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刚开始学习Java的时候主要还是跟着做,知道怎么用,里面一些原理大概也是一知半解
写Java程序有个几年经验了,感觉是时候回顾下一些基础的知识
筛选了很多学习Java基础的书籍,感觉李刚老师写的《疯狂Java讲义》把知识点写得比较通透,比较适合用来回顾
写下一些重点的笔记或摘抄,方便后续不定时回顾
详细阅读请购买《疯狂Java讲义》
1、Java语言发展史
- 1990年James Gosling准备进军下一代智能家电,但C++太复杂,想自己开发新语言 1992年创建Oak语言
- 1994年完成Java网页浏览器WebRunner,Oak已被注册,更名为Java 1995年吸引了10万下载
- 1996年发布JDK1.0,增加了运行环境JRE,开发环境JDK 1997年发布JDK1.1,增加了JIT编译器
- 1998年发布JDK1.2,增加了servlet/jsp,EJB,分成J2EE、J2SE和J2ME三个版本
- 2002年发布JDK1.4,涌现了大量开源框架Struts、Spring、Hibernate、WebWork等,涌现了大量企业服务器:WebLogic、WebSphere、JBoss等
- 2004年发布JDK1.5,改名为JavaSE5.0、JavaEE和JavaME,EJB3.0,JSF 2006年发布JDK1.6
- 2009年被Oracle收购,总价74亿美元 2011年发布JavaSE7 2014年发布JavaSE8
2、Java程序运行机制
- 编译型:一次编译成硬件可以执行的机器码,通常效率较高,但移植性差;如:C、C++、Objective-C、Pascal等
- 解释型:先进行一次编译,由专门的解释器解释成特定平台的机器指令,通常效率较低,但移植性强;如:Ruby、Python等
- Java:比较特殊,先经过编译成class文件,由java解释执行成特定平台的机器码,再由JVM执行而非面向具体平台。
- JVM:指令集、寄存器、类文件的格式、栈、垃圾回收堆、存储区
3、Java程序的基本规则
- 类的命名规则
- 后缀必须是.java
- 如果是public类,文件名必须与类名相同,即使不是public类也建议文件名与类名保持一致
类名首字母大写是规范
4、垃圾回收机制
Java程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都是用JRE在后台自动运行的,一般都在CPU空闲或内存不足时自动进行垃圾回收
- 优点:
可以很好的提高编程效率
保护程序的完整性 - 缺点:
虚拟机必须跟踪程序有用的对象,会带来开销,一定程度上影响性能
垃圾回收算法不完备,不能保证100%回收 - 特点:
只能回收JVM内存资源,无法回收物理资源,如:数据库连接、磁盘I/O
可以将对象设置为null,暗示进行垃圾回收
具有不可预知性,可以采用System.gc()进行手动回收,但不建议
精确性:精确标记活着的对象、精确定位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
现在的JVM有多种不同的垃圾回收实现,表现各异 - Java7提供GI逐渐替代GMS垃圾回收器
- Java8将HotSpot JVM中的永生内存PermGen改成使用本地内存来存储类的元数据,称为元空间,意味着不再会出现内存溢出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