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人工神经元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处理单元,而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生物神经元系统的数学模型,接受信息主要是通过神经元来进行的。
首先,人工神经元利用连接强度将产生的信号扩大;然后,接收到所有与之相连的神经元输出的加权累积;最后,将神经元与加权总和一一比较,当比阈值大时,则激活人工神经元,信号被输送至与它连接的上一层的神经元,反之则不行。
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重要模型就是反向传播模型(Back-PropagationModel)(简称BP模型)。
对于一个拥有n个输入节点、m个输出节点的反向传播网络,可将输入到输出的关系看作n维空间到m维空间的映射。由于网络中含有大量非线性节点,所以可具有高度非线性。
(一)神经网络评价法的步骤利用神经网络对复垦潜力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对某个指标的输入产生一个预期的评价结果,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网络的连接弧权值进行不断的调整。(1)初始化所有连接弧的权值。
为了保证网络不会出现饱和及反常的情况,一般将其设置为较小的随机数。(2)在网络中输入一组训练数据,并对网络的输出值进行计算。
(3)对期望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偏差进行计算,再从输出层逆向计算到第一隐含层,调整各条弧的权值,使其往减少该偏差的方向发展。
(4)重复以上几个步骤,对训练集中的各组训练数据反复计算,直至二者的偏差达到能够被认可的程度为止。(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1)确定输入层个数。
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输入层的个数就是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数。(2)确定隐含层数。
通常最为理想的神经网络只具有一个隐含层,输入的信号能够被隐含节点分离,然后组合成新的向量,其运算快速,可让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麻烦。(3)确定隐含层节点数。
按照经验公式: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式中:j——隐含层的个数;n——输入层的个数;m——输出层的个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如图5-2。
图5-2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图(据周丽晖,2004)(三)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输入被评价对象的指标信息(X1,X2,X3,…,Xn),计算实际输出值Yj。
灾害损毁土地复垦比较已知输出与计算输出,修改K层节点的权值和阈值。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式中:wij——K-1层结点j的连接权值和阈值;η——系数(0<η<1);Xi——结点i的输出。
输出结果:Cj=yj(1-yj)(dj-yj)(5-21)式中:yj——结点j的实际输出值;dj——结点j的期望输出值。
因为无法对隐含结点的输出进行比较,可推算出: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式中:Xj——结点j的实际输出值。
它是一个轮番代替的过程,每次的迭代都将W值调整,这样经过反复更替,直到计算输出值与期望输出值的偏差在允许值范围内才能停止。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复垦潜力进行评价,实际上就是将土地复垦影响评价因子与复垦潜力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起来。
只要选择的网络结构合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函数的逼近性,就能无限接近上述映射关系,所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进行灾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是适宜的。
(四)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缺点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它是利用最优训练原则进行重复计算,不停地调试神经网络结构,直至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果。
所以,采取此方法进行复垦潜力评价可以消除很多人为主观因素,保证了复垦潜力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2)得到的评价结果误差相对较小,通过反复迭代减少系统误差,可满足任何精度要求。
(3)动态性好,通过增加参比样本的数量和随着时间不断推移,能够实现动态追踪比较和更深层次的学习。
(4)它以非线性函数为基础,与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更贴近,能够更加真实、更为准确地反映出灾毁土地复垦潜力,比传统评价方法更适用。
但是人工神经网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是采取最优化算法,通过迭代计算对连接各神经元之间的权值不断地调整,直到达到全局最优化。
但误差曲面相当复杂,在计算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使神经网络陷入局部最小点。
(2)误差通过输出层逆向传播,隐含层越多,逆向传播偏差在接近输入层时就越不准确,评价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收敛速度不及时的情况就容易出现,从而造成个别区域的复垦潜力评价结果出现偏离。
谷歌人工智能写作项目:神经网络伪原创

什么是神经网络的节点数?
隐层节点数在BP网络中,隐层节点数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对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影响很大,而且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直接原因,但是目前理论上还没有一种科学的和普遍的确定方法好文案。
目前多数文献中提出的确定隐层节点数的计算公式都是针对训练样本任意多的情况,而且多数是针对最不利的情况,一般工程实践中很难满足,不宜采用。事实上,各种计算公式得到的隐层节点数有时相差几倍甚至上百倍。
为尽可能避免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现象,保证足够高的网络性能和泛化能力,确定隐层节点数的最基本原则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取尽可能紧凑的结构,即取尽可能少的隐层节点数。
研究表明,隐层节点数不仅与输入/输出层的节点数有关,更与需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转换函数的型式以及样本数据的特性等因素有关。
在确定隐层节点数时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隐层节点数必须小于N-1(其中N为训练样本数),否则,网络模型的系统误差与训练样本的特性无关而趋于零,即建立的网络模型没有泛化能力,也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同理可推得:输入层的节点数(变量数)必须小于N-1。(2)训练样本数必须多于网络模型的连接权数,一般为2~10倍,否则,样本必须分成几部分并采用“轮流训练”的方法才可能得到可靠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之,若隐层节点数太少,网络可能根本不能训练或网络性能很差;若隐层节点数太多,虽然可使网络的系统误差减小,但一方面使网络训练时间延长,另一方面,训练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而得不到最优点,也是训练时出现“过拟合”的内在原因。
因此,合理隐层节点数应在综合考虑网络结构复杂程度和误差大小的情况下用节点删除法和扩张法确定。
我用bp神经网络做预测,改变输入节点和隐层节点数,想找到最优节点,为什么每次算出来都不一样?
输入向量方案由你自己定,把可能影响未来值的因素都量化作为输入,这个不需要你优化。而隐层节点数一般通过经验法和试凑法得到。
神经网络训练时是充满随机性的,基本上不可能每次都收敛到一个相同的权值组合上,所以每次网络的输出(即你的预测值)都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多进行几轮试凑,看每次试凑得到的最佳隐层节点数是否很接近,接近的话说明当隐层节点数取这个值时,网络性能较稳定,就可以直接将这个值作为S1。
BP神经网络中怎么确定节点数??急!!!
神经网络参数如何确定
神经网络各个网络参数设定原则:①、网络节点 网络输入层神经元节点数就是系统的特征因子(自变量)个数,输出层神经元节点数就是系统目标个数。隐层节点选按经验选取,一般设为输入层节点数的75%。
如果输入层有7个节点,输出层1个节点,那么隐含层可暂设为5个节点,即构成一个7-5-1BP神经网络模型。在系统训练时,实际还要对不同的隐层节点数4、5、6个分别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出最合理的网络结构。
②、初始权值的确定 初始权值是不应完全相等的一组值。已经证明,即便确定 存在一组互不相等的使系统误差更小的权值,如果所设Wji的的初始值彼此相等,它们将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相等。
故而,在程序中,我们设计了一个随机发生器程序,产生一组一0.5~+0.5的随机数,作为网络的初始权值。
③、最小训练速率 在经典的BP算法中,训练速率是由经验确定,训练速率越大,权重变化越大,收敛越快;但训练速率过大,会引起系统的振荡,因此,训练速率在不导致振荡前提下,越大越好。
因此,在DPS中,训练速率会自动调整,并尽可能取大一些的值,但用户可规定一个最小训练速率。该值一般取0.9。④、动态参数 动态系数的选择也是经验性的,一般取0.6~0.8。
⑤、允许误差 一般取0.001~0.00001,当2次迭代结果的误差小于该值时,系统结束迭代计算,给出结果。⑥、迭代次数 一般取1000次。
由于神经网络计算并不能保证在各种参数配置下迭代结果收敛,当迭代结果不收敛时,允许最大的迭代次数。⑦、Sigmoid参数该参数调整神经元激励函数形式,一般取0.9~1.0之间。⑧、数据转换。
在DPS系统中,允许对输入层各个节点的数据进行转换,提供转换的方法有取对数、平方根转换和数据标准化转换。扩展资料:神经网络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多学科交叉技术领域的特点。
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原型从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脑科学、病理学等方面研究神经细胞、神经网络、神经系统的生物原型结构及其功能机理。
2.建立模型根据生物原型的研究,建立神经元、神经网络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概念模型、知识模型、物理化学模型、数学模型等。
3.算法在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构作具体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实现计算机模拟或准备制作硬件,包括网络学习算法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称为技术模型研究。
神经网络用到的算法就是向量乘法,并且广泛采用符号函数及其各种逼近。并行、容错、可以硬件实现以及自我学习特性,是神经网络的几个基本优点,也是神经网络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区别所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神经网络(通信定义)
神经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运算方式都是一样的吗?想被科普一下
同一层,基本都是一样的。这层的输出=f(输入的加权和),加权和=输入1*参数1+输入2*参数2。。。
+偏执项,再把这个加权和经过f函数的计算,得到这层的输出所以,从这个过程来看,每一层所有节点的函数f是一样的,输入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参数1,参数2。
参数之所以会不一样,是因为初始化的参数是不一样的,比如服从某个分布的。所以每一层每个节点的输出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存在任意一层所有参数都一样,这种操作允许,但没意义,这个时候这一层就等效为一个节点。
本文探讨了人工神经网络中节点的作用和评估方法,特别是BP神经网络的节点选择对预测效果的影响。介绍了神经网络评价法的步骤,包括初始化权值、训练数据计算、权值调整等。同时指出,确定输入层、隐含层和隐含层节点数是关键,需要综合考虑问题复杂度和避免过拟合。此外,文章指出神经网络计算的随机性可能导致不同训练结果,强调了寻找最优网络结构的重要性。
13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