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故事征集:用代码换C位出道!
【代码里的时光胶囊】
2025年4月1日,当我收到GitCode官方推送的「开源新星」勋章时,手机屏幕突然弹出一条私信——一位印度开发者用蹩脚的英文写道:"Your project saved my teaching career"。那一刻,我仿佛被拉回一年前那个堆满泡面盒的出租屋,那个对着VS Code反复调试的凌晨三点。这个承载着无数个"第一次"的开源项目,就像一枚被敲进代码仓库的时光胶囊,封存着从菜鸟到贡献者的蜕变轨迹。
第一章:当教育痛点撞上技术理想主义
1.1 被现实撕开的创作冲动
2024年深秋,表弟发来一张模糊的作业照片:"哥,这题到底怎么解?"作为数学系研究生,我习惯性地用LaTeX写下详细步骤,却突然意识到:全国有多少教师仍在重复这种低效的答疑?当晚,我在GitHub创建了「SmartHomeworkHelper」仓库,目标是用OCR+符号计算打造教师专属的智能作业批改系统。
1.2 技术选型的十字路口
面对「轻量级」与「精准度」的矛盾,我设计了三层架构:
- 感知层:对比Tesseract 5.0与PaddleOCR的公式识别效果(附识别率对比表)
- 计算层:在SymPy与商业CAS引擎间抉择(附性能测试代码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