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耀的科技观察
读懂科技,赢取未来!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开源技术来规划部署自身的云架构,特别是以OpenStack为代表的开源云操作系统,更成为了当下中国企业级客户落地私有云、混合云、托管云、行业云的事实标准。
根据IDC日前发布的2018年SDC(软件定义计算,包括虚拟机软件、容器、云系统软件)市场报告,2018年全球SDC市场规模达到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国市场更是表现抢眼,同比2017年增长了39.2%,市场规模达到6.7亿美元,在全球市场占比也由2017年的10.1%上升到12.9%。
值得一提的是,IDC报告也指出,2018年中国OpenStack市场主流厂商平均增长率为71.4%。其中,浪潮同比增长167%,2.3倍于市场平均增速,位居增速第一。
在我看来,浪潮在中国OpenStack市场“势如破竹”背后,关键原因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浪潮坚持的“全平台+大生态”双轮驱动战略,让它能够充分释放平台化和生态化的能力;二是,浪潮所秉承的“拥抱开源、高于开源”的理念,更让它在OpenStack市场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之路,而这也正是浪潮未来的升势和胜势所在。
领跑中国OpenStack市场
我们常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不要惊讶于浪潮在OpenStack市场中的优异表现,而要追问的是,浪潮凭什么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呢?
对此,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产品部副总经理刘晓欣表示,可以从产品、行业和生态三个维度来看待这一成绩。
一是,浪潮在产品层面持续强化了竞争力。浪潮云海平台从云海OS 5.0版本开始,就开始全面融入OpenStack;去年发布的云海OS 5.5版本更加聚焦场景化创新;而今年5月发布的云海OS 5.6版本,则在全栈式云平台能力方面得以全面释放。
可见,浪潮云海平台的不断迭代和进化,让整个产品的规模性支持、稳定性和功能丰富性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和加强,而产品力的提高,又让浪潮在前端做项目时,整个落地交付面临的各种问题变得越来越少。
例如,浪潮交付的广电互联互通云平台,就具备了单集群1000+节点的大规模管理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全网SDN部署、安全服务交付、虚拟机业务在全网范围内高可用、无缝迁移、存储容灾备份、两地三中心管理、异地灾备等高级特性。这个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规模在OpenStack领域位居前列,同时也是浪潮云海OS产品力全面创新的体现。
二是,浪潮在行业层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在政企云、行业云领域以及大型企业头部客户都“斩获颇丰”。截止目前,浪潮云海平台成功应用于政府、能源、电信、环保、教育、企业等,累计拥有近5000行业用户,由此进一步支撑了浪潮的大幅度增长。
在金融行业,浪潮成功实施了国内最大金融生产云。某银行通过InCloud OpenStack搭建了1000+节点的云平台环境,承载手机银行、智能ATM、分行前置系统等业务系统环境,日交易峰值超过6千多万笔,交易峰值同比增长42%。
三是,浪潮在生态层面大力推进融合生态的建设。目前,浪潮正依托InCloud Lab,并与技术、方案和服务等合作伙伴展开广泛的联合,共同打造端到端的行业云解决方案,最终面向用户提供云计算的一体化交付、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介绍,浪潮云海平台如今能提供四种交付方式,包括超融合一体化交付;技术服务商交付;定制化交付;以及面向战略性大客户的深度交付。可以说,多元化的交付方式和融合化的生态建设,让浪潮的触角渗透到了更多的行业。
实际上,这也正是浪潮在今年IPF上所提出的“全平台+大生态”双轮驱动战略的体现,让它能够以平台化和生态化的全新方式,深入行业并扎根行业,同时全面满足行业客户的具体需求。所以,浪潮成为中国OpenStack市场的领跑者,其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拥抱开源、高于开源”背后
可以看到,过去几年随着国际开源阵营的不断壮大,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也让中国成为了国际开源软件社区重要的参与者、推广者、使用者和贡献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源技术逐渐成为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平台,同时也改变了以往的信息技术进化模式,引领了中国软件产业的新一轮的发展和创新。
在此过程中,浪潮也始终秉承着“拥抱开源、高于开源”的理念,这既是浪潮为自身云计算业务发展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也催生了浪潮在开源云市场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
刘晓欣告诉我:“浪潮所说的高于开源,更多是把本土化的需求,或者商业化发行版的产品能力在原生的OpenStack上做扩充和扩展,同时融入浪潮对技术的理解和场景化的创新,最终让开源云更好地适合中国市场和中国客户的需求。”
首先,在规模化方面,中国有很多大型企业客户的部署往往都是上千个节点,但原生的OpenStack却很难支持这种大规模的部署。因此,这也意味着浪潮必须打造极强的工程化能力,并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解决发行版本的可靠性、可用性等关键能力。
同样,以浪潮构建的广电行业云解决方案为例,它不但融入了浪潮云平台核心产品,如InCloud Manager、InCloud OpenStack、InCloud Sphere等,同时更实现了单集群规模1000+节点、总规模达到1500+节点,其规模位列全球TOP5。可见,通过近几年市场的不断锤炼,浪潮的工程化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在产品化方面,随着云应用的不断深入,整个市场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浪潮也非常重视产品能力的构建,一方面是在监控、流程审批、计量计费、容器化管理等功能层面融入了自己的设计。
另一方面,浪潮在产品的丰富性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全新的云海平台,不仅融合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开发环境,为企业级客户提供了全栈式云+大数据的IaaS+PaaS完整解决方案。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了多云异构管理能力,全面支持Power+x86的混合异构环境,真正实现了灵活的混合云部署和管理。
最后,在场景化方面,浪潮认为未来云物融合、云数融合、云智融合与云网融合会成为云计算最重要的四类应用场景,开放将成为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
在这种趋势判断之下,作为核心载体的云平台不仅需要与人工智能结合,更需要将自身进化成具备“智能”属性的云计算支撑平台。在此过程中,浪潮也一直致力于把云平台打造成为具备智能高效、超大规模部署、多资源整合、以及以应用为导向的平台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浪潮在秉承“源于开源、高于开源”理念的同时,也回馈开源,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开源活动,浪潮最近数个版本的贡献率在社区中的排名也持续提升。
其中,在2019年4月刚刚发布的OpenStack第19个版本Stein版中,浪潮的BP(Completed Blueprints)贡献率排名全球第九。BP代表在OpenStack项目中完整设计实现的需求和功能,反映了其推动OpenStack发展的贡献程度。此外,浪潮还计划将四个独立开发项目的源代码回馈OpenStack社区,涉及容器部署和管理、流程审批、大规模高性能监控和全新UI项目。
由此可见,在OpenStack落地中国,或者说本土化的过程中,浪潮既是市场的探索者,也是落地的实践者,更是未来的推动者。这背后无疑也是浪潮凭借较强的技术驾驭能力,以及对中国企业用户痛点的捕捉,使得浪潮在大量的市场成功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更重新定义了开源云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浪潮云海未来的升势和胜势
尽管OpenStack市场规模有限,但IDC评估也指出,仅2018年与OpenStack相关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就会带来40-50亿美元的市场机遇。
在刘晓欣看来,未来基于OpenStack的开源云市场同样也将“大有可为”。
第一,以政府、通信与媒体、金融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客户还有很大需求,整个开源云市场还处在不断增长的态势之中。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新创公司都在不断去推动整个开源云市场的发展。
他说:“现在行业客户的虚拟化率和云化率都不是很高,在欧美市场大概能达到40%多的规模,但中国市场目前还在20%-30%之间徘徊,因此我们也相信未来的增长潜力是存在的。”
第二,目前SDC市场中虚拟化占比还比较大,从虚拟化向云发展成为未来增长趋势。IDC报告也验证了这一点,根据IDC的预计,2018-2023年国内OpenStack市场将以25.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收入将达到5.38亿美元,占国内SDC软件市场总量的近30%。
第三,从新兴市场看,随着中国5G牌照的发放,未来包括5G、物联网和边缘计算也会对OpenStack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今天很多客户的云架构依然是以中心云为主,并没有在边缘侧做部署,但未来的云架构可能会分为“云边端”几个部分,这也会让整个云管平台的能力必须做一定的改进和迭代。
“浪潮也在密切关注这些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目前在超融合、容器方面,我们也在做布局和投入。其中,在底层的基础设施方面,浪潮能够提供超融合的产品,在容器方面我们也有IOP的平台,提供容器+服务化的能力,总之未来浪潮会在全栈式云平台的道路上持续进化,不断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刘晓欣说。
正是浪潮对开源云市场的深入洞察和理解,以及不断强化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使得浪潮云海的产品和方案更加完善,也更加接地气,这让浪潮不仅领跑了中国OpenStack市场,实现了与中国客户的共同成长,这也会让浪潮在未来的OpenStack乃至SDC市场中,不断保持升势和胜势的关键所在。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媒体人申斯基(微信号:shenyao)创办,16年媒体工作经验,拥有中美两地16万公里自驾经验,专注产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渠道生态以及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