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数据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描述事物特性的数据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二是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的数据形式,即符号。数据是承载信息的物理符号或载体,而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
数据库: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结构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的特点:
①按一定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
②具有较小的冗余度。
③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
④可被用户共享。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主要任务是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管理数据、接受和完成用户提出的访问数据的各种请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主要功能:
①数据定义功能。
②数据操作功能。
③数据库运行控制功能。
④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DBS)是指拥有数据库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数据库系统可以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相关数据,提供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①数据的结构化。
②最小冗余度。
③数据的共享。
④数据与程序独立。
⑤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数据库系统一般由支持数据库运行的软硬件、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用户等部分组成。
模式:
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仅涉及“型”的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值”。其中“型”是数据模型中对某一类数据结构和属性的说明,而“值”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模式的特点:
①模式的一个具体描述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②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实例是相对变动的。
③模式反映的是数据的结构及其联系,而实例反映的是数据库某一时刻的状态。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模式: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或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外模式:
外模式也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描述,是数据和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外模式一般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模式可以有多个外模式,一个应用程序只能使用一个外模式,外模式是保证数据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
内模式: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器上具体实现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法,也是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数据库的二级映射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外模式/模式映射:
对于每一个外模式,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有一个外模式/模式映射,它定义了外模式与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当模式改变时,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模式映射做相应的改变,这里的映射是把用户数据库与概念数据库联系起来,从而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这就保证了数据库的逻辑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