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层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虚电路,一种是数据报。
- 因特网设计思路: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尽最大努力即不可靠。
- 主要区别:
虚电路(vc) | 数据报服务 | |
---|---|---|
思路 | 网络保障通信 | 主机保障通信 |
建立连接 | 必须 | 不需要 |
终点地址 | 建立连接时使用 | 每个分组都需要 |
分组转发 | 同一路由 | 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
节点故障 | 停止工作 | 路由线路变化 |
分组顺序 | 发送顺序 | 自由顺序 |
差错处理 | 网络、主机负责 | 主机负责 |
- 网际协议IP有三个配套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与ARP配合使用,后弃用。
- IGMP/ICMP经常使用IP,IP经常使用ARP。
虚拟互联网络
- 没有一种单一的网络能够适应用户的所有需求。
- 要使用中间设备将其连接。如物理层的转发器,数据链路层的网桥/桥接器,网络层的路由器,网络层以上的网关。其中转发器,网桥只是把原有网络扩大,并不是网络互连。
- IP协议将异构的网络互连起来,在网络层上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 本网络交付为直接交付。否则为间接交付,最后一步直接交付。
- 路由器只有三层协议栈。
IP历史
IP有三个进化过程,1、分类IP。2、子网的划分。3、构成超网(无分类IP)。
分类IP
- 分类IP简单的说有ABC等多个类,每个类都有两个部分组成(网络号和主机号)只不过每个类的两部分所占比例不同。
其中网络号在全世界互联网范围内唯一,主机号在一个网络号中唯一。
由此IP地址在因特网中唯一。 - ABC类称为单播地址。D为多播地址。E为保留以便今后使用的地址。ABC三类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
- IP地址为32位。一般每8位一个单位,以十进制表示,加上点。就是点分十进制记法。
- A类:
网络号为7位。(第一位固定位0)所以网络号是126个(2^7-2)(减2:全为0表示本网络。7位全为1是本地软件的环回测试)
主机号占3个字节,有(2^24-2)个(减2:全0表示本主机,全1表示所以主机。)
A类地址占整个网络50%(2 ^ 32 - 2 ^ 31=剩余网址) - B类:
网络号2字节,前二位为10,剩下的14位不存在减2的问题。但128.0.0.0是不指派的。所以最后数量为(2^14-1)
主机号(2^16-2)
B类占整个IP的25% - C类:
前三位:110。192.0.0.0不指派。占整个IP12.5%
总结
网络号字节 | 固定位 | 可使用网络号 | 可指派网络号 | 特殊网络号 | 特殊网络号 | 主机数 | 整个地址占比 | |
---|---|---|---|---|---|---|---|---|
A | 1 | 0 | 7位 | 2^7-2 | 全0,本网络 | 全1,环回测试 | 2^24-2 | 50% |
B | 2 | 10 | 14位 | 2^14-1 | 128.0.0.0不指派 | 2^16-2 | 25% | |
C | 3 | 110 | 21位 | 2^21-1 | 192.0.0.0不指派 | 2^8-2 | 12.5% |
重要特点
- IP地址由两部分组成,是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好处:管理机构分配地址只需分配网络号。路由器依据网络号查询路由表,省时省空间。
- IP地址是主机和网络的接口,一个主机连接到两个网络,称为多归属主机。而路由器至少有两个不同的IP。
- 有相同的网络号称为一个网络。因此转发器,网桥连接起来的还是一个网络。
- 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是平等的。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硬件地址(物理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
IP地址是网络层及向上使用的。是逻辑地址。
MAC首部{ IP首部 || IP内容 }MAC尾部
由上,在数据链路层,IP的首部地址是不可见的,只有MAC有地址。
- 网络层抽象的互联网上只能看到IP数据报。且首部地址始终是原地址和目的地址。路由器的IP地址不出现在首部。
而数据链路层的MAC帧的硬件地址是一段一段的变化的。 - 路由器转发时只根据目的地址转发。不考虑原地址。
- 在局域网的链路层,只能看到MAC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