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阅读人群
- 需要面试的初/中/高级 java 程序员
- 想要查漏补缺的人
- 想要不断完善和扩充自己 java 技术栈的人
- java 面试官
具体面试题
下面一起来看 40 道面试题,具体的内容。下一篇是Java组件相关面试题,Redis、mysql、MQ、Kafka、nacos等
一、Spring/Spring MVC相关内容
1.为什么要使用 spring?
以下是使用 Spring 框架的核心原因,结构化总结如下:
一、核心优势
IoC(控制反转)容器
- 通过依赖注入(DI)解耦组件,对象由容器管理生命周期和依赖关系,无需硬编码依赖(如
new对象)。- 示例:通过
@Autowired注解自动装配对象,减少代码耦合。AOP(面向切面编程)
- 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事务、安全)与业务逻辑分离,提升代码复用性。
- 示例:通过
@Transactional注解统一管理事务,无需在业务代码中重复编写事务逻辑。简化复杂开发
- 提供模板化设计(如
JdbcTemplate、RestTemplate),简化 JDBC、REST API 等重复性代码。二、开发效率提升
Spring Boot 快速启动
- 自动配置:根据依赖自动配置 Bean(如引入
spring-boot-starter-web自动配置 Tomcat)。- 起步依赖:通过 Maven/Gradle 依赖一键集成常用技术栈(如数据库、安全、消息队列)。
模块化设计
- 按需选择模块(如 Spring MVC、Spring Data JPA、Spring Security),避免臃肿。
三、企业级能力
数据访问与事务管理
- 支持 JDBC、JPA、NoSQL,通过
@Transactional实现声明式事务管理。- 示例:Spring Data JPA 可仅用接口定义自动生成 SQL 查询。
集成第三方技术
- 无缝整合 Redis、Kafka、Elasticsearch 等中间件,提供开箱即用的支持。
微服务支持(Spring Cloud)
- 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提供服务发现(Eureka)、配置中心(Config)、熔断器(Hystrix)等组件。
四、生态与社区
丰富的子项目
- Spring Security(安全)、Spring Batch(批处理)、Spring Integration(系统集成)等覆盖全场景需求。
活跃社区与文档
- 长期维护更新,问题解决速度快,学习资源丰富(官方文档、Stack Overflow)。
五、适用场景
- 传统单体应用:通过 Spring MVC + Spring Data 快速开发。
- 微服务架构:结合 Spring Boot + Spring Cloud 构建高可用分布式系统。
- 云原生应用:支持容器化部署(Docker/Kubernetes),适应 DevOps 流程。
总结
Spring 通过 解耦、简化、模块化 的设计理念,成为 Java 企业级开发的事实标准。其生态庞大且成熟,能显著降低开发复杂度,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尤其适合中大型项目或需要快速迭代的场景。
2.解释一下什么是 aop?
AOP(面向切面编程) 是 Spring 框架的核心功能之一,用于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事务、安全等)与业务逻辑解耦,使代码更模块化、可维护。
核心概念
- 切面(Aspect)
- 封装横切逻辑的模块(例如一个日志记录类,用
@Aspect注解标记)。- 连接点(Join Point)
- 程序执行中的特定点(如方法调用、异常抛出)。
- 切点(Pointcut)
- 定义哪些连接点需要被切面处理(通过表达式匹配方法,例如
@Pointcut("execution(* com.example.service.*.*(..))"))。- 通知(Advice)
- 切面在连接点执行的具体动作,分为类型:
@Before:方法执行前@After:方法执行后(无论成功或异常)@AfterReturning:方法成功返回后@AfterThrowing:方法抛出异常后@Around:包裹方法执行(可控制是否执行方法、修改返回值等)。- 目标对象(Target)
- 被切面增强的原始对象(例如一个 Service 类)。
- 织入(Weaving)
- 将切面逻辑应用到目标对象的过程(Spring AOP 使用动态代理实现)
Spring AOP 实现原理
- 动态代理:
- JDK 动态代理:基于接口代理(目标类需实现接口)。
- CGLIB 代理:通过子类继承实现代理(无需接口)。
- 运行时织入:在 Spring 容器初始化时动态生成代理类,对目标方法进行增强。
应用场景
- 日志记录
- 事务管理
- Spring 的
@Transactional注解底层通过 AOP 实现事务控制。- 权限校验
- 在方法执行前检查用户权限。
- 性能监控
- 统计方法执行耗时。
3.解释一下什么是 ioc?
Spring IoC(Inversion of Control,控制反转)是Spring框架的核心特性之一,它主要用于解耦和简化代码,使代码更加灵活、可测试和可维护。以下是关于Spring IoC的详细解释:
定义与原理
定义:
- IoC,即控制反转,意味着将对象的创建权交给外部容器(如Spring容器)来管理,而不是由对象自己控制。
- 在Spring中,IoC容器负责管理Java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DI)实现对象的创建和组装。
原理:
- IoC容器通过读取配置文件或注解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实例化对象,并将这些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注入到对象中。
- 这种方式使得应用程序的组件之间解耦,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主要特点
依赖注入(DI):
- DI是IoC思想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它通过在创建对象时将其所依赖的其他对象的引用注入到对象中,从而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
- DI支持多种注入方式,包括构造函数注入、Setter方法注入和注解注入。
容器(Container):
- 容器是IoC的核心,它负责创建和管理对象。在Spring框架中,容器通过读取配置文件或注解来创建对象,并将其存储在内部的一个Map结构中,以供程序在需要时获取。
配置文件或注解:
- 配置文件或注解是容器创建和管理对象的依据。在Spring框架中,可以使用XML配置文件或注解来定义对象的创建方式、依赖关系等。
实现方式
基于XML的配置:
- 在XML配置文件中定义对象的创建方式、依赖关系等。Spring容器会读取这个配置文件,并根据其中的定义来创建和管理对象。
基于注解的配置:
- 通过在Java类上添加特定的注解来定义对象的创建方式、依赖关系等。Spring容器会扫描这些注解,并根据其中的定义来创建和管理对象。随着Java注解技术的发展,基于注解的配置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优势与应用场景
优势:
- 降低代码耦合度:通过IoC,可以将对象的创建权交给外部容器来管理,从而实现对象之间的解耦。
- 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由于IoC降低了代码之间的耦合度,因此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得到了提高。
- 支持AOP编程:通过IoC,可以将切面(如日志、事务管理等)与业务逻辑代码分离,从而实现横向关注点的模块化。
- 简化测试工作:在测试过程中,可以通过IoC轻松地替换外部资源的实现方式,从而简化测试工作。
应用场景:
- IoC和DI是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和实现方式,可以在各种应用程序中使用,包括Web应用程序、桌面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和企业应用程序等。
- 在Spring框架中,IoC容器负责管理Java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依赖注入实现对象的创建和组装,使得应用程序的组件之间解耦,易于维护和扩展。
总结
Spring IoC是Spring框架的核心特性之一,它通过依赖注入和容器管理对象的方式,实现了代码之间的解耦,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合理使用Spring IoC可以显著提升应用程序的质量和效率。
4.spring 有哪些主要模块?
Spring框架是一个功能强大且模块化的Java企业级应用框架,它提供了许多核心和扩展模块来支持各种应用场景。以下是Spring框架的主要模块及其简要说明:
Spring Core(核心容器):
- 提供了控制反转(IoC)和依赖注入(DI)的实现,是Spring框架的基础部分。
- 管理对象的创建、配置和生命周期。
Spring Context(应用上下文):
- 建立在Core模块之上,提供更为高级的Bean配置和管理能力。
- 支持事件传播、国际化以及环境变量访问等功能。
Spring AOP(面向切面编程):
- 允许开发者以声明性方式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事务管理等)从核心业务逻辑中分离出来。
- 支持与Spring框架其他模块的无缝集成。
Spring Data:
- 提供了一种简化数据库访问的方式。
- 支持多种数据存储技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如JPA和JDBC)和NoSQL数据库(如MongoDB和Redis)。
Spring JDBC:
- 用于简化与关系型数据库的交互。
- 提供对Java数据库连接(JDBC)的封装,减少手动处理数据库连接的代码。
Spring MVC:
- 提供基于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模式的Web开发模块。
- 支持控制器、视图解析、数据绑定和表单验证等功能。
Spring WebFlux:
- Spring 5引入的响应式Web框架。
- 支持完全的非阻塞式编程,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请求的系统。
Spring Security:
- 提供认证和授权的功能,帮助保护应用程序的安全。
- 支持各种常见的安全协议(如Basic、Digest、OAuth、JWT)。
Spring Boot:
- 提供快速开发Spring应用的脚手架,简化了配置和启动过程。
- 提供了大量的自动配置和起步依赖。
Spring Cloud:
- 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服务,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
- 包括服务发现、配置中心、熔断器等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模块,如Spring ORM(对象关系映射)、Spring WebSocket、Spring Test等,它们提供了对ORM框架的支持、WebSocket通信、测试支持等功能。
这些模块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在一起,以满足不同的开发需求。Spring框架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开发者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相应的模块,从而提高了开发的灵活性和效率。
5.spring 常用的注入方式有哪些?
Spring 常用的注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构造函数注入、Setter方法注入和字段注入。
构造函数注入:
- 在创建对象时,通过构造函数的参数来传递依赖。
- 可以确保依赖在对象创建时就被注入,从而保证了对象的完整性。
- 是一种强制性的注入方式,因为如果不提供所需的依赖,对象就无法被创建。
- 在Spring中,可以通过在构造函数的参数上添加
@Autowired注解来实现构造函数注入12。Setter方法注入:
- 通过对象的Setter方法来设置依赖。
- 更加灵活,因为可以在对象创建后的任何时候注入依赖。
- 支持可选的依赖,即如果没有提供某个依赖,对象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 在Spring中,可以通过在Setter方法的参数上添加
@Autowired注解来实现Setter方法注入13。字段注入:
- 在类中定义全局变量,并使用
@Autowired、@Resource、@Inject等注解来实现依赖注入。- 注入方式简单明了,但可能违背单一设计原则,且无法注入不可变对象。
- 在Spring中,字段注入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注入方式,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佳实践34。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字段注入简单易用,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佳的选择。例如,它可能使得单元测试更加困难,因为依赖项是在字段级别直接注入的,而不是通过构造函数或Setter方法。因此,在实际开发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入方式。
6.spring 中的 bean 是线程安全的吗?
Spring中的Bean本身不是线程安全的。Spring容器中的Bean是否线程安全,主要取决于Bean的作用域(scope)以及Bean的实现方式12。
对于单例Bean(Singleton Scope),由于整个应用程序上下文中只有一个实例,因此如果存在多个线程同时访问这个实例,并且这个实例是有状态的(即有成员变量,并且并发线程会对成员变量进行修改操作),那么就会存在线程安全问题。相反,如果单例Bean是无状态的(即没有成员变量,或者多线程只会对成员变量进行查询操作而不会修改),那么它就是线程安全的13。
对于原型Bean(Prototype Scope),由于每次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Bean实例,因此不存在多个线程共用同一个实例的情况,所以原型Bean是线程安全的12。
此外,处理线程安全的方式还包括避免在Bean中使用可变的成员变量、使用ThreadLocal来存储线程特有的数据等2。
总的来说,理解Spring Bean的线程安全性,需要考虑Bean的作用域、实现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这些Bean2。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Bean作用域和实现方式,以确保应用的线程安全性。
7.spring 支持几种 bean 的作用域?
Spring 支持五种主要的 Bean 作用域,分别是:
Singleton:
- 单例作用域。对于每个 Spring IoC 容器,只创建一个 Bean 实例。这是 Spring 的默认作用域。
- 意味着在整个 Spring 容器中有且仅有一个该 Bean 的实例,无论你从哪个地方获取这个 Bean,都将得到同一个实例。
Prototype:
- 原型作用域。每次从容器中获取 Bean 时,都会返回一个新的实例。
- 每次调用
getBean方法都会返回一个新的对象,适用于那些每次都需要新实例的 Bean。Request:
- 请求作用域。仅在 Web 应用程序中有效。每个 HTTP 请求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Bean 实例。
- 意味着在一个 HTTP 请求的生命周期内,你可以从容器中获取同一个 Bean 的多个实例。适用于那些与当前 HTTP 请求紧密相关的 Bean。
Session:
- 会话作用域。仅在 Web 应用程序中有效。在 ServletContext 的生命周期内,首次 HTTP 请求会创建一个 Bean 实例,之后在该用户的会话期间共享这个 Bean 实例。
- 意味着在一个浏览器会话的生命周期内,你可以从容器中获取同一个 Bean 的多个实例。适用于那些与当前浏览器会话紧密相关的 Bean。
Global Session:
- 全局会话作用域。作用域范围是 WebApplicationContext 中。一般用于Portlet应用环境,在多用户之间共享某些 Bean 实例。
- 它的范围比 Session 作用域更大,适用于需要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数据的情况。
这些作用域决定了 Bean 的生命周期和实例化策略,选择合适的作用域对于 Bean 的管理和性能至关重要。
8.spring 自动装配 bean 有哪些方式?
Spring 自动装配 Bean 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no(默认方式):
- 不进行自动装配,需要手动通过
ref属性设定 Bean 的依赖关系。- 这是默认的模式,需要明确地在配置文件中或通过注解指定依赖关系。
byName:
- 根据 Bean 的名字进行装配。当一个 Bean 的名称和其他 Bean 的属性名一致时,会自动装配。
- 需要确保 Bean 的 ID 或名称与需要注入的属性的名称相匹配。
byType:
- 根据 Bean 的类型进行装配。当一个 Bean 的属性类型与其他 Bean 的属性的数据类型一致时,会自动装配。
- 如果存在多个相同类型的 Bean,则可能会抛出异常,除非使用
@Qualifier注解来进一步指定。constructor:
- 根据构造器进行装配。与
byType类似,但如果 Bean 的构造器有与其他 Bean 类型相同的属性,则进行自动装配。- 这种方式要求 Bean 必须有一个与需要注入的 Bean 类型匹配的构造器。
autodetect:
- 自动检测方式。如果有默认构造器,则以
constructor方式进行装配;否则,以byType方式进行装配。- 这种方式允许 Spring 自动根据 Bean 的定义选择合适的装配策略。
这些自动装配方式可以在 XML 配置文件中通过
autowire属性设置,也可以在基于注解的配置中使用相应的注解(如@Autowired)来实现。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9.spring 事务实现方式有哪些?
Spring 事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编程式事务和声明式事务。
编程式事务:
- 是指通过编码方式实现事务管理,允许开发者通过编程方式控制事务的开启、提交和回滚。
- 实现方式包括:
- 使用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接口。- 使用
TransactionTemplate类。- 使用
TransactionCallback和TransactionCallbackWithoutResult接口。- 使用
@Transactional注解(从 Spring 4.0 开始)。- 使用
TransactionTemplate和@Transactional结合使用。- 自定义事务管理器。
- 编程式事务管理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允许开发者精确地控制事务的边界和行为,但会增加代码的复杂度。
声明式事务:
- 是指通过注解或 XML 配置的方式,将事务管理策略从业务代码中分离出来,让事务管理成为应用的一部分,而不是业务逻辑的一部分。
- 实现方式包括:
- 使用
@Transactional注解。- 使用 XML 配置(在早期 Spring 版本中支持,现已逐渐被注解方式取代)。
- 声明式事务管理使得事务管理与业务逻辑代码解耦,降低了代码的复杂度,提高了开发效率。
在实际开发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编程式事务或声明式事务。通常情况下,对于需要精确控制事务逻辑的情况,可以使用编程式事务;对于简单的业务方法,使用声明式事务(如
@Transactional注解)可以更加简洁明了地实现事务管理。
10.说一下 spring 的事务隔离?
Spring的事务隔离级别是事务管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定义了事务在并发执行时如何隔离彼此,以防止数据的不一致性问题。Spring支持的事务隔离级别与标准的JDBC隔离级别保持一致,共有五种主要的隔离级别:
DEFAULT:
- 使用底层数据库的默认隔离级别。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可能具有不同的默认隔离级别。例如,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默认使用REPEATABLE_READ,而Oracle通常使用READ_COMMITTED。
READ_UNCOMMITTED(读未提交):
- 允许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未提交事务的数据。这可能导致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
- 在这种隔离级别下,事务A可以读取到事务B未提交的数据。如果事务B回滚,事务A读取到的数据将不一致,这被称为“脏读”。
READ_COMMITTED(读已提交):
- 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另一个已提交事务的数据,这可以防止脏读,但仍可能出现不可重复读和幻读。
- 当事务A读取某数据时,事务B必须先提交其对该数据的更改。因此,事务A不会读取到脏数据,但在事务A执行多次读取时,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数据值(不可重复读)。
REPEATABLE_READ(可重复读):
- 确保在同一个事务中多次读取同样的数据时,这些数据是相同的,这可以防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仍可能出现幻读。
- 在这种隔离级别下,事务A读取的数据在该事务期间是稳定的,即使事务B修改了这部分数据,事务A依然会看到事务开始时的数据状态。幻读的出现是因为事务B可能在范围查询中插入新的符合条件的数据行,但事务A的范围查询不会看到这些新增行。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 提供最高的隔离级别,通过强制事务串行执行,完全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
- 在这种隔离级别下,事务之间完全隔离,仿佛事务是按顺序一个接一个执行的。事务A完全执行完毕后,事务B才开始执行。这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但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和并发性。
在Spring中,可以通过
@Transactional注解中的isolation属性来设置事务的隔离级别。例如:@Transactional(isolation = Isolation.READ_COMMITTED) public void someServiceMethod() { // 业务逻辑 }此外,也可以在Spring配置文件中为所有事务设置一个全局默认的隔离级别。例如,在基于Java配置的Spring应用中:
@Bean public 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DataSource dataSource) { 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 = new DataSourceTransactionManager(); transactionManager.setDataSource(dataSource); // 默认隔离级别设置为 READ_COMMITTED transactionManager.setDefaultTimeout(30); // 设置默认超时时间(秒) return transactionManager; }选择合适的隔离级别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权衡数据一致性和系统性能。例如,对于需要高并发性能但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高的场景,可以选择较低的隔离级别(如READ_COMMITTED);而对于需要高数据一致性的场景(如金融交易系统),则可能需要选择较高的隔离级别(如SERIALIZABLE)。
11.说一下 spring mvc 运行流程?
Spring MVC 的运行流程是一个典型的 Model-View-Controller(MVC)架构模式,它负责将用户的请求映射到相应的处理器,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以下是 Spring MVC 的详细运行流程:
用户请求:
- 用户通过浏览器或其他客户端发起一个 HTTP 请求。
DispatcherServlet(中央调度器):
- Spring MVC 的前端控制器,所有的请求都会被它接收。DispatcherServlet 会根据请求的 URL 查找对应的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ing)。
处理器映射器(HandlerMapping):
- 根据请求的 URL 查找对应的处理器(Handler),并将其封装为处理器执行链(HandlerExecutionChain)返回给 DispatcherServlet。这个执行链可能包括处理器和拦截器。
处理器适配器(HandlerAdapter):
- DispatcherServlet 会根据处理器执行链中的处理器,找到能够执行该处理器的处理器适配器。处理器适配器会调用执行处理器。
处理器(Handler):
- 处理器(也称为后端控制器)负责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处理完成后,它会将处理结果及要跳转的视图封装到一个对象 ModelAndView 中,并将其返回给处理器适配器。
处理器适配器返回结果:
- 处理器适配器将 ModelAndView 对象返回给 DispatcherServlet。
视图解析器(ViewResolver):
- DispatcherServlet 会调用视图解析器,将 ModelAndView 中的视图名称封装为视图对象。视图解析器负责将逻辑视图名解析为物理视图名,并生成 View 视图对象。
视图渲染:
- DispatcherServlet 会调用视图对象,让其自己进行渲染。视图对象会根据 ModelAndView 中的数据填充到具体的页面中,形成响应对象。
响应客户端:
- DispatcherServlet 将渲染后的视图响应给客户端(如浏览器),客户端最终显示给用户。
整个流程中涉及的主要组件包括:
- DispatcherServlet:前端控制器,负责接收请求和分发请求。
- HandlerMapping:处理器映射器,负责根据请求找到对应的处理器。
- HandlerAdapter:处理器适配器,负责调用执行处理器。
- Handler:处理器,负责处理具体的业务逻辑。
- ModelAndView:封装了处理结果和视图信息的对象。
- ViewResolver:视图解析器,负责将视图名称解析为视图对象。
- View:视图对象,负责将数据处理成具体的页面。
这个流程确保了 Spring MVC 应用能够高效地处理用户请求,并将处理结果展示给用户。同时,通过各个组件的解耦,使得整个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12.spring mvc 有哪些组件?
Spring MVC 是 Spring 框架的一部分,它基于 MVC(Model-View-Controller)设计模式,用于构建 Web 应用程序。Spring MVC 包含多个核心组件,这些组件协同工作以处理 HTTP 请求并生成响应。以下是 Spring MVC 的主要组件:
DispatcherServlet:
- 作为前端控制器,负责接收所有的 HTTP 请求,并将请求转发到相应的处理器。它不需要程序员开发,是 Spring 提供的一个 Servlet。
HandlerMapping:
- 处理器映射器,根据请求的 URL 来查找对应的处理器(Controller)。它不需要程序员开发,但需要加入到 IoC 容器中。
HandlerAdapter:
- 处理器适配器,负责调用处理器的具体方法。它也需要注册到容器中,并且需要按照适配器要求的规则编写处理器。
Controller:
- 控制器,处理业务逻辑,调用服务层,并返回模型数据和视图。这需要程序员开发。
ViewResolver:
- 视图解析器,将逻辑视图名解析为实际的视图对象。它不需要程序员开发,但需要配置。
View:
- 视图,负责渲染最终的页面。这需要程序员开发,支持不同的视图类型(如 JSP、Freemarker 等)。
Interceptor:
- 拦截器,用于在请求处理前后进行拦截处理,如日志记录、权限检查等。这需要程序员开发。
ModelAndView:
- 封装了模型数据和视图信息的对象。虽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组件,但在 MVC 流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ataBinder:
- 数据绑定器,用于将请求参数绑定到模型对象上。
HttpMessageConverter:
- 消息转换器,用于处理 HTTP 请求和响应的媒体类型转换。例如,将请求体中的 JSON 数据转换为 Java 对象,或将 Java 对象转换为 JSON 数据写入响应体。
这些组件共同工作,构成了 Spring MVC 的核心功能,使得开发者能够高效地开发 Web 应用程序。每个组件都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以满足特定的应用场景。
13.@RequestMapping 的作用是什么?
@RequestMapping是 Spring MVC 中的一个核心注解,它的主要作用是将特定的 HTTP 请求映射到控制器中的具体方法上。以下是@RequestMapping的主要作用及其特性的详细说明:
请求路径映射:
- 可以指定 URL 模式来匹配请求路径。例如,
/users/{id}表示用户详情页面,其中{id}是一个路径变量。HTTP 方法限制:
- 支持指定允许的 HTTP 方法(GET、POST、PUT、DELETE 等),确保只有符合指定方法的请求才能被处理。
参数条件:
- 可以设置参数条件,如必须存在的参数、可选参数或参数值范围,以便更精确地匹配请求。
请求头信息和媒体类型:
- 允许根据请求头信息(如 Accept、Content-Type)以及内容协商机制(produces, consumes 属性)来进一步细化请求匹配逻辑。
类级别与方法级别结合使用:
- 在类级别应用时,定义了该控制器的基础路径;而在方法级别应用时,则是相对于类级别路径的具体映射。
通配符支持:
- 支持使用通配符(*)来进行模糊匹配,增加了灵活性。
正则表达式支持:
- 对于路径变量,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来定义更复杂的匹配规则。
此外,为了简化代码,Spring 提供了基于 HTTP 方法的快捷方式注解,如
@GetMapping、@PostMapping、@PutMapping、@DeleteMapping和@PatchMapping,它们内部实际上是@RequestMapping的特例。这些快捷方式注解使得在处理特定类型的 HTTP 请求时,代码更加简洁明了。总的来说,
@RequestMapping是 Spring MVC 中用于处理请求映射的关键注解,通过它可以将不同的 HTTP 请求映射到不同的处理器方法上,从而实现对请求的有效处理。
14.@Autowired 的作用是什么?
@Autowired注解的作用是自动将所需的依赖对象注入到类的属性、构造方法或方法中12**。
它是Spring容器配置的一个重要注解,通过@Autowired注解,Spring容器可以自动地将需要的依赖对象注入到目标类中,从而减少手动注入依赖的代码,并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13。
@Autowired注解可以对成员变量、方法和构造函数进行标注,完成自动装配的工作。当@Autowired标注在成员变量上时,Spring容器会在创建类的实例时自动注入该成员变量所需的依赖对象;当@Autowired标注在方法上时,表示自动执行当前方法,如果方法有参数,Spring容器会在IOC容器中自动寻找同类型参数为其传值;当@Autowired标注在构造函数上时,告诉Spring容器在实例化该类时注入需要的依赖23。
此外,@Autowired注解默认是按照类型注入依赖对象的,如果容器中存在多个同类型的Bean,可以通过@Qualifier注解来指定需要注入的Bean的名称,或者使用@Primary注解来标记首选的Bean,从而解决依赖注入时的冲突问题16。
二、Spring Boot/Spring Cloud 相关内容
15.什么是 spring boot?
Spring Boot是由Pivotal团队提供的全新框架,旨在简化Spring应用的初始搭建以及开发过程12**。
它是基于Spring框架的扩展工具,通过约定优于配置和自动装配机制,减少了传统Spring开发中的繁琐配置,使开发者能快速构建独立运行、生产级别的应用2。Spring Boot的核心特性包括自动配置(Auto-Configuration)、起步依赖(Starter Dependencies)、内嵌服务器(Embedded Server)以及Actuator提供的生产级监控端点等2。
简而言之,Spring Boot是Spring Framework和嵌入式服务器的组合,它不需要XML配置(部署描述符),而是使用约定优于配置的软件设计原则,从而极大地简化了Spring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3。
16.为什么要用 spring boot?
使用Spring Boot可以极大地简化Spring应用的开发、配置和部署过程,提高开发效率。以下是使用Spring Boot的主要原因:
简化开发过程:
- Spring Boot提供了许多默认的配置,开发者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繁琐的配置上,可以更快地构建和运行Spring应用12。
- 它集成了大量常用的第三方库的配置,为这些库提供了几乎可以零配置的开箱即用的能力3。
快速启动和部署:
- Spring Boot内置了Web服务器(如Tomcat、Jetty等),开发者无需额外配置就可以运行应用23。
- 提供了快速创建并启动Web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加速了开发过程2。
微服务支持:
- Spring Boot非常适合构建微服务架构,可以很容易地与Spring Cloud集成,提供一套完整的微服务解决方案2。
丰富的生态和社区支持:
- 作为Spring生态系统的一部分,SpringBoot可以与Spring的其他项目(如Spring MVC、Spring Data、Spring Security等)无缝集成2。
- 拥有庞大的社区支持,开发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解决方案,社区还提供了大量的教程、示例和文档23。
易于测试和监控:
- Spring Boot提供了对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支持,使得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编写和运行测试2。
- 提供了运行状况检查等监控功能,有助于确保应用的质量和稳定性3。
与云原生技术的集成:
- Spring Boot可以与云原生技术(如Docker、Kubernetes等)很好地集成,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地将应用部署到云环境中2。
综上所述,Spring Boot以其简化的开发流程、快速启动和部署能力、微服务支持、丰富的生态和社区支持、易于测试和监控以及与云原生技术的集成等优势,成为了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首选框架。
17.spring boot 核心配置文件是什么?
Spring Boot的核心配置文件是
application.properties和application.yml。在Spring Boot应用的开发与部署过程中,核心配置文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从服务器端口、数据库连接到各种框架和组件的行为方式。这些配置文件通常位于项目的
resources目录下,Spring Boot在启动时会自动加载它们。
application.properties:这是一种传统的基于键值对的配置文件格式,使用简单的文本形式,每行一个配置项,格式为“key=value”。它继承自Java应用程序配置的传统方式,并在Spring Boot中得到了扩展和增强12。
application.yml:该文件采用YAML(YAML Ain't Markup Language)格式,使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YAML格式以其简洁的语法和对层次结构的良好支持而受到青睐,特别适用于配置复杂的嵌套结构12。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配置文件格式,并通过这些文件对Spring Boot应用进行各种自定义配置
18.spring boot 配置文件有哪几种类型?它们有什么区别?
Spring Boot支持以下两种类型的核心配置文件:
application.properties:
- 格式:基于键值对的配置文件格式,每行一个配置项,格式为“key=value”。
- 特点:
- 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编辑。
- 主要支持简单的键值对,对于列表、映射等复杂数据类型的支持不够直观。
- 适合快速编辑和查看,但在处理复杂配置时可能显得冗长。
application.yml(或application.yaml):
- 格式:采用YAML格式,使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
- 特点:
- 以其简洁的语法和对层次结构的良好支持而受到青睐。
- 天然支持列表、映射等复杂数据类型,使得配置更加灵活和强大。
- 通过缩进和层级结构使得配置更加清晰,易于阅读和维护,特别是在配置复杂的应用程序时。
区别:
语法风格:
application.properties使用键值对的形式,简单直观,但不适合表达复杂的层次结构。application.yml使用缩进表示层级关系,适合表达复杂的配置结构,但需要注意缩进的一致性。可读性和维护性:
application.properties格式简单,适合快速编辑和查看,但在处理复杂配置时可能显得冗长。application.yml通过缩进和层级结构使得配置更加清晰,易于阅读和维护,特别是在配置复杂的应用程序时。数据类型支持:
application.properties主要支持简单的键值对。application.yml天然支持列表、映射等复杂数据类型。优先级:
- 如果项目中同时存在
application.properties和application.yml配置文件,且它们包含相同的配置,application.properties的优先级更高。在实际开发中,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和个人偏好选择合适的配置文件格式。不过,为了保持项目的一致性和维护性,建议在一个项目中统一使用一种配置文件格式
19.spring boot 有哪些方式可以实现热部署?
Spring Boot 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实现热部署,以下是常见的几种方法:
使用 Spring Boot DevTools:
- Spring Boot DevTools 是一个开发者工具包,它提供了热部署的功能。通过在项目的
pom.xml或build.gradle文件中添加spring-boot-devtools依赖,并启动项目时开启热部署功能,就可以实现代码的自动重新加载。- DevTools 通过监控类路径下的资源变化,并在检测到变化时自动重启应用程序来实现热部署。它默认启用了自动重启功能,并且可以通过配置来进一步调整其行为,例如设置忽略的文件或文件夹。
使用 JRebel:
- JRebel 是一款强大的 Java 热部署工具,它支持在不重启 JVM 的情况下动态加载类的更改。通过安装 JRebel 插件并在项目中配置,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热部署功能。
- JRebel 提供了比 DevTools 更加丰富的功能,包括支持更广泛的类文件修改、更快的加载速度等,但需要付费使用。
使用 Spring Loaded:
- Spring Loaded 是 Spring 官方早期提供的一款热部署工具,它能够在代码发生改变时自动重新加载已修改的类。然而,目前 Spring Loaded 已不再积极维护,但在一些旧项目中仍然可以使用。
- 使用 Spring Loaded 需要在项目的
pom.xml文件中添加相应的依赖,并在启动时添加特定的 JVM 参数。IDE 自带的热部署功能:
- 许多流行的 IDE(如 IntelliJ IDEA、Eclipse、Spring Tool Suite 等)都提供了内置的热部署功能。通过在 IDE 中进行相应的设置,可以在不重启服务器的情况下重新加载更改。
- 例如,在 IntelliJ IDEA 中,可以通过开启自动编译和设置 Registry 选项来启用热部署功能。
使用 DCEVM 和 HotswapAgent:
- DCEVM(Dynamic Code Evolution VM)是一个增强版的 Java 虚拟机,它支持在运行时修改类文件。结合使用 HotswapAgent(一个用于支持类文件热部署的代理程序),可以在不重启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实现热部署。
- 使用 DCEVM 和 HotswapAgent 需要下载并安装相应的工具和配置 IDE。
使用 Docker 进行热部署:
- 在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中,可以使用 Docker 容器化技术来实现热部署。通过将应用程序的代码和资源文件挂载到容器中,并在开发过程中实时更新这些文件,可以实现无需重启容器即可更新代码。
在选择热部署方式时,需要根据项目的需求、开发环境的限制以及个人的偏好进行权衡。对于大多数 Spring Boot 项目来说,使用 Spring Boot DevTools 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部署解决方案。如果有更高级的需求或使用了其他工具(如 JRebel),也可以结合使用 IDE 的热部署功能或其他方法
20.什么是 spring cloud?
Spring Cloud是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是多种微服务架构落地技术的集合体(微服务全家桶)。
Spring Cloud本身不是新的框架,而是一个全家桶式的技术栈,包含了很多组件,它是一系列框架的有机组合。它利用Spring Boot的开发便利性,巧妙地简化了分布式系统基础设施的开发。Spring Cloud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些技术整合到一起,实现了诸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智能路由、负载均衡、熔断器、控制总线、集群状态等功能,协调分布式环境中各个系统,为各类服务提供模板性配置12。
简单来说,Spring Cloud并没有重新发明轮子,而是把各大公司经过实战检验、成熟可靠的服务框架整合起来,再用Spring Boot的风格重新封装,把繁琐的配置和复杂的实现原理藏在幕后,让开发者能轻松上手,快速搭建出强大的分布式系统
21.spring cloud 断路器的作用是什么?
Spring Cloud 断路器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微服务应用程序免受故障和异常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具体来说,Spring Cloud 断路器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防止故障扩散:
- 在微服务架构中,当一个服务出现故障时,如果没有断路器,调用该服务的其他服务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等待而导致资源耗尽,甚至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的服务出现故障。
- 断路器可以在服务出现故障时,快速切断对该服务的调用,防止故障扩散到其他服务,从而避免级联故障(服务雪崩效应)的发生12。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 通过防止故障扩散,断路器可以保证系统中的其他服务不受故障服务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 断路器还可以提供降级处理策略,在微服务不可用时,提供一个默认的响应或者使用缓存的数据来代替真实的响应,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3。
快速失败机制:
- 当断路器打开时,对该服务的调用将会快速失败而不是等待,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和延迟。
- 这有助于保持系统的响应时间,提高用户体验45。
服务降级:
- 在断路器打开时,可以为用户提供备选的响应(服务降级),保证系统的部分功能仍然可用。
- 这在高并发情况下或系统资源不足时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关闭一些非核心功能来保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行35。
监控和防护:
- 断路器还可以对服务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通过统计数据来发现故障和性能问题的根本原因。
- 它还可以根据微服务的状态和性能指标,自动决定是否恢复对断开的微服务的访问,从而提供更强的防护能力35。
综上所述,Spring Cloud 断路器通过提供故障隔离、快速失败、服务降级、监控和防护等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微服务应用程序,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22.spring cloud 的核心组件有哪些?
最新的Spring Cloud的核心组件主要包括Eureka、Ribbon、Feign、Hystrix以及Zuul(或Spring Cloud Gateway)。
Eureka:
- 作用:Eureka是Spring Cloud中的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服务提供者在启动时,会向Eureka Server注册自己的信息,如服务名、IP地址、端口号等。服务消费者则通过Eureka Server获取服务提供者的信息,从而实现服务的调用。Eureka还提供了服务监控的功能,可以实时了解服务的健康状态12。
Ribbon:
- 作用:Ribbon是Spring Cloud中的负载均衡组件。它主要用于在客户端实现负载均衡策略,如轮询、随机等,以将请求均匀地分发到多个服务提供者上,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13。
Feign:
- 作用:Feign是Spring Cloud中的声明式HTTP客户端,用于简化服务间的远程调用。通过编写接口的方式,Feign可以自动生成服务调用的客户端代码,从而大大简化了服务间的通信过程。Feign还整合了Ribbon和Hystrix,提供了负载均衡和熔断降级的功能13。
Hystrix:
- 作用:Hystrix是Spring Cloud中的服务熔断组件。它主要用于处理分布式系统中的故障,通过熔断机制防止故障的扩散。当某个服务调用失败达到一定次数时,Hystrix会触发熔断,快速失败并返回降级响应,从而保护系统的稳定性14。
Zuul/Spring Cloud Gateway:
- 作用:Zuul是Spring Cloud中的API网关组件,用于实现统一的服务入口、路由转发、安全控制等功能。然而,随着Spring Cloud的发展,Zuul逐渐被Spring Cloud Gateway所取代。Spring Cloud Gateway提供了更强大的路由、过滤和监控功能,成为Spring Cloud中新的网关组件15。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最新的Spring Cloud版本中,Zuul可能仍然被一些项目所使用,而Spring Cloud Gateway则是更为推荐的选择。
综上所述,Eureka、Ribbon、Feign、Hystrix以及Spring Cloud Gateway(或Zuul)构成了Spring Cloud的核心组件,它们在服务注册与发现、负载均衡、远程调用、服务熔断和网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Spring Cloud Alibaba的核心组件主要包括Nacos、Sentinel、Seata、Spring Cloud Gateway(或Zuul,但Zuul逐渐被Gateway取代)、以及常与之集成使用的Dubbo。
Nacos:作为注册中心和服务发现组件,提供了服务注册与发现、配置管理等功能,支持健康检查、动态配置更新等高级特性,是微服务架构中的关键基础设施12。
Sentinel:这是一款轻量级的流量控制和熔断降级库,用于实现微服务的稳定性和弹性。它具备丰富的流量控制策略,如限流、流量整形以及熔断降级机制,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好地应对突发流量,保证服务稳定性12。
Seata: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致力于在微服务架构下提供高性能和高可用的分布式事务服务。Seata支持Saga、AT等多种事务模式,帮助开发者解决跨服务调用时的数据一致性问题12。
Spring Cloud Gateway:虽然Spring Cloud Gateway不是直接由Alibaba开发,但Spring Cloud Alibaba对其提供了良好的集成支持,以便于在微服务架构中实现统一的API路由管理和过滤器机制。它逐渐取代了Zuul成为更受欢迎的网关组件12。
Dubbo:虽然不是直接属于Spring Cloud Alibaba项目,但常与之集成使用。Dubbo是一个高性能的RPC框架,用于服务间通信,支持多种协议和负载均衡策略,是微服务架构中常用的远程调用解决方案12。
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Spring Cloud Alibaba的核心,为微服务架构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三、Mybatis相关内容
23.mybatis 中 #{}和 ${}的区别是什么?
在MyBatis中,
#{}和${}是用于在SQL语句中插入参数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各自的使用场景。
#{}(占位符):
- 作用:
#{}是MyBatis中的占位符,它会对传入的参数进行预编译处理,防止SQL注入。- 原理:当使用
#{}时,MyBatis会将SQL中的#{}替换为?,并在执行时通过PreparedStatement的set方法将参数设置进去。这意味着参数是以变量的形式传入SQL语句的,SQL语句在编译时不会包含具体的参数值。- 使用场景:通常用于传递查询条件、插入或更新数据时的参数值等。
${}(字符串替换):
- 作用:
${}是MyBatis中的字符串替换符,它会在SQL语句执行前直接将参数值替换到SQL语句中,不进行预编译处理。- 原理:当使用
${}时,MyBatis会直接将参数值拼接到SQL语句中,然后执行该SQL语句。这意味着参数是以文本的形式直接插入到SQL语句中的。- 风险:由于
${}是直接进行字符串替换,因此存在SQL注入的风险。如果传入的参数值包含恶意SQL代码,那么这段代码可能会被直接执行,导致数据库安全问题。- 使用场景:通常用于动态SQL语句的拼接,如表名、列名等动态部分的替换。但在使用时需要特别小心,确保传入的参数值是安全的,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如白名单验证)来防止SQL注入。
综上所述,
#{}和${}在MyBatis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使用场景。在大多数情况下,建议使用#{}来传递参数,以确保SQL语句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只有在确实需要动态拼接SQL语句,并且能够保证参数值安全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24.mybatis 有几种分页方式?
MyBatis提供了多种分页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原生Limit分页:
- 这种方式通过在SQL语句中添加LIMIT和OFFSET关键字来实现分页。它直接在数据库层面进行分页处理,效率较高,适用于大数据量的情况。
RowBounds分页:
- RowBounds是MyBatis提供的一个分页工具,通过设置偏移量和限制数来实现分页。这种方式是在内存中进行分页处理,先查询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数据,然后再根据RowBounds指定的偏移量和限制数进行截取。这种方式适用于数据量较小的情况,因为当数据量较大时,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
自定义拦截器插件分页:
- 这种方式通过自定义MyBatis插件,拦截SQL语句的执行,并在查询结果返回之前添加分页逻辑。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分页功能。开发者需要定义一个实现Interceptor接口的插件类,并重写intercept方法,在其中添加分页逻辑。
PageHelper分页插件:
- PageHelper是一个MyBatis的分页插件,它提供了简单易用的分页功能。开发者只需在MyBatis的配置文件中注册该插件,然后在Mapper接口的方法中调用PageHelper提供的方法进行分页即可。PageHelper会自动处理分页逻辑,并将分页结果返回给开发者。
综上所述,MyBatis提供了四种主要的分页方式,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数据量大小选择合适的方式来实现分页功能。
25.RowBounds 是一次性查询全部结果吗?为什么?
RowBounds不是一次性查询全部结果。RowBounds是MyBatis中用于分页查询的工具,它可以限制查询结果的数量和起始位置,从而实现分页查询的功能12。
具体来说,RowBounds的分页操作是在SQL执行完后,把所有数据加载到内存中,然后再进行的逻辑分页,而非物理分页(在SQL语句中指定limit和offset值)。这意味着,当使用RowBounds进行分页查询时,MyBatis会首先执行完整的SQL查询语句,然后将结果集全部加载到内存中,最后再根据RowBounds中设置的参数(如偏移量和限制数量)对结果集进行分页处理1。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RowBounds是在SQL执行完后进行分页处理的,因此如果查询结果集非常大,可能会消耗较多的内存资源。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分页方式,如使用物理分页(即在SQL语句中直接指定limit和offset值)来避免内存消耗过大的问题
26.mybatis 逻辑分页和物理分页的区别是什么?
MyBatis中逻辑分页和物理分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页操作的位置:
- 逻辑分页:逻辑分页是在查询结果集返回后进行分页操作的。即先查询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然后在内存中根据分页参数(如页码、每页显示的记录数等)对这些记录进行截取和返回。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前台分页”或“内存分页”。
- 物理分页:物理分页是在数据库层面进行的分页操作。即在SQL查询语句中直接使用LIMIT、OFFSET等关键字来限制查询结果集的数量和起始位置,只返回指定页的数据。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后台分页”或“数据库分页”。
性能影响:
- 逻辑分页:由于需要查询出所有符合条件的记录到内存中,然后再进行分页处理,因此当数据量较大时,可能会消耗大量的内存资源,并可能导致性能问题。此外,由于逻辑分页需要一次性加载所有数据到内存,因此实时性较差,数据发生变化时无法及时反映到分页结果中。
- 物理分页:物理分页每次只查询指定页的数据,因此内存消耗较小,性能较好。特别是对于大数据量的查询,物理分页能够显著提高查询效率。同时,由于物理分页每次查询时都会访问数据库,因此能够获取到数据库的最新状态,实时性较强。
实现方式:
- 逻辑分页:逻辑分页通常通过MyBatis的RowBounds对象来实现。开发者在调用Mapper接口的查询方法时,可以传入一个RowBounds对象作为参数,MyBatis会根据RowBounds中指定的偏移量和限制数在内存中对查询结果集进行分页处理。
- 物理分页:物理分页需要在SQL查询语句中直接使用LIMIT、OFFSET等关键字。不同的数据库可能有不同的语法支持,但基本原理都是限制查询结果集的数量和起始位置。MyBatis也提供了PageHelper等插件来简化物理分页的实现。
适用场景:
- 逻辑分页:适用于数据量较小、数据稳定的场合。由于逻辑分页实现简单,不需要对SQL语句进行修改,因此在一些对性能要求不高、数据量不大的场景下可以考虑使用。
- 物理分页:适用于数据量较大、更新频繁的场合。物理分页能够显著提高查询效率,减少内存消耗,因此在处理大数据量查询时更加适合使用。
综上所述,MyBatis中的逻辑分页和物理分页各有优缺点,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分页方式。
27.mybatis 是否支持延迟加载?延迟加载的原理是什么?
MyBatis支持延迟加载。延迟加载是一种数据加载策略,旨在推迟数据加载的时机,直到真正需要时才进行加载,以提高性能和减少资源消耗12。
MyBatis中的延迟加载原理主要是通过代理模式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当MyBatis初始化一个带有延迟加载属性的对象时,它并不会立即执行关联表的SQL查询,而是创建该对象的一个代理实例。这个代理实例会在你首次尝试访问未加载的关联对象属性时触发方法调用。当触发关联对象属性的方法调用时,代理对象会拦截这个请求,并在这个时刻实际执行SQL查询以加载关联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只有在真正需要关联对象的时候才会去数据库查询,从而实现了按需加载、延迟加载的效果34。
在MyBatis中,可以通过配置文件中设置
lazyLoadingEnabled为true来开启全局延迟加载功能。此外,还可以在映射文件中使用fetchType属性设置按需延迟加载,使得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延迟加载
28.说一下 mybatis 的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首先,MyBatis的缓存机制是为了提高性能,减少数据库查询次数。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它们的区别和应用场景是什么呢?
一级缓存,我记得是默认开启的,是SqlSession级别的缓存。也就是说,在同一个SqlSession中执行的查询会被缓存,下次同样的查询就可以直接从缓存拿数据,不用再查数据库。那如果SqlSession关闭了,缓存也就没了?比如,执行了commit操作,可能会清空缓存?比如,如果两次相同的查询之间执行了insert、update、delete操作,缓存会被清空吗?应该是的,因为数据变化了,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
那二级缓存是Mapper级别的缓存,也就是跨SqlSession的。多个SqlSession可以共享同一个Mapper的缓存。但需要手动配置开启,因为默认是关闭的。二级缓存的数据存在哪里?可能是在应用的内存中,或者可以配置成Redis这样的外部缓存。不过需要注意对象序列化的问题,因为不同的SqlSession可能读取缓存数据,所以对象需要可序列化。
一级缓存的生命周期是和SqlSession绑定的,而二级缓存的生命周期更长,可能直到应用关闭或者显式清除。不过使用二级缓存的时候,可能会有脏数据的问题,比如一个SqlSession更新了数据,另一个SqlSession可能还读取旧的缓存数据。这时候需要合适的缓存策略和刷新机制。
那用户的问题是要说明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我需要整理它们的定义、作用域、生命周期、配置方式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还需要比较两者的区别,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
比如,一级缓存默认开启,作用域是SqlSession,同一个会话中有效;二级缓存需要配置,作用域是Mapper(namespace),跨会话共享。一级缓存在执行update、commit、close等操作时会清空,而二级缓存可以通过flushInterval设置刷新时间,或者在映射文件中配置useCache和flushCache属性。
还有,缓存的实现原理。一级缓存是基于PerpetualCache,内部用HashMap存储。二级缓存也是PerpetualCache,但可以被不同的SqlSession访问,可能需要实现可序列化接口。另外,二级缓存可以集成第三方缓存库,比如Ehcache。
使用二级缓存需要注意的问题:事务管理,脏读,缓存命中条件(相同的statement、参数、环境等)。此外,对于频繁修改的数据,可能不适合用二级缓存,会导致缓存频繁失效,影响性能。
可能用户还关心如何配置,比如在mybatis-config.xml中设置cacheEnabled为true开启二级缓存,然后在Mapper.xml中添加<cache/>标签。还可以设置缓存参数,比如eviction策略、flushInterval等。
29.mybatis 和 hibernate 的区别有哪些?
MyBatis和Hibernate都是用于将数据持久化的框架技术,它们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SQL 优化方面:
- Hibernate:使用HQL(Hibernate Query Language)语句,独立于数据库。不需要编写大量的SQL,但会多消耗性能,且开发人员不能自主进行SQL性能优化。提供了日志、缓存、级联等特性。
- MyBatis:需要手动编写SQL,所以灵活多变。支持动态SQL、处理列表、动态生成表名、支持存储过程。工作量相对较大。
开发方面:
- MyBatis:是一个半自动映射的框架,因为需要手动匹配POJO和SQL的映射关系。
- Hibernate:是一个全表映射的框架,只需提供POJO和映射关系即可。
缓存机制:
- Hibernate:二级缓存配置在SessionFactory生成的配置文件中进行详细配置,然后再在具体的表-对象映射中配置缓存。
- MyBatis:二级缓存配置在每个具体的表-对象映射中进行详细配置,这样针对不同的表可以自定义不同的缓存机制。并且MyBatis可以在命名空间中共享相同的缓存配置和实例。
数据库移植性:
- Hibernate:数据库移植性很好,不同的数据库需要写不同的SQL。
- MyBatis:数据库移植性相对较差,因为需要手写SQL。
学习曲线与入门难度:
- Hibernate:学习门槛较高,需要开发者对ORM有较深的理解。
- MyBatis:入门简单,即学即用,对于熟悉SQL和数据库操作的开发者来说非常直观且容易上手。
适用场景:
- MyBatis:适合需求多变的互联网项目,例如电商项目、金融类型、旅游类、售票类项目等。
- Hibernate:适合需求明确、业务固定的项目,例如OA项目、ERP项目和CRM项目等。
性能与优化:
- Hibernate:由于Hibernate是对JDBC的高度封装,使用起来几乎不用写SQL,因此编码量相对较小,会缩短开发周期。但是,Hibernate自动生成的SQL在某些复杂查询或大数据量操作时可能不是最优的,可能导致性能瓶颈。
- MyBatis:需要自己写SQL,编码量较大,可能会拖慢开发周期。但是,MyBatis的SQL都是写在XML里或注解中,因此优化SQL比Hibernate方便很多。开发者可以针对不同数据库做特定优化,确保性能最佳。
缓存机制:
- Hibernate:内置了一级缓存(Session级别的缓存)和可选的二级缓存(SessionFactory级别的缓存),提高数据访问性能。二级缓存可以共享并用于整个应用程序,提升性能。Hibernate还内置支持二级缓存,并能与多种缓存框架集成(如EhCache、Redis)。
- MyBatis:也支持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但一级缓存是SQLSession级别的缓存,只对当前会话有效;二级缓存需要手动配置,且通常需要结合第三方缓存框架(如Ehcache)来实现。
事务管理:
- Hibernate:自带事务管理功能,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编程方式管理事务。它支持声明式事务管理,也可以与Spring的事务管理机制无缝集成。
- MyBatis:本身不直接提供事务管理功能,通常需要依赖Spring来实现事务管理。MyBatis支持手动和声明式事务管理。
综上所述,MyBatis和Hibernate各有优劣,选择哪个框架取决于具体项目的需求、团队的技术栈以及对性能的要求。
30.mybatis 有哪些执行器(Executor)?
MyBatis 提供了三种主要的执行器(Executor),它们分别是:
SimpleExecutor:
- 特点:每次执行 SQL 时都会创建一个新的 Statement 对象,并在执行完毕后立即关闭。这是 MyBatis 的默认执行器。
- 适用场景:适用于短暂的、小规模的查询,但不适用于大规模查询或批处理,因为它每次查询都需要创建和关闭数据库连接,开销较大。
- 工作原理:每执行一次数据库操作(如 update 或 select),就会创建一个新的 Statement 对象,执行完后立刻关闭。如果没有特殊配置,MyBatis 默认会使用 SimpleExecutor 执行单个 SQL 操作。
ReuseExecutor:
- 特点:会重用预编译的 Statement 对象,而不是在每次执行查询时都创建新的 Statement 对象。它通过缓存已经创建的 Statement 对象来减少数据库连接的开销。
- 适用场景: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执行相同 SQL 语句的场景。但 ReuseExecutor 不适用于需要处理大规模查询或批处理的场景。
- 工作原理:执行 update 或 select 时,以 SQL 作为 key 查找 Statement 对象,存在就使用,不存在就创建。用完后,不关闭 Statement 对象,而是放置于 Map 中缓存起来,等待下次使用。当多次执行相同 SQL(即查询或更新)时,复用 Statement 对象可以节省创建和销毁 Statement 的开销。
BatchExecutor:
- 特点:专门用于处理批量操作,它会将一组 SQL 语句一起执行,从而减少数据库连接的开销。
- 适用场景:适用于批量插入、更新或删除多条记录,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BatchExecutor 非常适合需要批量处理大量数据的场景。
- 工作原理:将多个 SQL 语句通过 addBatch() 方法添加到批处理中,直到所有 SQL 语句都添加完毕,再通过 executeBatch() 方法统一执行。这种方式会缓存多个 Statement 对象,避免频繁提交,每次提交是一个批处理(批量操作的方式)。
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中,你可以通过
defaultExecutorType设置项来指定使用哪种执行器。同时,你也可以在创建 SqlSession 时通过openSession(ExecutorType)方法来显式地指定使用哪种执行器。选择哪种执行器取决于你的应用需求和性能考虑。
31.mybatis 分页插件的实现原理是什么?
MyBatis 分页插件的实现原理主要依赖于 MyBatis 的插件机制和动态 SQL 修改技术。以下是 MyBatis 分页插件实现原理的详细解释:
插件机制:
- MyBatis 提供了插件机制,允许开发者在执行 SQL 前后进行拦截和处理。分页插件正是通过这一机制实现对查询的拦截和修改。
拦截查询方法:
- 分页插件通过实现 MyBatis 的
Interceptor接口,并重写intercept方法来拦截查询方法。具体来说,它拦截的是Executor接口中的query方法。动态修改 SQL:
- 在拦截到查询方法后,分页插件会获取到原始的 SQL 语句和相关的参数。
- 接着,它会根据分页参数(如当前页码、每页显示的记录数等)动态地修改原始 SQL 语句,添加分页相关的条件。这通常涉及在 SQL 语句后添加
LIMIT和OFFSET子句(针对支持这些 SQL 语句的数据库,如 MySQL)来实现分页。执行分页查询:
- 修改后的 SQL 语句会被传递给数据库执行,从而返回分页后的结果集。
配置和使用:
- 分页插件需要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中进行配置,指定要使用的拦截器类,并设置相应的参数配置。
- 在 Mapper 接口和对应的 SQL 语句中,通常不需要做特殊的分页处理,因为分页逻辑已经被插件在运行时动态地添加到 SQL 语句中了。
性能优化:
- 为了进一步提升分页性能,插件还可以实现一些优化措施,如缓存总记录数查询结果、支持异步查询总记录数等。
灵活性:
- MyBatis 的分页插件机制提供了很高的灵活性,允许开发者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使用合适的分页方式。例如,除了基于
LIMIT和OFFSET的物理分页外,还可以使用RowBounds对象来实现逻辑分页(尽管逻辑分页通常不如物理分页高效)。综上所述,MyBatis 分页插件通过拦截查询方法、动态修改 SQL 语句来实现分页功能,并通过配置文件提供灵活的参数配置选项。这种机制使得开发者可以在不修改原有 Mapper 接口和 SQL 语句的情况下,方便地实现分页查询功能。
32.mybatis 如何编写一个自定义插件?
在 MyBatis 中,编写一个自定义插件需要实现
org.apache.ibatis.plugin.Interceptor接口,并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中进行相应的配置。以下是编写自定义插件的基本步骤:1. 实现 Interceptor 接口
首先,你需要创建一个类来实现
Interceptor接口。这个接口有三个方法需要实现:intercept、plugin和setProperties。
intercept:这是插件的核心方法,它会在目标方法执行时被调用。你可以在这个方法中编写你想要的拦截逻辑。plugin:这个方法用于生成代理对象,MyBatis 会使用它来创建目标对象的代理。setProperties:这个方法用于设置插件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中指定。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插件实现示例:
package com.example.mybatis.plugin; import org.apache.ibatis.executor.statement.StatementHandler; import org.apache.ibatis.plugin.*;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util.Properties; @Intercepts({@Signature( type = StatementHandler.class, method = "prepare", args = {Connection.class, Integer.class} )}) public class MyCustomPlugin implements 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Invocation invocation) throws Throwable { // 在这里编写你的拦截逻辑 // 例如,你可以获取到 StatementHandler 对象,并修改它的 SQL 语句 StatementHandler statementHandler = (StatementHandler) invocation.getTarget(); // ... 你的逻辑 ... return invocation.proceed(); // 继续执行目标方法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plugin(Object target) { // 生成代理对象 return Plugin.wrap(target, 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Properties(Properties properties) { // 设置插件的属性 // 你可以从 properties 对象中获取配置文件中指定的属性 } }2. 在 MyBatis 配置文件中配置插件
接下来,你需要在 MyBatis 的配置文件中配置你的插件。这可以通过 XML 配置文件或 Java 配置来实现。
XML 配置示例:
<configuration> <plugins> <plugin interceptor="com.example.mybatis.plugin.MyCustomPlugin"> <!-- 可以在这里设置插件的属性 --> <property name="someProperty" value="someValue"/> </plugin> </plugins> <!-- 其他配置 ... --> </configuration>Java 配置示例:
@Configuration @MapperScan("com.example.mybatis.mapper") public class MyBatisConfig { @Bean public Interceptor myCustomPlugin() { return new MyCustomPlugin(); } // 其他配置 ... }如果你使用的是 Java 配置方式,你可以在你的配置类中添加一个
@Bean方法来注册你的插件。3. 使用插件
一旦你的插件配置好了,它就会自动生效。当你执行 MyBatis 的操作时,你的插件就会在相应的位置被调用。
注意事项
- 确保你的插件类是可被 MyBatis 找到的,通常这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类路径中。
- 小心处理插件中的异常,因为任何未捕获的异常都会导致 MyBatis 操作失败。
- 插件会增加一些额外的开销,所以只有在确实需要的时候才使用它们。
- 在编写插件时,尽量保持它们的简单和高效,避免对性能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四、Netty相关内容
33、Netty跟Java NIO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直接使用JDK NIO类库?
Netty和Java NIO在网络编程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为什么不直接使用JDK NIO类库的原因:
Netty与Java NIO的区别
抽象层次:
- Java NIO:提供了基本的I/O操作方式,包括基于通道(Channel)和缓冲区(Buffer)的I/O操作,以及选择器(Selector)来实现多路复用。它要求开发者直接处理I/O操作的细节。
- Netty:是一个基于Java NIO的高性能、异步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框架。它简化了网络编程的复杂性,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抽象,使得开发者能够更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易用性:
- Java NIO:其类库和API相对繁杂,使用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开发者熟练掌握Selector、ServerSocketChannel、SocketChannel、ByteBuffer等。
- Netty:提供了简洁易用的API,降低了开发难度和学习成本。Netty的API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有助于开发者更快速地构建网络应用。
性能优化:
- Java NIO:提供了非阻塞I/O操作,但开发者需要自行处理性能优化,如内存管理、线程调度等。
- Netty:内置了多种性能优化手段,如零拷贝技术、池化技术、高效的线程模型等,这些优化手段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吞吐量。
功能支持:
- Java NIO:提供了基本的I/O操作支持,但功能相对有限。
- Netty:除了基本的I/O操作外,还提供了丰富的特性支持,如TCP/UDP支持、多种协议支持、自动资源管理等。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JDK NIO类库
复杂性:
- Java NIO的类库和API繁杂,使用起来相对复杂,需要开发者具备较高的编程技能。
易用性:
- 与Netty相比,Java NIO的API不够直观和易用,增加了开发难度和学习成本。
可靠性:
- 在可靠性方面,Java NIO需要开发者自行处理很多细节问题,如断连重连、网络闪断、半包读写等,这些工作量和难度都非常大。
性能优化:
- Netty提供了多种性能优化手段,这些优化手段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吞吐量。而Java NIO则需要开发者自行处理性能优化问题。
社区支持:
- Netty拥有一个活跃的开源社区,开发者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寻求社区的帮助。同时,社区中的贡献者会不断为Netty添加新功能和修复已知问题,使其保持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虽然Java NIO提供了基本的I/O操作支持,但其在易用性、可靠性、性能优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而Netty作为一个基于Java NIO的高性能、异步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框架,能够简化网络编程的复杂性,提供更高层次的抽象和丰富的特性支持,因此在实际项目中更受开发者欢迎。不过,具体的技术选型还需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来综合考虑。
34、Netty组件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关联?
Netty 是一个异步事件驱动的网络应用框架,用于快速开发可维护的高性能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Netty 的核心组件及其关联如下:
核心组件
Bootstrap/ServerBootstrap(启动器)
- Bootstrap:用于客户端的启动,负责配置 Netty 客户端的各种参数,如事件循环组(EventLoopGroup)、通道类型(Channel)、处理器(ChannelHandler)等。
- ServerBootstrap:用于服务端的启动,与 Bootstrap 类似,但增加了服务端特有的配置,如绑定端口等。ServerBootstrap 通常配置两个 EventLoopGroup,一个用于接收连接(Boss Group),另一个用于处理已经接收到的连接的 I/O 操作(Worker Group)。
Channel(通道)
- 定义:网络数据的传输通道,代表了一个到实体(如硬件设备、文件、网络套接字或能够执行 I/O 操作的程序组件)的开放连接。Channel 提供了基本的 API 用于网络 I/O 操作,如 register、bind、connect、read、write、flush 等。
- 常见实现:NioServerSocketChannel(异步 TCP 服务端)、NioSocketChannel(异步 TCP 客户端)、OioServerSocketChannel(同步 TCP 服务端)、OioSocketChannel(同步 TCP 客户端)、NioDatagramChannel(异步 UDP 连接)等。
EventLoopGroup/EventLoop(事件循环器)
- EventLoopGroup:是一个处理 I/O 操作和任务的线程组。在 Netty 中,EventLoopGroup 负责接受客户端的连接,以及处理网络事件,如读/写事件。它包含多个 EventLoop,每个 EventLoop 包含一个 Selector,用于处理注册到其上的 Channel 的所有 I/O 事件。
- EventLoop:用于处理 Channel 生命周期内的所有 I/O 事件,如 accept、connect、read、write 等。每个 EventLoop 会绑定一个线程,负责处理多个 Channel 的 I/O 事件。
ChannelHandler(通道处理器)
- 定义:Netty 处理 I/O 事件或拦截 I/O 操作的组件。当发生某种 I/O 事件时(如数据接收、连接打开、连接关闭等),ChannelHandler 会被调用并处理这个事件。例如,数据的编解码工作以及其他转换工作都是通过 ChannelHandler 完成的。
ChannelPipeline(通道管道)
- 定义:ChannelHandler 的容器,提供了一种以链式的方式组织和处理跨多个 ChannelHandler 之间的交互逻辑。当数据在管道中流动时,它会按照 ChannelHandler 的顺序被处理。
ChannelFuture
- 定义:Netty 中用于异步操作的结果表示。每个 Netty 的 I/O 操作都会返回一个 ChannelFuture,通过这个 ChannelFuture 可以检查操作是否成功、失败或是否完成。ChannelFuture 还提供了监听器机制,允许在操作完成时执行特定的操作或逻辑。
ByteBuf
- 定义:Netty 自建的 buffer API,用于存储连续的字节序列。与 JDK NIO 的 ByteBuffer 相比,ByteBuf 拥有更明显的优势,如更灵活的动态扩容、更简单的 API 调用等。
关联
- Bootstrap/ServerBootstrap 与 Channel:Bootstrap/ServerBootstrap 负责初始化 Channel,并为其配置 EventLoopGroup、ChannelHandler 等。
- Channel 与 EventLoopGroup/EventLoop:每个 Channel 都会注册到一个 EventLoop 上,该 EventLoop 负责处理该 Channel 的所有 I/O 事件。EventLoopGroup 管理多个 EventLoop,每个 EventLoop 绑定一个线程。
- Channel 与 ChannelHandler/ChannelPipeline:ChannelHandler 添加到 ChannelPipeline 中,当 Channel 有 I/O 事件发生时,ChannelPipeline 会依次调用 ChannelHandler 链中的处理器来处理事件。
- ChannelFuture:通常与异步 I/O 操作相关联,用于通知操作的结果或状态。
这些组件共同协作,使得 Netty 能够高效地处理网络事件和 I/O 操作。
35、说说Netty的执行流程?
Netty 的执行流程相对复杂,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服务启动、建立连接、读取数据、业务处理、发送数据、关闭连接以及关闭服务。以下是 Netty 执行流程的详细解析:
1. 服务启动
- 创建 EventLoopGroup:服务启动时,首先会创建两个 EventLoopGroup,一个是 BossGroup,专门负责接收客户端的连接;另一个是 WorkerGroup,专门负责网络的读写。
- 初始化并注册 ServerSocketChannel:BossGroup 中的一个 EventLoop 会被选中来注册 ServerSocketChannel,这个 Channel 用于监听来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 绑定端口并启动:将 ServerSocketChannel 绑定到指定的端口并开始监听连接请求。
2. 建立连接
- 轮询 accept 事件:BossGroup 中的 EventLoop 会不断轮询 accept 事件,当有新的连接请求到来时,会生成一个新的 SocketChannel。
- 注册 SocketChannel:新生成的 SocketChannel 会被注册到 WorkerGroup 中的一个 EventLoop 上,这个 EventLoop 负责处理该连接的后续 I/O 操作。
- 触发 ChannelActive 事件:连接建立成功后,会触发 ChannelActive 事件,此时可以执行一些初始化操作。
3. 读取数据
- 轮询 read 事件:WorkerGroup 中的 EventLoop 会不断轮询 read 事件,当有新的数据可读时,会读取数据并触发 ChannelRead 事件。
- 传播数据到 ChannelHandler:读取到的数据会被传播到 ChannelPipeline 中的各个 ChannelHandler 中进行处理。
4. 业务处理
- ChannelHandler 处理数据:在 ChannelPipeline 中,每个 ChannelHandler 都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如解码、业务逻辑处理等。
- 处理完成后写回数据:如果需要将数据写回客户端,可以调用 Channel 的 write 方法,将数据写入到 ChannelPipeline 中,并最终由 WorkerGroup 中的 EventLoop 发送出去。
5. 发送数据
- 轮询 write 事件:WorkerGroup 中的 EventLoop 会不断轮询 write 事件,当有需要发送的数据时,会将其发送出去。
- 刷新数据:为了确保数据被真正发送出去,通常需要调用 Channel 的 flush 方法来刷新数据。
6. 关闭连接
- 触发 ChannelInactive 事件:当连接关闭时,会触发 ChannelInactive 事件,此时可以执行一些清理操作。
- 释放资源:关闭连接后,需要释放与该连接相关的所有资源,如 SocketChannel、EventLoop 等。
7. 关闭服务
- 优雅关闭:服务关闭时,通常会先停止接收新的连接请求,然后等待现有的连接全部关闭后再关闭服务。
- 释放资源:关闭服务后,需要释放所有占用的资源,如 EventLoopGroup、Channel 等。
组件关联
- EventLoopGroup:管理多个 EventLoop,负责处理 I/O 操作。
- EventLoop:绑定一个线程,负责处理多个 Channel 的 I/O 事件。
- Channel:网络数据的传输通道,代表一个连接。
- ChannelHandler:处理 I/O 事件或拦截 I/O 操作的组件。
- ChannelPipeline:ChannelHandler 的容器,以链式的方式组织处理器。
- ChannelFuture:用于异步操作的结果表示,提供监听器机制。
Netty 的执行流程是一个高度异步和事件驱动的过程,各个组件之间通过事件和回调机制紧密协作,实现了高效的网络通信。
36、Netty高性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Netty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非阻塞I/O、高效的内存管理策略、异步非阻塞编程模型以及优化的线程模型等方面。
非阻塞I/O:
Netty采用了非阻塞式IO模型,使得单线程可以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这种方式是通过Java NIO(New IO)API实现的。相比传统的阻塞式IO模型,在多个客户端请求的情况下,非阻塞式IO模型可以减少线程数量,提高应用程序的并发性能1。高效的内存管理策略:
- 零拷贝技术:Netty通过零拷贝技术,将数据直接从内核空间传输到用户空间,避免了传统方式中多次数据拷贝的开销,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2。
- 内存池机制:Netty提供了高效的内存池(Pooled ByteBuf),通过复用内存块减少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次数,降低了垃圾回收的压力,提升了应用的整体性能2。
- 直接内存与堆内存的优化使用:Netty使用直接内存分配,避免了JVM垃圾回收机制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合理管理堆内存的使用,在处理大量小数据包时依然保持高效2。
异步非阻塞编程模型:
Netty使用异步方式处理网络操作,通过事件驱动模型处理连接、数据读写等。每个线程可以处理多个连接,提升系统的并发能力,并通过非阻塞I/O快速响应客户端请求,减少等待时间。Netty使用回调机制(如ChannelFutureListener)来处理异步操作的结果,确保在I/O操作完成后能够及时触发相应的处理逻辑,避免了线程阻塞2。优化的线程模型:
Netty采用主从Reactor模式等优化的线程模型,适用于高并发场景。一个主线程负责接收客户端连接,多个从线程负责处理具体的I/O事件,提升吞吐量2。此外,Netty还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具有可扩展性、跨平台性,并提供SSL/TLS支持和认证授权机制等安全特性,这些也是其高性能的重要体现3。
37、Netty的线程模型是怎么样的?
Netty的线程模型是其高性能、高并发处理能力的重要支撑。Netty的线程模型主要基于Reactor模式,并提供了三种主要模型:单线程模型(单Reactor单线程)、多线程模型(单Reactor多线程)和主从多线程模型(主从Reactor多线程)。以下是这三种模型的详细介绍:
单线程模型(单Reactor单线程):
- 特点:EventLoopGroup只包含一个EventLoop,Boss和Worker使用同一个EventLoopGroup。一个线程需要执行处理所有的accept、read、decode、process、encode、send事件。不需要上下文切换,不存在线程安全的问题。
- 适用场景:客户端连接数量有一定限制,且业务处理时间非常快的场景。
- 优缺点:
- 优点:简单、线程安全性好、适合编写简单的网络应用。
- 缺点:处理能力受限于单个线程的处理能力,无法充分利用多核CPU,可能会影响性能。
多线程模型(单Reactor多线程):
- 特点:EventLoopGroup包含多个EventLoop,但Boss和Worker仍然使用同一个EventLoopGroup。一个Acceptor线程只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而一个NIO线程池则负责具体处理accept、read、decode等事件。
- 适用场景:适用于连接数量较多,但业务处理相对简单,且不需要过多线程间交互的场景。
- 优缺点:
- 优点:此模式可以提高并发性能,充分利用多核CPU,并且保持简单的编程模型。
- 缺点:如果某个EventLoop的线程负载过重,可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主从多线程模型(主从Reactor多线程):
- 特点:EventLoopGroup包含多个EventLoop,Boss是主Reactor,Worker是从Reactor,它们分别使用不同的EventLoopGroup。主Reactor负责新的网络连接Channel创建,然后把Channel注册到从Reactor。
- 适用场景:高并发、高负载、高性能要求的场景。
- 优缺点:
- 优点:能够充分利用多核CPU资源,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并发处理能力。
- 缺点:实现相对复杂,需要更多的资源和管理。
Netty的线程模型通过EventLoopGroup和EventLoop来实现,它们分别对应于Reactor模型中的事件分发器和事件处理器。Netty通过创建不同的EventLoopGroup参数配置,可以支持上述三种Reactor线程模型。
请注意,选择哪种线程模型需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决定。在高并发、高负载的场景下,主从多线程模型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性能表现。
38、Netty的零拷贝提体现在哪里,与操作系统上的有什么区别?
Netty的零拷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与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有所区别:
Netty的零拷贝主要体现在:
使用堆外直接内存(DIRECT BUFFERS):
- Netty在进行Socket读写时,使用堆外直接内存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避免了将堆内存(HEAP BUFFERS)拷贝到堆外内存的过程。如果使用传统的堆内存,JVM会先将堆内存Buffer拷贝一份到直接内存中,然后才写入Socket。
CompositeByteBuf:
- Netty提供了CompositeByteBuf类,可以将多个ByteBuf合并为一个逻辑上的ByteBuf,避免了将多个ByteBuf拷贝成一个ByteBuf的过程。
文件传输的零拷贝:
- Netty在文件传输时,使用FileRegion包装的transferTo()方法直接将文件缓冲区的数据发送到目标Channel中,避免了通过循环拷贝方式将文件数据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空间,再从用户空间拷贝到网络缓冲区的过程。
ByteBuf的浅层复制:
- Netty提供了ByteBuf的浅层复制操作(如slice、duplicate),可以将ByteBuf分解为多个共享同一个存储区域的ByteBuf,避免了内存的拷贝。
包装操作:
- Netty提供了wrap操作,可以将byte[]数组、ByteBuf、ByteBuffer等包装成一个Netty ByteBuf对象,进而避免拷贝操作。
与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的区别:
作用范围: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主要关注于如何在用户态与内核态之间避免数据的来回拷贝,以减少CPU的拷贝开销和提高系统性能。而Netty的零拷贝则更多是在用户态(Java层面)进行的数据操作优化,减少Java堆内存与堆外直接内存之间的拷贝。
实现方式: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通常依赖于操作系统的特定机制,如mmap、sendfile等。而Netty的零拷贝则是通过Netty框架内部的数据结构和操作来实现的,如使用堆外直接内存、CompositeByteBuf、ByteBuf的浅层复制等。
应用场景: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通常应用于底层数据传输和文件I/O等场景。而Netty的零拷贝则更多应用于网络编程中,特别是在高性能、高并发的网络应用中。
总的来说,Netty的零拷贝机制是在用户态对数据传输和处理的优化,旨在减少内存拷贝次数,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而操作系统层面的零拷贝则是从更底层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优化,两者各有侧重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系统性能。
39、Netty的内存池是怎么实现的?
Netty的内存池实现是一个复杂但高效的系统,它旨在减少内存分配和释放的开销,提高性能。Netty的内存池实现主要参考了jemalloc算法,并进行了优化以适应Netty的特定需求。以下是Netty内存池实现的一些关键点:
层级结构:
- Netty内存池主要分为Arena、ChunkList、Chunk、Page、Subpage这5个层级。这些层级从大到小,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内存分配结构。
- Arena代表一个内存区域,Netty的内存池由多个Arena组成的数组构成,每个线程按照轮询策略选择一个Arena进行内存分配,以优化并发访问。
- 每个Arena由两个PoolSubpage数组(tinySubpagePools和smallSubpagePools)和多个ChunkList组成。ChunkList按照双向链表排列,每个ChunkList里包含多个Chunk。
- 每个Chunk包含多个Page(默认2048个),每个Page(默认大小为8k字节)由多个Subpage组成。Subpage的大小和个数由首次从该Page分配的内存大小决定。
内存分配策略:
- Netty内存池将内存分为几种类型:tiny(小于512字节)、small(大于等于512字节且小于pageSize)、normal(大于等于pageSize且小于等于chunkSize)、huge(大于chunkSize)。不同类型的内存采用不同的分配策略。
- 对于小于pageSize的内存,会在tinySubpagePools或smallSubpagePools中分配。对于大于pageSize小于chunkSize的内存,会在PoolChunkList的Chunk中分配。对于大于chunkSize的内存,直接创建非池化Chunk来分配内存。
内存池的管理:
- Netty使用ThreadLocal的方式为每个使用内存池的线程管理一个PoolThreadCache,作为内存片段的缓存,以加快分配速度。
- Netty内存池通过维护一个双向链表(ChunkList)和一系列Chunk、Page、Subpage来管理内存分配和释放。当需要分配内存时,会首先从PoolThreadCache中尝试获取,如果缓存中没有可用内存,则会从相应的ChunkList中分配。
- Netty还使用了一种基于二叉树的数据结构(在PoolChunk中)来优化内存分配和回收过程。这种数据结构可以快速地找到合适大小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并发控制:
- Netty内存池通过多个Arena来支持并发访问,每个线程都会轮询分配一个Arena进行内存分配,以减少锁竞争。
- 在每个Arena内部,通过细粒度的锁(如针对每个ChunkList的锁)来进一步控制并发访问,以提高并发性能。
性能优化:
- Netty内存池通过减少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次数来降低GC压力,从而提高性能。通过池化技术,Netty可以重复利用已经分配的内存块,避免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操作。
- Netty还使用了一些优化技术,如SizeClasses、内存对齐等,来进一步提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效率。
综上所述,Netty的内存池实现是一个复杂但高效的系统,它通过精细的内存分配和释放策略、优化的数据结构和并发控制机制来提高性能。这些技术使得Netty在处理高并发、高性能的网络应用时表现出色。
40、Netty的对象池是怎么实现的?
Netty的对象池实现主要通过
Recycler类来完成,它是一种高效的对象重用机制,旨在减少对象创建和销毁带来的开销。Netty的对象池实现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Recycler类:
Recycler是Netty对象池技术的核心实现类,它提供了一套对象重用机制,允许开发者通过简单的API实现对象的复用。对象池的基本方法:
get(): 获取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对象。如果对象池中有空闲对象,则返回其中一个;否则会创建一个新对象。recycle(T, Handle): 回收一个对象,将对象放回对象池中以便下次复用。newObject(Handle): 当对象池中没有可用对象时,此方法会被调用以创建新的对象实例。对象池的核心组件:
Stack(栈):每个线程都关联一个Stack(使用FastThreadLocal进行存储),用于存储和管理该线程回收的对象。Stack中存储的是DefaultHandle对象,这些对象包装了实际要重用的对象。每个线程从自己的Stack中获取对象。WeakOrderQueue(弱序队列):当某个线程(非主线程)回收对象时,这些对象不会直接放入主线程的Stack中,而是放入WeakOrderQueue中。WeakOrderQueue存储的是从其他线程回收的对象,这些对象被包装在DefaultHandle中。WeakOrderQueue与Stack关联,但属于非主线程。当主线程的Stack为空时,会尝试从WeakOrderQueue中获取对象。Link(链表):WeakOrderQueue中的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回收的对象。Link中存储的是DefaultHandle对象数组,这些数组包含从其他线程回收的对象。DefaultHandle:对象的包装类,在Recycler中缓存的对象都会包装成DefaultHandle类。DefaultHandle中存储了实际要重用的对象,以及与之相关的元数据。对象池的使用流程:
- 线程首先会尝试从自己的
Stack中获取对象。如果Stack中有对象,则直接弹出并返回。- 如果
Stack为空,线程会检查WeakOrderQueue。如果WeakOrderQueue中有对象,则按照一定的规则(如“1/7规则”,每7个移动1个)将部分对象转移到Stack中,然后从Stack中弹出并返回。- 如果
Stack和WeakOrderQueue都为空,线程会调用newObject()方法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包装成DefaultHandle后放入Stack中,然后返回该对象。对象池技术的应用:
- 在Netty中,使用
Recycler对象池管理对象的常见类有PooledHeapByteBuf(管理堆内存中的ByteBuf对象)、PooledDirectByteBuf(管理堆外内存中的ByteBuf对象)、ChannelOutboundBuffer.Entry(Netty出站缓冲区中,每一个待发送的消息都包装在一个Entry对象中)等。通过以上机制,Netty的对象池技术能够高效地重用对象,减少内存分配和垃圾收集的开销,从而提升性能。开发者可以通过实现
Recycler的newObject方法来自定义对象的创建逻辑,并通过调用get和recycle方法来获取和回收对象。
21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