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应用设计原则还是设计模式,最终的目的还是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复用性、可维护性等。我们在考虑应用某一个设计原则是否合理的时候,也可以以此作为最终的考量标准。
学习设计原则,要多问个为什么。不能把设计原则当真理,而是要理解设计原则背后的思想。搞清楚这个,比单纯理解原则讲的是啥,更能让你灵活应用原则。
理论一:对于单一职责原则,如何判定某个类的职责是否够“单一”?
-
如何理解单一职责原则(SRP)?
- 一个类只负责完成一个职责或者功能。不要设计大而全的类,要设计粒度小、功能单一的类。单一职责原则是为了实现代码高内聚、低耦合,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可读性、可维护性。
-
如何判断类的职责是否足够单一?
-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阶段的需求背景、不同的业务层面,对同一个类的职责是否单一,可能会有不同的判定结果。实际上,一些侧面的判断指标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执行性,比如,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就有可能说明这类的设计不满足单一职责原则
-
类中的代码行数、函数或者属性过多
-
类依赖的其他类过多,或者依赖类的其他类过多
-
私有方法过多
-
比较难给类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
类中大量的方法都是集中操作类中的某几个属性
-
-
类的职责是否设计得越单一越好?
- 单一职责原则通过避免设计大而全的类,避免将不相关的功能耦合在一起,来提高类的内聚性。同时,类职责单一,类依赖的和被依赖的其他类也会变少,减少了代码的耦合性,以此来实现代码的高内聚、低耦合。但是,如果拆分得过细,实际上会适得其反,反倒会降低内聚性,也会影响代码的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