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了解一下java中的==和equals分别比较的是什么?
对于基本的数据类型来说:==比较的是两个基本类型的值。
对于复合数据类型来说:==和equals比较的都是对象在内存中存放地址(确切的 说是堆内存地址)。
因此对于String,Integer,Date等覆盖了equals方法的类型,==比较的是存放的内存地址。而equals比较的是具体覆盖后的代码。
String中equals比较的两个字符串内容是否相等。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anObject){
if(this==anObject){
return true;
}
if(anObject instanceof String){
//如果数据类型为String,则比较char数组内的每个字符串的值是否==
String anotherString = (String)anObject;
int n = value.length;
if(n == anotherString.value.length){
char v1[] = value;
char v2[] = anotherString.value;
int i=0;
while(n--!=0){
if(v1[i]!=v2[i])
return false; i++;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String是如何赋值的?
String有两种赋值的方式:
1、像普通对象使用new的方法:String str= new String(“abcd”);
2、像基本数据类型的方法: String str =”abcd”;
那么为什么String 可以不用new的方式来赋值呢?
这是因为编译器起到了作用:当你对“abcd”没有使用new的时候,编译器会默认调用构造器new String(char value[])。
因此显而易见隐式情况下,调用了String的构造函数。
那隐式和显示赋值的方法有何不同?
隐式:
String str =“ok”;
利用了字符串缓存池,也就说如果缓存池中已经存在了相同的字符串,就不会产生新的对象,
而是直接返回了缓存池中的字符串对象的引用;
如:
String a="ok";//新建一个String对象
String b ="ok";//从缓存池中找
System.out.println(a == b);//true
String c = new String("ok");//新建一个String对象
String d = new String("ok");//新建一个String对象
System.out.println(c == d);//false
这时比较的话可以使用equals就相等了。
下面拓展一个方法:intern()
1.为什么要介绍intern()方法
intern()方法设计的初衷,就是重用String对象,以节省内存消耗。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那么就用例子来证明。
static final int MAX = 100000;
static final String[] arr = new String[MAX];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为长度为10的Integer数组随机赋值
Integer[] sample = new Integer[10];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1000);
for (int i = 0; i < sample.length; i++) {
sample[i] = random.nextInt();
}
//记录程序开始时间
long 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使用/不使用intern方法为10万个String赋值,值来自于Integer数组的10个数
for (int i = 0; i < MAX; i++) {
arr[i] = new String(String.valueOf(sample[i % sample.length]));
//arr[i] = new String(String.valueOf(sample[i % sample.length])).intern();
}
System.out.println((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t) + "ms");
System.gc();
}
这个例子也比较简单,就是为了证明使用intern()比不使用intern()消耗的内存更少。
先定义一个长度为10的Integer数组,并随机为其赋值,在通过for循环为长度为10万的String对象依次赋值,这些值都来自于Integer数组。两种情况分别运行,可通过Window
—> Preferences –> Java –> Installed JREs设置JVM启动参数为-agentlib:hprof=heap=dump,format=b,将程序运行完后的hprof置于工程目录下。再通过MAT插件查看该hprof文件。
两次实验结果如下:
从运行结果来看,不使用intern()的情况下,程序生成了101762个String对象,而使用了intern()方法时,程序仅生成了1772个String对象。自然也证明了intern()节省内存的结论。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使用了intern()方法后程序运行时间有所增加。这是因为程序中每次都是用了new String后又进行intern()操作的耗时时间,但是不使用intern()占用内存空间导致GC的时间是要远远大于这点时间的。
2.深入认识intern()方法
JDK1.7后,常量池被放入到堆空间中,这导致intern()函数的功能不同,具体怎么个不同法,且看看下面代码,这个例子是网上流传较广的一个例子,分析图也是直接粘贴过来的,这里我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这个例子:
String s = new String("1");
s.intern();
String s2 = "1";
System.out.println(s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 String("1");
s3.intern();
String s4 = "11";
System.out.println(s3 == s4);
输出结果为:
JDK1.6以及以下:false false
JDK1.7以及以上:false true
再分别调整上面代码2.3行、7.8行的顺序:
String s = new String("1");
String s2 = "1";
s.intern();
System.out.println(s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 String("1");
String s4 = "11";
s3.intern();
System.out.println(s3 == s4);
输出结果为:
JDK1.6以及以下:false false
JDK1.7以及以上:false false
下面依据上面代码对intern()方法进行分析:
2.1 JDK1.6
在JDK1.6中所有的输出结果都是 false,因为JDK1.6以及以前版本中,
常量池是放在 Perm 区(属于方法区)中的,熟悉JVM的话应该知道这是和堆区完全分开的。
使用引号声明的字符串都是会直接在字符串常量池中生成的,而 new 出来的 String 对象是放在堆空间中的。所以两者的内存地址肯定是不相同的,即使调用了intern()方法也是不影响的。
intern()方法在JDK1.6中的作用是:
比如String s = new String(“SEU_Calvin”),再调用s.intern(),此时返回值还是字符串”SEU_Calvin”,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这个方法没什么用处。
但实际上,在JDK1.6中它做了个小动作:检查字符串池里是否存在”SEU_Calvin”这么一个字符串,如果存在,就返回池里的字符串;如果不存在,该方法会把”SEU_Calvin”添加到字符串池中,然后再返回它的引用。然而在JDK1.7中却不是这样的。
2.2 JDK1.7
针对JDK1.7以及以上的版本,我们将上面两段代码分开讨论。先看第一段代码的情况:
再把第一段代码贴一下便于查看:
String s = new String("1");
s.intern();
String s2 = "1";
System.out.println(s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 String("1");
s3.intern();
String s4 = "11";
System.out.println(s3 == s4);
String s = newString(“1”),生成了常量池中的“1” 和堆空间中的字符串对象。
s.intern(),这一行的作用是s对象去常量池中寻找后发现”1”已经存在于常量池中了。 String s2 =
“1”,这行代码是生成一个s2的引用指向常量池中的“1”对象。 结果就是 s 和 s2 的引用地址明显不同。因此返回了false。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String(“1”),这行代码在字符串常量池中生成“1” ,并在堆空间中生成s3引用指向的对象(内容为”11”)。注意此时常量池中是没有 “11”对象的。
s3.intern(),这一行代码,是将 s3中的“11”字符串放入 String 常量池中,此时常量池中不存在“11”字符串,JDK1.6的做法是直接在常量池中生成一个 “11” 的对象。
但是在JDK1.7中,常量池中不需要再存储一份对象了,可以直接存储堆中的引用。这份引用直接指向 s3 引用的对象,也就是说s3.intern() ==s3会返回true。
String s4 = “11”, 这一行代码会直接去常量池中创建,但是发现已经有这个对象了,此时也就是指向 s3 引用对象的一个引用。因此s3 == s4返回了true。
下面继续分析第二段代码:
再把第二段代码贴一下便于查看:
String s = new String("1");
String s2 = "1";
s.intern();
System.out.println(s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 String("1");
String s4 = "11";
s3.intern();
System.out.println(s3 == s4);
String s = newString(“1”),生成了常量池中的“1” 和堆空间中的字符串对象。 String s2 =
“1”,这行代码是生成一个s2的引用指向常量池中的“1”对象,但是发现已经存在了,那么就直接指向了它。
s.intern(),这一行在这里就没什么实际作用了。因为”1”已经存在了。 结果就是 s 和 s2
的引用地址明显不同。因此返回了false。String s3 = new String(“1”) + newString(“1”),这行代码在字符串常量池中生成“1”
,并在堆空间中生成s3引用指向的对象(内容为”11”)。注意此时常量池中是没有 “11”对象的。String s4 = “11”;
这一行代码会直接去生成常量池中的”11”。 s3.intern(),这一行在这里就没什么实际作用了。因为”11”已经存在了。 结果就是 s3
和 s4 的引用地址明显不同。因此返回了false。
3 总结
现在再来看一下开篇给的引入例子,是不是就很清晰了呢。
String str1 = new String("SEU") + new String("Calvin");
System.out.println(str1.intern() == str1);
System.out.println(str1 == "SEUCalvin");
str1.intern() == str1就是上面例子中的情况,str1.intern()发现常量池中不存在“SEUCalvin”,因此指向了str1。 “SEUCalvin”在常量池中创建时,也就直接指向了str1了。两个都返回true就理所当然啦。
那么第二段代码呢:
String str2 = "SEUCalvin";//新加的一行代码,其余不变
String str1 = new String("SEU")+ new String("Calvin");
System.out.println(str1.intern() == str1);
System.out.println(str1 == "SEUCalvin");
也很简单啦,str2先在常量池中创建了“SEUCalvin”,那么str1.intern()当然就直接指向了str2,你可以去验证它们两个是返回的true。后面的”SEUCalvin”也一样指向str2。所以谁都不搭理在堆空间中的str1了,所以都返回了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