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小说 Out Of Memory(持续更新4)

本文通过一系列幽默的故事展示了程序员的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趣事和挑战,包括与非技术人员的沟通误解、工作中的奇葩经历及程序员之间的互动。

于是我终于有了一个不骂老板的员工。

又过了几天,高兴第一次主动跟我说话:“寇德。”

“嗯?”

“我发现你和最早教我编程的人很像。”

“为什么这么说?”

“你们经常都是看着代码一脸淫笑。”

我确实有这个毛病,所以问他:“那个人也有这个习惯吗?”

“有的,但是有一点不一样。”

“怎么了?”

“他经常用一些HEX软件,打开AV文件,对着16进制代码淫笑。”

“我操,这也太牛了。”

程序员都是自负的,但跟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混混一样,要是真有人能证明比他厉害,那他终生也会像门下走狗一样信奉于这个大牛。

于是到底什么样子的程序员才是一个好的程序员的问题我也经常思考,在工作了很久,自己办过公司以后才发现,最牛的程序员会在周日晚11点59分告诉你本周项目完成,一般的程序员会在第二周周一告诉你上周项目完成,最烂的程序员……你就找不到他人在哪里了。

我没开玩笑。

我曾经的一名员工就是这样。某个周一早上他给我发短信,说家里有事要赶紧回去一下,能不能把拖欠的薪水给他。当时我正在为一个奇怪的问题头疼,就是我们的网站无论如何都上不去了。更奇怪的是根本都ping不通,给机房的人打电话也没人接。心情不好的前提下就顺手回了一条:“你先回去,我有钱了打你卡上。”

“我就是下午三点的火车,着急用钱,回去怕没有地方取,能不能尽快给钱我啊?”

我崩溃了:“妈的,你要么跳楼讨薪去,如果记者报道了,增加咱们公司的知名度,兴许我还能给你点。”

“老板你真狠,哦,对了。我还从公司拿走了一个东西。”

“什么东西?”我回复前还特地看了一圈,没发现丢什么东西。

“你们的服务器现在在我手上,我在火车站前的肯德基里,如果你能在我下午我上火车前过来,我就把服务器还你。注意,考虑到服务器的安全,请不要报警。”

“你稍等。”

上大学时,计算机专业最苦恼的地方就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90%的人都以为你是修电脑的。剩下的10%认为你连电脑都不会修。

当时我一个同学最烦别人说他是修电脑的,但这厮看上了管理系的一个湖南妹子,成天到处现殷勤。那个女生脾气倒是很好从来也不觉得烦更没有生气过。终于有一天,在他和我们打完球后,发现这个女生拿着一瓶水站在球场边。走过来跟他说:“累了吧,喝点水。”

兄弟兴奋的差点直接背过气去,接过水哆哆嗦嗦喝了两口,然后问:“怎么来找我了?”

“我有朋友电脑坏了,能不能帮忙修一下?”

我们都以为朋友会暴走,下意识的还拉了一下他的衣服。但谁知道跟小绵羊一样开心的答到:“好啊,我就是学修电脑的。”

晚上一直到熄灯这个同学都没有回来。我们都猜他是屋里第一个结束童年的人。

大约凌晨两三点他跌跌撞撞推门进来了,一身酒气。我迷迷糊糊起来问他怎么了,他回答倒是干脆:“这被子谁在叫我给他修电脑,我弄死他。”

翌日才知道。原来这个女生是叫他给自己暗恋的男生修电脑。我们很久都在幻想,那个场景的帽子一定把天都照耀的翠绿了。

去年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曾经见过他一次,问他现在还和那个女生有联系吗。

他很淡定的告诉我:“有”。

“怎么回事?”

“我现在给他男朋友的公司打工。她在公司你做财务。”

“哦,不是他男朋友也是管理系的吗?”

“对啊,他家是官员。毕业之后就发了条微博,说想找投资。然后一个地产商就找到他了,说给他投一千万,做什么不管,就是没事能一起出去吃个饭就好。”

“这么牛?”

“嗯,就这么牛。这才只是第一笔,后来又有公司跟投。总之公司还不知道做什么,就有几千万进账了。股份才送出去20%的样子。”

“哎……”我也觉得这个事情比较无可奈何,但又不知道用什么表情去面对。

“其实这个还不是奇葩的。”

“怎么了?”

“你猜我们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什么?对啊,你都从来没有给我看过你们公司的产品。”

“哪有什么产品啊。我们公司的东西就做给那几个人看的。”

我顿时晕了,哪几个人购买力这么强。

“谁啊?”

“我们公司做的就是,看这段时间领导关注什么。就做一个类似的产品,然后找到省里或者市里的领导,告诉他们我们有这个产品,但是需要一点政府的支持。”

“然后呢?”

“有的时候政府正好有这笔预算,就给了。有的时候没预算给个办公室什么的,我们公司再租出去。”

“那你们做了些什么啊?”

“我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反正从来没有往市场上投放过,就是做给领导看看罢了。”

“我操。这么牛,那能赚多少?”

“我们公司养了三十多个人,你说能有多少。”

说实话,我创业这两年,见过很多公司,这种渠道还是第一次见到。觉得非常新奇,便继续追问:“那你待遇如何。”

“还好……吧……”

我不敢多问了。人伤感的时候最讨厌的事情无非是被别人问东问西,尤其是不大的脑子已经被固化在了编辑器里的人。

显然,中学同学这个时候突然找我,绝对不是为了唠家常。老二是我中学班长,成绩一般但是人际关系很好,可是和我关系一般,在我记忆中他唯一一次找我说话就是:“寇德,你作业呢?”

前几天他QQ突然晃了一下。我思考了很久,才想起来有这么一个人。

问他:“啥事啊?”

“帮我订个火车票。”

“我不是做这个的啊。”

“你不是学计算机的吗?”

“我是啊……”

“那你他%妈的能不能给我订个票。”

“我不管订票啊。”

“你学计算机的不会?”

“不会……”我没开玩笑,我自己的火车票都没订到呢。

“傻逼。”

然后给我拉黑了。

我想了很久很久,还把日记本翻了出来。发现类似的事情还出现过几次。

分别是,大一时中学同学问我:“会盗QQ吗?”

“不会……”

“那你计算机学的什么!”

大二时中文系的朋友问我:“帮我黑个人的电脑。”

“不会……”

“笨蛋。”

大三时网吧认识的一个朋友根我说:“给我写个外挂。”

“不会。”

“傻逼。”

其中最奇怪的经历还是我高中的时候。当时同学有人知道我在偶尔学编程,就有人好奇的问我:“你不是编程很厉害啊?”

我还有点害羞,说道:“还好。”

“但是你QQ等级好低啊。”

“我操……”

人们对学计算机最大的误解,就是认为和计算机有关。为了澄清这种误会,也怕觉得麻烦,很久一段时间我都说自己是学数学的。

但显然程序员的可悲不止是这些,在我工作了没多久就发现。别的专业行业的学生,基本上生活和工作是彻底分开的。之后程序员们,把工作当成了生活,更可怕的是,很多程序员是把生活当做了工作的调剂。

大学的卧谈会上,我们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当时我觉得那些立志于做程序员的人实在没有追求,我要做一名计算机科学院,最次也是一个软件工程师,结果现在发现,完全是一个意思。例如,某个计算机科学家,现在就在我对面跟我扯淡。

疯子说:“你说啊,苹果是不是他%妈的有病啊。”

我尴尬的笑了一下:“是啊。”

“他%妈的,现在什么烂app都能上线,有用第三方支付的能上线、内部下载的能上下、连骗费的都能上线,为嘛我这个就不能上线呢!”

“我觉得,跟神经病计较这个意思不大,先想想怎么解决吧。”

“解决个嘛!他说我按钮太小了。”

“那就改大一点。”

“我把按钮做到500*500了,再大屏幕就挡住了!”

“还是小?”

“还是小。”

“苹果就是这德行,给他们打电话,妈的,还不如Siri智商高呢,问他们点什么,都跟我说有问题。”

“好吧,你淡定一下吧。”

“你那怎么样?”

“哦,习惯了。”

“老板,我发现你真有勇气。”

“怎么了?”

“居然你写过的代码里都有你的名字。”

“这个事啊,我还想问你们呢。为什么你们写的代码都不留名字啊?”

“我以前也这样啊,但是过了两天在回头看之前写的代码,就后悔署名了,恨不得给自己两枪啊。”

“怎么回事?”

“我当时整理代码,随便打开一个文件看,觉得写的太屎了,就发到论坛上,说我看了一个巨恶心的代码。之后自己一看文件头才发现,妈的,就是我自己写的。”

“操,别提了,老板,我也发现一个事情。”另外一个本来在专心斗地主的员工说。

“怎么了?”

“我这段时间总结出来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作为程序员最讨厌的两个事情。”

“什么?”

“第一个是我最讨厌写文档。”

“有道理,我也讨厌。”

“第二个是,我最讨厌别人不写文档。”

“有道理,我也讨厌。”

“老板……”

“等等。”我突然叫住了他,因为要不是他跟我说话,我还没想起来最重要的事情:“你昨天晚上是不是给我打电话了。你回家以后,应该没多久。”我尽可能回忆,晚上两点多的时候,告诉他要不然回去做吧。其实我当时的心态主要是,我想睡觉了。只要有员工没下班,我就不可能睡的了。于是他整理了一下东西就乖乖骑车子回去了。

之后在大概凌晨三四点的时候,我接到了他的一个电话,但是完全没有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

“那个啊……老板你别问了。”

“不行,我非要问清楚,肯定是有什么着急的事情,是程序哪有问题吗?还是怎么了?”

“老板你真让我说啊。”

“是啊,你说吧,快说吧。”

“那我原话说了啊。”

“说啊!”

“我昨天说的是‘老板你傻逼啊,大半夜还给我加活,妈的我也要睡觉啊!现在凌晨四点,我还在debug呢!他%妈的我也不让你休息好!’”

我愣了大概五秒后说道:“员工有点脾气很好。”

“老板,对不起。”

“没事。”

“那你能不能给我涨点工资啊。我这过的也挺困难的。”

“这个,好吧……”我其实本来就有这个打算,因为这两个月公司的状况确实不错,主要是剩了租房子的费用,加上托桂花的福接了两个海外的外包单子,利润颇丰。

“老板真好啊,可不像我之前那个老板。”

“你之前老板怎么了?”

“那个缺德的啊,当时我跳槽过去。给我承诺的工资,但是入职很久以后才签合同然后发了第一笔钱。结果只有当时承诺的一半,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以后有的是机会,年轻人不要着急挣钱。我当时就哭了,想回以前的公司肯定也回不去了。”

“这么狠?”

“这还不是最可气的,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公司的合同里写的就是一个星期工作六天,谁知道本来还以为能歇的一天也几乎是妄想。加班费、过节费什么的从来没有提过。甚至出去出差都要先自己垫钱。”

我想了很久后说道:“我记得你之前的公司好像有很大的投资才对啊,而且本身就在盈利。”

“是啊,但公司赚钱和员工八竿子打不着。还成天拿这激励我们,说这会的业绩多好,让我们加油。他%妈的不拿我们当人啊 。”

“淡定。”

“还是老板你好啊,骂你都没事。”

“妈的……”

Origins of the Book This book stems from an introductory course that we developed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n the fall of 1998, called 15-213: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ystems (ICS) [14]. The ICS course has been taught every semester since then. Over 400 students take the course each semester. The students range from sophomores to graduate students in a wide variety of majors. It is a required core course for all undergraduates in the CS and ECE departments at Carnegie Mellon, and it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most upper-level systems courses in CS and ECE. The idea with ICS was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computers in a different way. Few of our students would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a computer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most students, including all computer scientists and computer engineers, would be required to use and program computers on a daily basis. So we decided to teach about syst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ogrammer, using the following filter: we would cover a topic only if it affected the performance, correctness, or utility of user-level C programs. For example, topics such as hardware adder and bus designs were out. Topics such as machine language were in; bu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how to write assembly language by hand, we would look at how a C compiler translates C constructs into machine code, including pointers, loops, procedure calls, and switch statements. Further, we would take a broader and more holistic view of the system as both hardware and systems software, covering such topics as linking, loading,processes, signals,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virtual memory, I/O, and network and concurrent programming. This approach allowed us to teach the ICS course in a way that is practical, concrete, hands-on, and exciting for the students. The response from our students and faculty colleagues was immediate and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and we realized that others outside of CMU might benefit from using our approach. Hence this book, which we developed from the ICS lecture notes, and which we have now revised to reflect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in how computer systems are implemented. Via the multiple editions and multiple translations of this book, ICS and many variants have become part of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curricula at hundred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ldwide.翻译以上英文为中文
最新发布
08-05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