含、宏、光、大、佑至清乾隆二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制。至今历时600余年,凡24代,登记在册人口18382人。

===============================================

拼音:shì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pf("shi4");</script>  
部首:大,部外笔画:12,总笔画:15

五笔86&98:DDJJ  仓颉:KMAA  
笔顺编号:113251113251134  四角号码:408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96D

基本字义

shì  ㄕˋ:
◎ 盛大的样子。
◎ 红色。
◎ 恼怒。
◎ 消散的样子。
◎ 姓。

English:
◎ red; anger; ire; surname
.................................................................................

详细字义:
shì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pf("shi4");</script>
〈形〉
(1) (会意兼形声。从大,从皕,皕亦声。皕( ),二百,表示多。本义:盛)
(2) 同本义 [flourishing]
奭,盛也。——《说文》。按,此燕召公名。
尔百姓其亦有安处,在彼宜在天命,囗及恻兴乱予保奭其介。——《逸周书》。朱右曾校释:“奭,盛”。# 赤色
路车有奭。——《诗·小雅·采芑》
帓郃有奭,以作六师。——《诗·小雅·瞻彼洛矣》
(3) 突然或逐渐消失状;消散的样子
然四解。——《庄子·秋水》
(4) 又如:奭然(消散的样子)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