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机发展概述
1.1.1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第一台计算机:ENIAC
第一代: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
- 逻辑元件:真空电子管
- 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价格昂贵,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8-1964)
- 逻辑元件:晶体管
- 性能有所提高,开始应用于数据处理
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
- 逻辑元件: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
- 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产品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4至今)
- 逻辑元件: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VLSI)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1.1.2 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 科学计算
- 计算机控制
- 测量和测试
- 信息处理
-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教学
- 人工智能
- 计算机模拟
- 多媒体应用
1.2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 根据微处理器的字长和功能划分
第一阶段(1971-1973)
- 4位和8位低档位处理器时代
- Intel4004,Intel8008以及七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
第二阶段(1971-1977)
- 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
- 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和Zilog公司的Z80
第三阶段(1978-1984)
- 16位微处理器时代
- Intel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和Zilog公司的Z8000
第四阶段(1985-1992)
- 32位微处理器时代
- Intel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
第五阶段(1993-2005)
- 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
- Intel奔腾系列芯片以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
第六阶段(2005至今)
- 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
1.2.2 微处理器的发展
- 摩尔定律
- Intel合作伙伴高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