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径
- pwd:显示完整路径名
- cd : 1. 绝对路径:以/开头的 2. 相对路径:不以/开头的
cd ../ #退回上一级目录
cd - #返回上一个文件夹
cd ~ #进入家目录
cd #进入家目录
cd 目录 #切换到指定目录 (按1次 tab键自动补全 2次打印所有相关的)
注:cd和下面的符号之间必须有空格;家目录是系统自动给每个用户创建的目录。

如上图所示,其中/表示根目录,/home/use1表示的是use1的家目录,/home/use2是use2的家目录,选择use1用户。
git
[use1@localhost Desktop]$ cd ~ //进入家目录
[use1@localhost ~]$ pwd //显示完整路径名
/home/use1
[use1@localhost ~]$ cd demo1 //选择demo1路径
[use1@localhost demo1]$ pwd
/home/use1/demo1
[use1@localhost demo1]$ cd - //返回上一个文加夹
/home/use1
[use1@localhost ~]$ cd .. //返回上一级目录
[use1@localhost home]$ pwd
/home
文件
查
ls #显示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只有名称
ls -a #查看所有的文件和文件夹,包括隐藏文件,隐藏文件以.开头
ls -l #查看文件和文件夹的详细内容(包括创建时间,权限,大小等信息),简写为ll
ll -d 文件夹/文件 #查看文件或文件夹信息(包括创建时间,权限,大小等信息),不包括名字
ll -h #查看文件和文件夹信息,和ll的区别是文件大小用k表示
du -sh 文件夹/文件 #查看文件夹大小
cat 文件名 #查看文件的内容(但不适合大文件的读取)
more 文件名 #查看文件的内容,以页的形式展示,用空格键翻页
tail -f 目录 #实时监视文件的变化
tail -F 目录 #实时监视文件的变化
注:①-f 和 -F 的区别:
1.文件内容被覆盖时,-f、-F都无法监测文件内容的变化
2.文件名改变,-f和-F都无法监测文件内容的变化,但当文件名恢复到原来时-F能够继续监测文件内容的变化,-f不行
图中①表示往demo文件里写入一些内容,此时-f和-F都能监测文件的变化,但当②修改了文件名之后再对文件内容进行更改,此时-f和-F都不能监测文件变化,但当文件名改为demo时,此时-F能显示文件的变化而-f不行。
增
mkdir filename1 [filename2]#创建目录(文件夹)
mkdir -p filename1/filename2 #创建多级目录
touch filename #创建一个空文件
echo "123">aaa.txt #创建aaa.txt文件并写入123
删
rm 文件名 #删除文件(不能删除目录)
rmdir 目录 #删除目录
rm -r 目录 #递归删除(删除这个目录下的所有文件)
rm -f 目录 #强制删除,不用提示
rm -rf 目录 #强制递归删除(不推荐使用)
改
cp 待拷贝文件 拷贝后的文件 #拷贝文件
mv 待剪切文件 剪切后的文件 #剪切文件
其他
1.覆盖和追加
> :覆盖文件中原来的内容
>>:追加到原来文件内容的最后
2.输入和输出(echo)
echo "123" #输出123
echo "123">1.txt #向1.txt输入内容123(覆盖原先的内容)
3.帮助命令
man 命令 #查看命令的详细信息,ctrl+z退出查看
命令 --help #查看命令的帮助信息
4.历史记录
history #显示出所有历史记录
history n #显示出n条记录
!n #执行第n条记录
5.别名(alias)
- 查看系统自定义别名
alias
- 设置临时别名:
alias rt='cd /home/hadoop' (=前后没有空格)
- 设置永久别名:需要配置到用户的环境变量中,然后执行生效命令
1. 修改root用户的配置文件:vi /etc/profile
2. 在最后一行添加:alias rt='cd /home/hadoop'
3. 执行生效命令:source /etc/profile
6.查看ip
ifconfig #查看虚拟机ip (window是ipconfig)
hostname -i #(前提:配置好用户名和IP的映射关系)查看ip
7.清空命令行
clear
8.管道命令(|)
管道的两边都是命令,左边的命令先执行,执行的结果作为右边命令的输入
xxx | xxx
history | grep hadoop #会过滤出历史记录中所有hadoop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