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基本模型把网络分成了七层结构: (五鼠网传会表演),如下表所示:
ISO模型及其各层的功能 |
应用层 (用户具体的应用,具体的功能) |
表示层 (数据的表达和数据格式的转换) |
会话层 (负责会话的控制) |
传输层 (为网间两点提供传输实体) |
网络层 (负责网间两点间的可达性) |
数据链路层 (负责网络内部帧的传输) |
物理层 (负责链路上bit流的传输) |
总结起来, 分层结构的工作原理: 纵向提供服务, 横向互相通信, 纵向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横向是对等层之间通信的关系。
分别探讨每一层:
1, 物理层:
(1) 通过物理链路传输bit流,不去关心每个bit的数据结构及其代表什么,只需要把bit从链路的一端传到另外一端。
典型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这两种设备不去关心信号所代表的数据的具体含义,只是提供信号的接续,整型,放大,使信号能够进一步传输较远的距离)
2, 数据链路层:
(1) 在网络内部传输数据帧(数据帧是一种数据结构:帧头(地址信息)+帧尾(校验信息),负责找到一个主机)
(2) 数据链路层有硬件地址或者物理地址(即MAC地址),也称为网卡地址,用于链路层的寻址。
(3) 数据链路层在ISO体系中分为两个字层: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多台计算机怎么样共享同一个公共介质。
逻辑链路控制(Logic Link Control)-----LLC, 负责高一层次的链路控制,包括校验,成帧等。
典型设备:网桥,交换机 (这两种设备是有一定智能的,通过识别设备的链路层地址(MAC地址),去决定数据如何转发。处理的数据结构是帧。
3, 网络层: (1) 在网络之间传输数据包Package((基于网络层地址进行不同网络系统的路径选择,是网与网之间的数据传输),负责找到一个网络) (2) 一个IP包即一个Package,在网络层可以进行数据包的传输,分割,重组,差错校验和可能的修复。 (3) 可以进行数据流量的控制。
典型设备:路由器(网与网之间的衔接设备)-----网间的路径选择和数据转发。
4, 传输层: (1) 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的应用程序间建立连接以传输数据,将数据组织成数据段,在传输层上的数据结构是数据段(Segment) (2) 传输层的两种连接类型: 面向连接:TCP 无连接:UDP
(3) 传输层的特定寻址方式:端口号(应用程序的地址标识别) 典型设备: 端口
以下5---7层都是由软件来实现的,层次结构不是很清晰,取决于软件。
5, 会话层: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6, 表示层:数据的格式和表达。(加密,解密)
5, 会话层:实现具体的应用功能。(HTTP, F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