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P的Binder IPC

本文介绍了Android P中供应商进程如何使用Binder IPC进行通信的变化。Android O开始,设备节点成为框架进程专属,供应商进程需通过vndbinder进行访问。文章详细讲解了vndbinder、vndservicemanager以及hwservicemanager在新系统中的角色和使用方法,包括如何初始化ProcessState,以及服务注册和检索的变化。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直以来,供应商进程都使用 Binder 进程间通信 (IPC) 技术进行通信。在 Android O 中,/dev/binder 设备节点成为了框架进程的专属节点,这意味着供应商进程将无法再访问该节点。供应商进程可以访问 /dev/hwbinder,但必须将其 AIDL 接口转为使用 HIDL。对于想要继续在供应商进程之间使用 AIDL 接口的供应商,Android 会按以下方式支持 Binder IPC。

vndbinder

Android O 支持供应商服务使用新的 Binder 域,这可通过使用 /dev/vndbinder(而非 /dev/binder)进行访问。添加/dev/vndbinder 后,Android 现在拥有以下 3 个 IPC 域:

IPC 域 说明
/dev/binder 框架/应用进程之间的 IPC,使用 AIDL 接口
/dev/hwbinder 框架/供应商进程之间的 IPC,使用 HIDL 接口 
供应商进程之间的 IPC,使用 HIDL 接口
/dev/vndbinder 供应商/供应商进程之间的 IPC,使用 AIDL 接口

为了显示 /dev/vndbinder,请确保内核配置项 CONFIG_ANDROID_BINDER_DEVICES 设为"binder,

<think>我们正在讨论IPC机制和Binder机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操作系统中的作用。用户的问题基于Android系统中的Binder机制,但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IPC机制开始,然后深入Binder。 首先,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是操作系统中不同进程之间交换数据或信号的机制。由于进程之间是相互隔离的,因此需要特定的机制来实现通信。 常见的IPC机制包括: 1. 管道(Pipe)和命名管道(Named Pipe) 2. 信号(Signal) 3.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4.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5. 信号量(Semaphore) 6. 套接字(Socket) 7.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 但是,在Android系统中,由于移动设备的特性和性能要求,Google设计了Binder机制作为主要的IPC方式。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Binder机制: 一、Binder机制的基本组成(参考引用[1][3][4]): - **Client**:服务的使用者。 - **Server**:服务的提供者。 - **Service Manager**:一个守护进程,用于管理各种服务,并将服务名(字符串)映射到具体的Binder引用。它类似于DNS服务,将服务名解析为Binder引用(类似于地址)。 - **Binder驱动**:运行在内核空间,负责进程间通信的具体实现。它是整个Binder机制的核心,提供设备文件`/dev/binder`供用户空间进程访问。 二、Binder通信过程(C/S架构): 1. **注册服务**:Server进程首先向Service Manager注册服务,提供服务的名称和Binder引用。 2. **获取服务**:Client进程向Service Manager查询服务,通过服务名获取对应的Binder引用。 3. **使用服务**:Client通过获得的Binder引用,直接与Server进程进行通信。这个通信过程通过Binder驱动完成。 三、Binder的工作原理(参考引用[5]): Binder采用内存映射(mmap)的方式,实现一次数据拷贝,提高效率。 具体步骤: 1. 当Client向Server发送数据时,数据先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一次拷贝)。 2. 由于Server和内核空间通过mmap映射到同一块物理内存,因此内核空间的数据可以直接被Server的用户空间读取(无需第二次拷贝)。 3. 这样,整个通信过程只需要一次数据拷贝,相比传统的两次拷贝(如管道、消息队列等)效率更高。 四、BinderAndroid中的应用场景: - **系统服务**:例如Activity Manager、Window Manager等系统服务都是通过Binder暴露给应用程序的。 - **应用间通信**: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例如一个应用调用另一个应用提供的服务。 - **进程间通信**:同一个应用中的不同进程(例如多进程应用)之间的通信。 五、Binder的优势(为什么Android选择Binder?参考引用[2]): 1. **高效**:一次数据拷贝,性能高于传统的IPC。 2. **安全**:Binder机制支持调用方身份标识(UID/PID),便于进行权限验证。 3. **面向对象**:Binder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服务看作对象,通过接口进行调用。 4. **稳定性**:基于C/S架构,职责清晰,且Binder驱动运行在内核态,稳定性高。 5. **使用方便**:Android提供了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工具,简化了Binder的使用。 六、Binder驱动的作用(参考引用[4]): Binder驱动负责: - 管理Binder的引用计数。 - 处理进程间传递的Binder对象。 - 管理线程池,处理多线程请求。 - 提供进程间数据传递的机制。 总结: IPC是操作系统中进程间通信的通用机制,而BinderAndroid系统为满足移动设备高效、安全的进程间通信需求而设计的专用IPC机制。它通过内存映射减少数据拷贝次数,提高性能;通过Service Manager管理服务,方便服务发现;通过Binder驱动在内核层实现通信,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序列图来说明Binder通信的过程(使用mermaid语法):</think>### IPC 机制与 Binder 机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一、IPC 机制基础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是操作系统中不同进程间交换数据的技术,核心目标是**突破进程隔离限制**。常见实现方式包括: 1. **管道(Pipe)** 单向数据流,适用于父子进程通信,如:`cat file.txt | grep "text"` 2.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多个进程映射同一物理内存区域,速度快但需同步机制(如信号量)[^5]。 3.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结构化数据通过队列传递,支持异步通信。 4. **套接字(Socket)** 支持跨网络通信,如 TCP/IP 协议。 数学描述:进程 $P_1$ 与 $P_2$ 通信需满足: $$\text{Transmit}(P_1 \rightarrow P_2) = \text{Kernel\_Mediation}(data)$$ 内核作为中介确保安全隔离。 #### 二、Binder 机制原理(Android 专用 IPCBinderAndroid 的**高性能 IPC 解决方案**,其架构包含四个核心组件: ```mermaid graph LR A[Client] -->|请求| D[Binder Driver] B[Service] -->|响应| D C[Service Manager] -->|注册/查询| D D -->|内核中转| A D -->|内核中转| B ``` ##### 1. **核心组件功能** - **Binder 驱动** 运行于内核空间(`/dev/binder`),负责: - 进程间数据中转 - 内存映射管理 - 线程调度 - 引用计数维护[^1][^4] - **Service Manager** 守护进程,维护服务注册表(服务名 → Binder 引用),类似 DNS 系统[^3]。 - **Client/Service** 用户空间进程,通过 Binder 驱动间接通信。 ##### 2. **通信流程(以获取服务为例)** 1. **服务注册**:Service 向 Service Manager 注册(如 `"audio_service"`)。 2. **服务查询**:Client 查询 Service Manager 获取 Binder 代理。 3. **数据传递**: - Client 发送请求到 Binder 驱动 - 驱动通过内存映射(mmap)**单次拷贝数据**到 Service 空间[^5]: $$ \text{Data\_Copy\_Count} = 1 $$ (传统 IPC 需 2 次拷贝) 4. **结果返回**:驱动将 Service 的响应返回给 Client。 ##### 3. **内存映射优化** ```mermaid graph LR subgraph Client A[用户空间数据] --> B[内核缓冲区] end subgraph Binder Driver B --> C[物理内存] end subgraph Service C --> D[用户空间直接访问] end ``` - 物理内存同时映射到**内核缓冲区**和 **Service 用户空间**,避免重复拷贝[^5]。 #### 三、在操作系统中的作用 1. **Android 系统级应用** - 系统服务通信(如 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 - 应用间数据共享(如 ContentProvider) - 权限控制(基于 UID/PID 的身份校验) 2. **性能优势** | IPC 机制 | 数据拷贝次数 | 安全控制 | 跨进程调用开销 | |----------------|-------------|---------|--------------| | 传统 Socket | 2 | 弱 | 高 | | Binder | **1** | **强** | **低** | 3. **安全特性** - 调用方身份标识(UID/PID) - 细粒度权限验证(如 `INTERNET` 权限检查) #### 四、应用场景示例 1. **电话服务调用** ```java // Client 获取电话服务 TelephonyManager tm = (TelephonyManager) getSystemService(Context.TELEPHONY_SERVICE); // 实际通过 Binder 调用系统服务进程 ``` 2. **跨应用数据共享** ContentProvider 基于 Binder 实现进程间数据库访问。 --- ### 总结 - **IPC 通用机制**:解决进程隔离下的数据交换问题,但存在性能瓶颈。 - **Binder 创新点**: - 通过内存映射减少数据拷贝 - 集中式服务管理(Service Manager) - 内核级安全控制 使其成为 Android 系统的 IPC 基石[^1][^4][^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