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L2正则化

本文探讨了L1和L2正则化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避免过拟合、提供模型唯一解及特征选择等内容。通过对比L1和L2正则化的特点,介绍了它们在创建稀疏模型和防止过拟合方面的作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L1,L2正则化

正则化项即罚函数,该项对模型向量进行“惩罚”,从而避免单纯最小二乘问题的过拟合问题。训练的目的是最小化目标函数,则C越小,意味着惩罚越小,分类间隔也就越小,分类错误也就越少。【此处存疑,见评论】
正则化项本质上是一种先验信息,整个最优化问题从贝叶斯观点来看是一种贝叶斯最大后验估计,其中正则化项对应后验估计中的先验信息,损失函数对应后验估计中的似然函数,两者的乘积即对应贝叶斯最大后验估计的形式,如果你将这个贝叶斯最大后验估计的形式取对数,即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你就会发现问题立马变成了损失函数+正则化项的最优化问题形式。
(1) 避免出现过拟合(over-fitting)。经验风险最小化 + 正则化项 = 结构风险最小化。
(2) 从模型求解上看,正则化提供了一种唯一解的可能。光用最小二乘拟合可能出现无数组解,加个L1或L2正则化项能有唯一解。
L1范数是指向量中各个元素绝对值之和,用于特征选择; 
L2范数 是指向量各元素的平方和然后求平方根,用于 防止过拟合,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L1与L2区别:使用L1可以得到稀疏的权值;用L2可以得到平滑的权值
L1 regularization(往0方向靠)
有什么用呢
  • L1正则化可以产生稀疏权值矩阵,即产生一个稀疏模型,可以用于特征选择
  • L2正则化可以防止模型过拟合(overfitting);一定程度上,L1也可以防止过拟合
针对上面的说到的作用 L1: 产生一个稀疏模型,可以用于特征选择,下面来解释一下:
  1. 为什么要生成一个稀疏矩阵?
  2. 为什么L1正则化可以产生稀疏矩阵(L1是怎么让系数等于0的)
稀疏模型与特征选择
上面提到L1正则化有助于生成一个稀疏权值矩阵,进而可以用于特征选择。为什么要生成一个稀疏矩阵?
稀疏矩阵指的是很多元素为0,只有少数元素是非零值的矩阵,即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的大部分系数都是0。 
通常机器学习中特征数量很多,例如文本处理时,如果将一个词组(term)作为一个特征,那么特征数量会达到上万个(bigram)。在预测或分类时,那么多特征显然难以选择,但是如果代入这些特征得到的模型是一个稀疏模型,表示只有少数特征对这个模型有贡献,绝大部分特征是没有贡献的,或者贡献微小(因为它们前面的系数是0或者是很小的值,即使去掉对模型也没有什么影响),此时我们就可以只关注系数是非零值的特征。这就是稀疏模型与特征选择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为防止过拟合,我们考虑W=(w0,w1,w2,w3,...wN)中的项的个数最小化。 
一句话,向量中0元素,对应的x样本中的项我们是不需要考虑的,可以砍掉。因为0∗xi没有啥意义,说明xi 项没有任何权重。这也是正则项防止过拟合的一个原因。这里顺便解释一个L2比较好的原因:
L2范数是指向量各元素的平方和然后求平方根。我们让L2范数的正则项||W||2最小,可以使得W的每个元素都很小,都接近于0,但与L1范数不同,它不会让它等于0,而是接近于0,这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哦;所以大家比起1范数,更钟爱2范数。

L1能产生等于0的权值,即能够剔除某些特征在模型中的作用(特征选择),即产生稀疏的效果。 

L2正则化可以防止模型过拟合(overfitting)
其实按照上面所说已经差不多可以理解为什么可以防止过拟合了,就是在拟合过程中通常都倾向于让权值尽可能小,最后构建一个所有参数都比较小的模型。因为一般认为参数值小的模型比较简单,能适应不同的数据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拟合现象
可以设想一下对于一个线性回归方程,若参数很大,那么只要数据偏移一点点,就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参数足够小,数据偏移得多一点也不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专业一点的说法是『抗扰动能力强』。

### L1正则化与L2正则化的概念 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是用于防止过拟合的重要技术。这两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损失函数中加入额外的惩罚项,从而约束模型复杂度。 #### L1正则化 L1正则化通过在损失函数中增加权重绝对值之和作为惩罚项来实现正则化[^1]。这种形式的正则化通常被称为拉普拉斯正则化或Lasso回归。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生成稀疏解,即部分特征对应的权重会被精确设置为零[^2]。这一特性使得L1正则化非常适合于高维数据中的特征选择任务,因为它能有效剔除无关紧要的特征[^3]。 #### L2正则化 相比之下,L2正则化采用的是权重平方和的形式作为惩罚项。这种方法又称为岭回归(Ridge Regression)。不同于L1正则化,L2正则化不会使任何权重完全降为零;相反,它倾向于缩小所有权重的大小并均匀分布这些权重到各个特征上。因此,在实际应用中,L2正则化更注重平滑处理而非直接删除变量。 --- ### L1正则化与L2正则化的区别 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差异: | **对比维度** | **L1正则化** | **L2正则化** | |---------------------|--------------------------------------------------------------------------------------------------|---------------------------------------------------------------------------------------------| | **稀疏性** | 能够产生稀疏解决方案,即将一些不重要的特征权重设为0,适用于特征选择场景 | 不会产生严格意义上的稀疏性,而是让所有的权重都变得较小 | | **对异常值敏感程度**| 对异常值相对较为稳健 | 更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 | | **优化难度** | 寻找全局最优解可能较困难 | 数学性质较好,求解过程更加稳定 | 具体来说,由于L1范数不可微分的特点,其最优化算法收敛速度可能会慢于基于二次型目标函数构建起来的标准梯度下降法所对应的情况下的表现水平。然而正是如此才成就了前者独特的“压缩感知”能力——即使面对大量冗余输入也能提取出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片段出来加以利用。 --- ### 应用场合分析 - 当面临海量候选属性却只希望保留少数几个关键因素参与建模时,则优先考虑引入L1规范化机制; - 如果仅仅是为了抑制过度复杂的假设空间规模扩张趋势的话那么选用后者往往更为合适一点因为这样既可以维持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同时也无需担心丢失掉潜在有用的知识成分。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尽管二者均属于线性变换范畴之内但是各自侧重方向存在本质差别所以并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好或者更适合某种特定类型的题目解答需求而已实际上更多时候还是取决于具体的业务背景以及相应的先验知识积累状况等因素综合考量之后再做决定才是明智之举。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asso, Ridge # 构造简单的模拟数据集 X = np.array([[1, 2], [3, 4]]) y = np.array([5, 6]) # 使用L1正则化训练模型 lasso_reg = Lasso(alpha=0.1) lasso_reg.fit(X, y) print("L1正则化后的系数:", lasso_reg.coef_) # 使用L2正则化训练模型 ridge_reg = Ridge(alpha=0.1) ridge_reg.fit(X, y) print("L2正则化后的系数:", ridge_reg.coef_) ``` 上述代码展示了如何分别运用`scikit-learn`库里的`Lasso`类和`Ridge`类来进行不同种类别的参数估计操作流程演示说明文档链接如下所示.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