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总结ConcurrentHashMap的一些知识点,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有理解不当请大家指出。谢谢!!
1.为什么会有ConcurrentHashMap
1.首先,读过HashMap源码我们应该清楚,HashMap在扩容(resize)的时候(有的地方时说再put操作,其实是一样的,因为put操作的时候,会判断是否需要resize),会涉及到链表指针的移动,在单线程下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多线程下面会出现环形链表---也就是死循环,导致CPU的利用率接近100%。所以在多线程下面就不适合用HashMap。
2.在早期JDK中,就出现了HashTable 用于在多线程保证并发安全。但是HashTable的实现基本是基于synchronized关键字,由于synchronized的特性(一锁 锁全部),这种方式会照成在多线程竞争的情况下HashTable的效率非常的底。
小总结:以上原因导致了ConcurrentHaspMap的诞生(题外话,ConcurrentHaspMap是由Doug Lea实现的,此人对java的贡献极大,膜拜大神,JUC下面很多都是由Doug Lea参与编写的)
2.分段锁机制
HashTable只有一把锁,而ConcurrentHaspMap采用分段多锁实现高效率并发操作。主要原因:容器里有多把锁,每一把锁用于锁容器其中一部分数据,那么当多线程访问容器里不同数据段的数据时,线程间就不会存在锁竞争,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并发访问效率。
小总结:ConcurrentHashMap所使用的锁分段技术,首先将数据分成一段一段的存储,然后给每一段数据配一把锁,当一个线程占用锁访问其中一个段数据的时候,其他段的数据也能被其他线程访问。
3.源码解读 jdk1.7版本
3.1 ConcurrentHashMap的架构
Segment分段数组: 将HashEntry进行分段存储,然后可以实现分段加锁
Segment继承了ReetrantLock可重入锁,因此ConcurrentHashMap通过可重入锁对每个分段进行加锁。
3.2ConcurrentHashMap的初始化
目的:主要是初始化segments数组,也就是说,应该分几段来存储数据。
主要用到的构造函数是下面这个,主要注释代码中给出了。
默认情况下,initialCapacity等于16,loadFactor等于0.75,concurrencyLevel等于16.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float loadFactor, int concurrencyLevel) {
//initialCapacity--初始化容量,loadFactor加载因子
//concurrencyLevel---并发等级,主要用于segments的初始化
if (!(loadFactor > 0) || initialCapacity < 0 || concurrencyLevel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concurrencyLevel = MAX_SEGMENTS;
// Find power-of-two sizes best matching arguments
int sshift = 0;
int ssize = 1; //ssize就是表示初始化segments的长度
//通过按位与的散列算法来定位segments数组的索引,必须保证segments数组的长度是2的N次方
//循环计算出一个大于或等于concurrencyLevel的最小的2的N次方值来作为数组的长度
while (ssize < concurrencyLevel) {
++sshift;
ssize <<= 1; //以左移的方式,不满足调价每次扩大两倍。
}
this.segmentShift = 32 - sshift;
this.segmentMask = ssize - 1;
if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itial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int c = initialCapacity / ssize;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