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攻克航天世界难题 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

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及其团队,历时3个月成功克服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千倍,避免国家巨额损失。该团队自主研发超强抗干扰卫星载荷,通过技术创新,保障了数十颗即将组网的卫星顺利发射,并实现预期目标。

3个月攻克强干扰环境下高精度测距世界难题,使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国家巨额损失。这是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和他带领的团队创造的奇迹。

那年,我国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进入太空后,因受复杂强电磁干扰与地面失去联系。难题如不及时解决,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被迫推迟,已发射的卫星也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然而,破解这项技术难题难度极大、风险极高,成败难料。

“我们上!”王飞雪主动请缨,和团队吃住在实验室,通宵达旦,研制出超强抗干扰卫星载荷,打赢了这场攻坚战。

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攻坚——王飞雪用血性与智慧屡屡证明,他无愧于同事送给他的“北斗少帅”的美誉。他说:“在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的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买不来,也引不进,除了自主创新,别无他路。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就得拿出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满腔热血,用超常的努力去赶超。”

北斗导航卫星工程系统建设初期曾遇到一个技术瓶颈,国内专家屡屡攻关都无法突破。刚读博士的王飞雪与雍少为、欧钢等同学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拿出“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传输技术方案”,有专家断言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方案。但经过3年不懈拼搏,难题成功破解。这一年,王飞雪只有27岁。

北斗用户机存在体积大、重量大等诸多问题,只能用背包背在身上,使用起来极不方便。王飞雪带领团队向用户机小型化、便携式目标发起冲击。短短两年,他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款装备定型的小型化手持式北斗用户机。如今,已定型列装的北斗手持用户机在边防巡逻、抗震救灾、海上救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15年3月,我国北斗全球系统首颗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在轨测试表明,王飞雪和团队承担研制的星载设备,在高精度、抗干扰、抗辐照等技术性能上再次获得重大突破。

结缘北斗20年,王飞雪领衔的科研团队从最初几人壮大到300多人,成为我国自主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的国家主力队。他们先后攻克了数十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卫星和地面运控系统中的大批核心装备。

自主创新需要更多“领跑者”

突破!突破!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正在让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科研团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