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自学之路(二)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Python示例,对比了Python与Java的特点。重点介绍了Python的简洁性和易用性,并探讨了面向对象编程中构造方法和析构方法的作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人生苦短,快用Python”,当年响当当的梗,或许就是我从JAVA跳槽Python的理由吧(虽然好像并不是的样子),快就是快在语法简洁,容易上手,一扫老牌语言的臃肿,无论新手老手都容易上手。

这段是我结合自己所用课本例子鼓捣的一段Demo和运行结果是:


       构造方法是:

def __inti__(self): 
    pass

根据的我们的面向对象的知识可以知道,构造方法

S = Persom();

在类成为实例对象后就会自动执行,构造方法执行完成后就执行第8行打印”try“。

那最后的析构方法呢?

emmm,我们自动收垃圾的JAVA好像并没有这个东西啊(当年面向对象编程课用的JAVA)

其实析构方法和构造方法是一对的,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类的实现先执行构造方法,那么类的结束就执行析构方法啦。

我们可以类比下Java代码:

Scanner input = new Scanner(System.in);    
String str = input.next();
System.out.println(str);
input.close();       //关闭输入流

第四行的close()作用就和析构方法类似:

用来做“清理善后” 的工作。例如在建立对象时用new开辟了一片内存空间,delete会自动调用析构函数后释放内存;

关闭接口,防止泄露。




文中是不是有几处有点奇怪呢,让我们下回分解!






内容概要:该研究通过在黑龙江省某示范村进行24小时实地测试,比较了燃煤炉具与自动/手动进料生物质炉具的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显示,生物质炉具相比燃煤炉具显著降低了PM2.5、CO和SO2的排放(自动进料分别降低41.2%、54.3%、40.0%;手动进料降低35.3%、22.1%、20.0%),但NOx排放未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研究还发现,经济性和便利性是影响生物质炉具推广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不仅提供了实际排放数据支持,还通过Python代码详细复现了排放特征比较、减排效果计算和结果可视化,进一步探讨了燃料性质、动态排放特征、碳平衡计算以及政策建议。 适合人群: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学者、政府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能源政策制定者、关注农村能源转型的社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评估生物质炉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潜力;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优化补贴政策;③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生物质炉具的排放特征和技术改进方向;④为企业研发更高效的生物质炉具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该研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模拟,揭示了生物质炉具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点和挑战,特别是NOx排放增加的问题。研究还提出了多项具体的技术改进方向和政策建议,如优化进料方式、提高热效率、建设本地颗粒厂等,为生物质炉具的广泛推广提供了可行路径。此外,研究还开发了一个智能政策建议生成系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定制化生成政策建议,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