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debug() 输出“调试”级别的日志信息;
l info() 输出“信息”级别的日志信息;
l warn() 输出“警告”级别的日志信息;
l error() 输出“错误”级别的日志信息;
l fatal() 输出“致命错误”级别的日志信息;
根据不同的性质,日志信息通常被分成不同的级别,从低到高依次是:“调试(DEBUG)”“信息(INFO)”“警告(WARN)”“错误(ERROR)”“致命错误(FATAL)”。
log4j.rootLogger = DEBUG, CONSOLE,A1
log4j.rootLogger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属性了,它定义日志信息的“输出级别”和“输出目的地”。
关键看“=”后面的值,“DEBUG, CONSOLE,A1”这里我们要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逗号之前的是第一部分,指定“输出级别”;后面的是第二部分,指定“输出目的地”。可以同时指定多个“输出目的地”,以逗号隔开。
l “输出级别”有可选的五个值,分别是DEBUG、INFO、WARN、ERROR、FATAL,它们是由Log4j系统定义的。
l “输出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了,就在log4j.properties的后面部分,此文件定义的“输出目的地”有CONSOLE、FILE、ROLLING_FILE、SOCKET、LF5_APPENDER、MAIL、DATABASE、A1、im。该文件之所以可作主模板,就是因为它比较全面地定义了各种常见的输出目的地(控制台、文件、电子邮件、数据库等)。
好,下面详细解释“log4j.rootLogger=DEBUG, CONSOLE,A1”这一行:
l 指定“输出级别”是“DEBUG”,即,仅输出级别大于等于“调试(DEBUG)”的日志信息。如果此处指定的是“WARN”则仅调用warn()、error()、fatal()方法输出的日志信息才被输出到“输出目的地”,而调用debug()、info()方法输出的日志信息不被输出到“输出目的地”。明白了吗?Log4j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过滤控制日志信息的输出与否,这也是对日志信息进行级别分类的目的。
l 指定“输出目的地”是“CONSOLE”和“A1”,即,将指定的日志信息(根据日志级别已进行了过滤)同时输出到的“控制台”和“SampleMessages.log4j文件”。
trace: 是追踪,就是程序推进以下,你就可以写个trace输出,所以trace应该会特别多,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设置最低日志级别不让他输出。
debug: 调试么,我一般就只用这个作为最低级别,trace压根不用。是在没办法就用eclipse或者idea的debug功能就好了么。
info: 输出一下你感兴趣的或者重要的信息,这个用的最多了。
warn: 有些信息不是错误信息,但是也要给程序员的一些提示,类似于eclipse中代码的验证不是有error 和warn(不算错误但是也请注意,比如以下depressed的方法)。
error: 错误信息。用的也比较多。
fatal: 级别比较高了。重大错误,这种级别你可以直接停止程序了,是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么!不用那么紧张,其实就是一个程度的问题。
Log4j是Apache的一个开放源代码项目,通过使用Log4j,我们可以控制日志信息输送的目的地是控制台、文件、GUI组件,甚至是套接口服务器、NT的事件记录器、UNIX Syslog守护进程等;我们也可以控制每一条日志的输出格式;通过定义每一条日志信息的级别,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控制日志的生成过程。最令人感兴趣的就是,这些可以通过一个配置文件来灵活地进行配置,而不需要修改应用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