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技术导论
主讲教师:张亮老师
https://blog.youkuaiyun.com/Wjwstruggle/article/details/93243754
目录
第一讲 无线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
网络技术中为数据交换而设置的标准、规则和约定的集合称协议。
具体某个协议往往关注具体某一层,用于同层实体间通信的相关规则约定的集合。
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和定时。
语义——协议控制信息的具体含义;
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规则;
时序——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收发同步和排序。
2、TCP/IP模型
3、无线网络:从覆盖范围分类
(1)无线个域网(WPAN) 通过短距离无线电,连接PC各部件如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典型蓝牙技术,可将这些部件,或手机、相机、耳机、音箱、扫描仪、打印机等其它外设连接到PC。
(2)无线局域网(WLAN) 分两大类:固定基础设施,预先建立且能覆盖一定范围的固定基站;无固定基础设施,自组织网络(Ad hoc Network),移动自组织网络简称MANET。
(3)无线城域网,IEEE 802.16为代表。单个基站覆盖范围可达几十公里,传输速率接近无线局域网,移动性、高效切换等功能特点。
(4)无线广域网,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是地面上最大的无线广域网,而卫星通信网络也开始大量用于传输数字信息,卫星网络堪称覆盖范围最大的无线广域网。
4、重要的无线网络组织
(1)电信领域的标准化组织
A、国际电信联盟(ITU) 总部在日内瓦。下设三部门:电信标准化部(ITU-T)、无线通信部(ITU-R)、开发部(ITU-D)。ITU-T最具影响,下设14个研究组:网络运营、电信管理、外设、电视、终端传输、多媒体等方面。ITU成员主要是各国电信主管部门,私营电信机构、工业和科学组织、金融机构、开发机构和电信实体等也可参与活动。每4年召开代表大会、世界电信标准大会和世界电信发展大会,每2年召开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
B、ISO是自愿、非条约性组织,包括160多个成员国。已发布17000多个标准,包括ISO/OSI模型。近千个涉及各个专门领域的技术委员会。电信领域,ISO和ITU协调。
C、电工电子领域,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颁布国际标准。
(2)网络和通信领域的权威组织
A、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子电气、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领域,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技术学会,电子数据库Xplore 。
B、IEEE 802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2月,最初工作围绕LAN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现在承担许多无线网络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
(3)ISOC/IAB/IETF
A、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主管因特网的非政府、非盈利的国际组织,促进因特网开放发展,负责网络架构标准。ISOC下属因特网架构委员会(IAB)和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
B、IAB从宏观角度探讨和确认因特网结构有关问题,包括架构、技术标准、地址分配等。
C、具体标准制定由IETF负责,地址、编号等由IANA负责。IETF下设多个工作组,涉及因特网相关标准制定和更新、技术成果推广、信息交流等。
(4)ACM
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创立于1947年,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及教育型计算机学会。专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每年的ACM图灵奖影响力堪比诺贝尔奖,2000年度图灵奖被授予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美籍华人)。ACM分设35个特殊兴趣组,关注不同领域技术发展。ACM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学术会议和期刊的学术论文。ACM国际学术会议影响力很大,如SIGCOMM、MOBICOM体现了网络和无线网络领域全球最高水平。
(5)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我国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学术团体,开展学术会议、论坛、评奖、学术出版、竞赛、培训、科普、工程教育认证等工作,在计算机专业人士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下属30多个不同专业委员会,发行《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等学术刊物10余种。
(6)3GPP和ETSI
3GPP:权威的第3代移动通信(3G)技术规范机构,成立于1998年,也主导了4G、5G以及物联网等相关网络通信技术的技术标准制定。
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是欧盟主导的电信标准化组织,主要负责电信业、信息及广播技术领域的欧洲标准化活动。
第二讲 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1、传输媒体分类
A、引导性媒体(线缆媒体)
电磁波沿着一个固态媒体传播。
例如:金属导体、玻璃或plastic 。
B、非引导性媒体(无线媒体)
提供了传输电磁信号的手段,但不加以引导。
例如:大气层、外层空间。
2、波长和频率
波长(λ):两个相邻的波峰之间的距离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光速(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10⒏m/s)
频率(f):电磁波每秒震动的次数
3、电磁波分类
(1)无线电
频率范围在10kHz~1GHz之间,波长在几百米至一厘米之间,射频信号的能量可由天线和收发器决定。能穿透墙壁,也可到达普遍网络线无法到达的地方。不受雪、雨天气的干扰。可全方向广播,也可定向广播。
VLF、LF、MF波段的无线电波沿着地面传播:低频可传1000公里高频范围小些。
HF、VHF波段无线电波被电离层折射回来(地面波会被地球吸收)。电视、移动电话、无线网络和业余无线电,都使用无线电波来传递信息。为了便利大众能够和谐地共同使用无线电波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政府会采取频率分配(frequency allocation)制度来规划管理无线电波频域。
(2)微波
频率较高的无线电波(电磁频谱较低GHz级频率)不能很好地穿透建筑物,微波按照直线传播,发射端和接收端的天线必须精确对准。微波频率:2GHz ~40GHz。定向传播(directional)天线把所有的能量集中于一小束电磁波
(3)红外线
利用红外光波传送信号。采用电磁频谱的THz范围。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用于发射信号;光电管则能接收信号。信号不能穿透墙壁等固体物体,易受强烈光源的影响。
应用与优点:短距离通信(TV、录像机、DVD、音响等),不同房间内的红外系统互不干扰,防窃听安全性比无线电系统好
4、传播方式
信号从天线出发通过三种路由发射
- 地面波(ground wave)
沿着地球轮廓线,可以传播很远,频率高达2MHz。例如:AM radio调幅无线电
(2)天空波(sky wave)
信号从大气电离层反射回地球,信号能传播上几个来回,在电离层和地球表面之间上下,比地面波范围还要远,反射效果由折射引发。例如:业余无线电,民用波段无线电
(3)直线传播(line of sight)
又叫视距传播,传输和接收天线必须在视线内。视距传播的距离一般为20~50Km
5、无线传输损伤方式
衰退、反射、衍射、散射
6、信号编码技术——基本概念
数据(Data):传递(携带)信息的实体。
信息(Information):数据的内容或解释。
信号(Signal):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模拟信号:时间上连续,包含无穷多个信号值
数字信号:时间上离散,仅包含有限数目的信号值。最常见的是二值信号
周期信号:信号由不断重复的固定模式组成(如正弦波)
非周期信号:信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波形循环(如语音的音波信号)。
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例如:ASCII编码、BCD编码等
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例如:字符“A”的ASCII编码为01000001,其数据编码可能为
7、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进行传输的过程
把携带信息的数据用物理信号形式通过信道传送到目的地。信息和数据(二进制位)不能直接在信道上传输。
编码:数据→适合传输的数字信号——便于同步、识别、纠错
调制:数字信号→适合传输的形式——按频率、幅度、相位
解调:接收波形→数字信号
解码:数字信号→原始数据
8、编码调制的区别
编码:用数字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
调制:用模拟信号承载数字或模拟数据
9、信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频分复用: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波分复用 WDM :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 C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