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不喜恐怖小说,因此斯蒂芬·金的书基本没有看过。但是我看过那部震撼人心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这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在IMDB中被超过4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的第一名,并入选了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
身为美国的作家富豪,老金倾其所有的坦诚相授,自然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
《写作这回事》的确是一本很实用的,一本顶十本的写作指导书,当然,也是一本炙手可热的书,因此,关于他的书评及读书笔记,已经是铺天盖地了,让我怀疑究竟还有没有再写什么的必要。
回想起来,若干年前,我就立下自由写作的理想了。但是很快理想就夭折了。所以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意义之一,便是重新开始了码字。因为它不仅写了很多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写了老金艰辛的文学生涯和人生道路,其中更有车祸后依然不辍写作的强大意志力。所以,其实它还是一本励志书来着。
“仅仅因为创作困难,不论感情上的原因也罢,想象力取法也罢,就中途放弃一部作品,这样的做法不可取。有时候人就得硬着头皮行,哪怕有时候做事力不从心,仿佛坐着铲屎,使不上劲,但其实赶出来的活还不错。”
话虽糙,理不糙。“坐着铲屎”的确费力不说,还得忍受恶臭熏脑,但只要耐着性子铲干净了,就会恢复一个好环境,生出成就感。你不仅得铲,还得拼命,如果你真的想干出点名堂来。
“如果不准备拼命干,玩儿命写,你就根本没打算试着写出点好东西——你还是安心做个称职的写手吧,并且心怀感激,因为再不济还有这点本事够用。缪斯确实存在,但他绝不会飘到你的书房……这些苦差必得由你亲自完成,……我觉得这很公平。……你就该当辛苦干活点灯熬油,因为这个抽雪茄长小翅膀的家伙有一袋子魔法。那里面的东西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有天赋,别浪费
人的年龄越大,就越有危机感,越觉出时间的宝贵,尤其是一事无成的时候。我也有过这样的焦虑。
为此,我静下心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列了个清单,结果惊讶地发现:并非所有的兴趣和爱好,自己就愿意做,或者有能力做出什么成果。而真正喜欢做,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实在少之又少。不信你也列个清单试试。
对我个人来说,写作是其中交叉的一项。难道这为数不多的,稍微比别人做起来“容易一点”的优势,都要丢下,任其退化吗?那么,坚持那些做起来“不容易”的事情岂不更是虚掷时间?
“如果上帝赋予你一件你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在上帝的分上,你干吗不做呢?”
毫无疑问,斯蒂芬·金是绝对相信天赋这种事情的。
“天赋问题使得练习这回事完全失去了意义;如果你发现某件事上你天赋异禀,你就会主动去做(不管是什么事),直到你手指流血,眼睛都要从脑袋里掉出来为止。即便没有人听你演奏(或是读你写的东西,看你的表演),每次出手都是一场炫技表演,因为你作为创作者会感到快乐,甚至是狂喜。这说法适用于读书写作,同样适用于玩乐器、打球,或者跑马拉松。如果你乐在其中并且有这方面的天赋,那么我倡导的这种刻苦阅读和写作的模式——每天四到六小时,天天如此——就不会显得太艰苦;事实上很可能你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如果你觉得需要某种许可才可以这么畅快地读书写作,我再次衷心赋予你这种权力,放手去做就好。”
写作的意义
斯蒂芬·金说,写作不是为了赚钱和出名。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实在有点难以置信啊。他的所有作品均为全球畅销书,有超过百部影视作品取材自他的小说。他还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世界奇幻文学奖“终身成就奖”和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爱伦坡奖”的“大师奖”等等。有名有利,简直是每一个想以写作为职业的作者的成功楷模。
可是,人家老真诚地告诉你,写作只是为了让作家自己和读者的生活更丰富更快乐,而为了快乐做事,才会一直做下去。这倒是真的,即使苦中作乐,人也要寻找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想,写作者可能偶尔也有一些特定的目的,但在写的过程中,恐怕沉浸其中,早已忘记那点模糊的功利心了吧。明白了写作最根本的意义,相当于看清了方向,更加坚定了步伐。
有这些大师给出的理由和鼓励,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始动笔,不坚持下去呢?这世上有很多比你优秀得多的人,都比你努力得多,也因此成就更高。
最近写文章又有些拖延。重温此书,写下此篇,权当是又一次自我鼓励。
“你可以写,你该去写,而且如果你足够勇敢,开始写了,你要坚持写下去。写作,跟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是神奇的生命之水。这水免费,所以畅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