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交换机的发展历程

本文介绍了交换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两端口网桥到交换式以太网技术的出现,阐述了交换机如何提高局域网性能并隔离冲突域。此外,还对比了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以及讨论了级联与堆叠这两种扩展网络的方式,强调了堆叠在带宽和管理上的优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交换机发展历程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了计算机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从六十年代末ALOHA的出现到九十年代中期1000Mbps交换式以太网的登台亮相,短短的三十年间经过了从单工到双工,从共享到交换,从低速到高速,从简单到复杂,从昂贵到普及的飞跃。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通信量的急剧增加,促使技术的发展,使局域网的性能越来越高,最早1Mbps速率已广泛地被今天的100Base-TX替代,但是,传统的媒体访问方法都局限于使大量的站点共享对一个公共传输媒体的访问,即CSMA/CD。

九十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及通信量的剧增,传统局域网已经超出了自身的负荷,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局域网的性能。与现在基于网桥和路由器的共享媒体的局域网拓扑结构相比,网络交换机能显著的增加带宽。交换技术的加入,就可以建立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的网络,使局域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可平行、安全、同时的互相传输信息,而且使局域网可以高度扩充。

局域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要追溯到两端口网桥。桥是一种存储转发设备,用来连接相似的局域网。从互联网络的结构看,桥是属于DCE级的端到端的连接;从协议层次看,桥是在逻辑链路层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与中继器在第一层、路由器在第三层的功能相似。两端口网桥几乎是和以太网同时发展的。

以太网交换技术(Switch)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于九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实现OSI模型的下两层协议,与网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被业界人士称为"许多联系在一起的网桥",因此现在的交换式技术并不是什么新的标准,而是现有技术的新应用而已,是一种改进了的局域网桥,与传统的网桥相比,它能提供更多的端口、更好的性能、更强的管理功能以及更便宜的价格。现在某些局域网交换机也实现了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协议,实现简单的路由选择功能,目前很热的第三层交换就是指此。以太网交换机大多提供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方式。

2、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集线器(HUB)是一种广播模式设备,也就是说集线器的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