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纪念日---四年Java全栈开发者的技术沉淀与分享之路


一、机缘:与 Java 结缘的四年技术征途

毕业那年,带着对编程的懵懂与热情,一头扎进了 Java 开发的领域。从自己买电脑自学的第一行Hello World开始,我的技术版图便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扩张 ,从最初专注于纯后端开发,用 Spring Boot 搭建服务、MyBatis 操作数据库,在业务逻辑的打磨中熟悉 Java 生态;后来随着项目需求升级,主动拓展前端技能,用 Vue.js 实现页面交互,后期接触到测试与运维的工作,从Postman接口对接调试到全链路开发测试,打通项目开发的 “全链路”。

四年间,我参与开发了大大小小十几个 Java 项目:在国网平台项目中,基于 Spring  cloud 的微服务架构完成业务设计编写,集成 MinIO 实现海量文件的分布式存储,解决内部资源层级下发分配的核心问题;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实现考核标准制度信息化,并对接文件传输优化效率;在消息通知模块里用 RabbitMQ 处理高并发场景下的异步消息避免服务阻塞;还曾深入物联网项目,对接汽车充电桩协议设备,实现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心跳采集与解析。

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我辗转于多个城市,体验过不同规模公司的技术氛围:大公司有完善的技术体系、规范的开发流程,能接触到千万级用户的高可用架构设计;小公司则更灵活,一人多岗的模式让我快速成长为 “全栈型” 开发者,从需求对接、方案设计到落地上线,全程主导核心模块。既融入过自研公司,一同协助开发自己的系统体系,也投身进入过外包公司进行高强度的磨练。这些经历不仅沉淀了技术能力,更让我明白:无论公司大小,公司自研外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技术。

二、创作初心:从实战沉淀到交流共享

(一)实战项目中的经验分享

每一个项目上线后,我都会复盘过程中的 “坑” 与 “解法”:比如我另外的帖子总结的lodop控件套打证件发生报错良田官网提供的对接方法S500L高拍仪对接SecureUtil.sha256密码加密并对接前端cache缓存机制导致递归内查询数据库失效的问题这些实战中的 “踩坑笔记”,成了我最早的创作素材 —— 我希望把抽象的技术点,转化为可复用的解决方案,让其他开发者少走弯路。

(二)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记录

技术迭代速度飞快,Java 从 8 到 17 的版本更新、Spring Cloud Alibaba 的生态升级、容器化部署的普及,以及琳琅满目的精彩前端页面,都需要持续学习。我习惯把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整理成笔记,配置代码案例。这些记录不仅是自己的 “技术备忘录”,更是面向初学者的入门指南 —— 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概念,用代码示例演示具体用法,让学习路径更清晰。

(三)通过文章进行技术交流

最初只是在个人博客上随手记录,后来尝试在技术社区发布文章,没想到收获了意外的反馈:有读者留言说查了很久的问题看了我的文章现在解决了,也有同行私信讨论微服务架构的优化思路。这种 “被需要” 的感觉,让我坚定了创作的方向 —— 技术不应该是封闭的,通过文章分享,既能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自己的技术,还可以提升自己的编程思维,还能与同行碰撞思想,甚至发现自己未考虑到的技术细节,我们共同探讨并不断完善,让内容更严谨。

三、收获:在分享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粉丝与数据的认可

截至目前,我的技术文章已在多个平台累计收获超过 9000 名粉丝关注,作者总榜排名7470 ,总访问量累计达到585932,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突破 5万,累计获得1,260次收藏,代码片获得3,498次分享。这些数据背后,是读者对内容价值的认可 —— 有刚入行的应届生说我的 “Java 基础入门开发系列” 帮他理清了知识框架,也有资深开发者评价 “实战案例很接地气,能直接参考落地”。这种认可,成为我持续创作的重要动力。

(二)志同道合的同行伙伴

通过文章,我认识了不少深耕 Java 领域的同行:有专注于微服务架构的架构师,我们讨论过 Spring Cloud 的最新特性;也有擅长物联网开发的工程师,曾共同商讨推进 PHP 语言项目向 Java 语言项目的改造工作,参与规划过 SASI 协议的数据解析效率;还有做测试开发的朋友,帮我补充了文章中自动化测试的细节,还有推荐更好用的测试工具。我加入了控件开发技术交流群检查分享解答各种打印控件定制化开发的难点。这些伙伴,不仅是技术上的良师益友,更让我感受到 “独行快,众行远” 的力量。

(三)个人能力的迭代升级

创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为了把一个技术点讲清楚,我需要查阅官方文档、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甚至亲手复现案例验证效果 —— 这个过程让我对技术的理解更深入。很多时候在写 文章时,我不仅考虑到开源场景的问题,还模拟了使用场景,来演示我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最终形成了包含代码示例与演示方案的完整文章。这种模拟场景的模式,让我的技术体系越来越扎实。

四、日常:平衡创作与工作的 “节奏感”

(一)创作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每天下班后,我会花 一点时间整理当天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点;每隔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小一点时,我会全面梳理总结自己遇到的技术问题。有时在通勤路上,也会用手机记录突然闪现的灵感,比如 “页面效果分登陆者进行定制化设计的一些需求设计”“打印控件配置的常见误区” 等,这些碎片化的想法,往往会成为后续文章的核心素材。

(二)精力分配的小技巧

作为在职开发者,平衡工作、学习与创作并不容易,我总结了两个小方法:一是 “主题联动”,比如工作中正在做考核管理项目,就同步学习项目保险相关的行业标准进阶知识,之前对接企业工厂就查阅企业工艺标准,了解行业规范。并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总结,形成文章,让工作与总结形成互补;当然,也会有精力不足的时候,这时我会适当降低更新频率,优先保证内容质量,而非追求数量 —— 毕竟,对读者负责,才是长久的创作之道。

五、成就:一段让我骄傲的 MinIO 文件上传代码

在之前的企业文件管理项目中,我负责实现 “大文件断点续传” 功能,这段代码不仅解决了项目中的实际问题,还被不少读者参考复用,算是我技术生涯中比较有成就感的一段实现:

import io.minio.*;
import io.minio.http.Metho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Valu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Servic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multipart.MultipartFile;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
import java.util.UUID;

/**
 * MinIO大文件断点续传服务实现
 */
@Service
public class MinioBreakpointUploadService {

    @Value("${minio.endpoint}")
    private String endpoint;

    @Value("${minio.accessKey}")
    private String accessKey;

    @Value("${minio.secretKey}")
    private String secretKey;

    @Value("${minio.bucketName}")
    private String bucketName;

    // 初始化MinIO客户端
    private MinioClient getMinioClient() {
        return MinioClient.builder()
                .endpoint(endpoint)
                .credentials(accessKey, secretKey)
                .build();
    }

    /**
     * 获取文件上传预签名URL(用于断点续传)
     * @param fileName 文件名
     * @param fileSize 文件总大小
     * @param partSize 分片大小
     * @return 预签名URL
     */
    public String getUploadPresignedUrl(String fileName, long fileSize, long partSize) throws Exception {
        // 生成唯一文件标识(避免文件名重复)
        String objectName = "file/" + UUID.randomUUID() + "_" + fileName;
        // 创建分片上传任务
        CreateMultipartUploadResponse response = getMinioClient().createMultipartUpload(
                CreateMultipartUploadArgs.builder()
                        .bucket(bucketName)
                        .object(objectName)
                        .build()
        );
        // 返回预签名URL(客户端可直接用该URL上传分片)
        return getMinioClient().getPresignedObjectUrl(
                GetPresignedObjectUrlArgs.builder()
                        .method(Method.PUT)
                        .bucket(bucketName)
                        .object(objectName)
                        .expiry(3600) // URL有效期1小时
                        .build()
        );
    }

    /**
     * 合并文件分片
     * @param objectName 文件唯一标识
     * @param uploadId 分片上传ID
     * @param partNumbers 分片编号列表
     */
    public void completeMultipartUpload(String objectName, String uploadId, Integer[] partNumbers) throws Exception {
        // 构建分片列表
        MultipartUploadPart[] parts = new MultipartUploadPart[partNumbers.length];
        for (int i = 0; i < partNumbers.length; i++) {
            parts[i] = new MultipartUploadPart(partNumbers[i], null);
        }
        // 合并分片
        getMinioClient().completeMultipartUpload(
                CompleteMultipartUploadArgs.builder()
                        .bucket(bucketName)
                        .object(objectName)
                        .uploadId(uploadId)
                        .parts(parts)
                        .build()
        );
    }

    /**
     * 文件下载(支持断点续传)
     * @param objectName 文件唯一标识
     * @param response 响应对象
     */
    public void downloadFile(String objectName,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 获取文件信息
        StatObjectResponse stat = getMinioClient().statObject(
                StatObjectArgs.builder()
                        .bucket(bucketName)
                        .object(objectName)
                        .build()
        );
        // 设置响应头(支持断点续传)
        response.setContentType(stat.contentType());
        response.setHeader("Content-Disposition", "attachment;filename=" + 
                new String(objectName.substring(objectName.lastIndexOf("_") + 1).getBytes(), "ISO-8859-1"));
        response.setHeader("Content-Length", String.valueOf(stat.size()));
        response.setHeader("Accept-Ranges", "bytes");

        // 读取文件流并写入响应
        try (InputStream in = getMinioClient().getObject(
                GetObjectArgs.builder()
                        .bucket(bucketName)
                        .object(objectName)
                        .build())) {
            byte[] buffer = new byte[1024 * 1024]; // 1MB缓冲区
            int len;
            while ((len = in.read(buffer)) != -1) {
                response.getOutputStream().write(buffer, 0, len);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throw new Exception("文件下载失败");
        }
    }
}

这段代码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 MinIO 的分片上传 API 实现大文件断点续传,支持客户端直接通过预签名 URL 上传(减少服务端压力),同时在下载时设置Accept-Ranges头,实现断点下载。项目上线后,该功能稳定运行 1 年多,处理过最大 10GB 的视频文件上传,未出现过数据丢失或上传失败的问题。

六、憧憬:技术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一)职业规划

未来 3-5 年,我计划在 Java 领域向 “需求分析师” 方向深耕:一方面,深入学习云原生技术(如 Kubernetes、Istio),将微服务与容器化结合,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运维效率;另一方面,关注 AI 与 Java 的融合场景,比如用 Spring AI 对接大模型,探索智能接口开发的可能性。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和需求方多行业接触,了解各个行业的运作体系,从而扩大自己的系统见识度,将积累的实战经验转化为可落地的需求方案。

(二)创作规划

在创作上,我会持续分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基础到进阶都会去做记录,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覆盖现在我接触到的所有技术,形成完整的学习指南作为大家参考,帮助更多初学者少走弯路;二是分析行业领域内的定制化需求,将复杂的业务拆解成各个不同的技术点,以 “代码演示 + 场景讲解” 的形式做好记录,让内容更易理解,自己回想起来翻到当时的开发历程也能回想起来实现思路。此外,还希望能与同行合作,推出开源项目的实战教程,让技术分享更有深度。

从写第一行代码到分享第一篇文章,技术之路因创作而更有温度。未来,我会继续以 “实战” 为锚点,以 “分享” 为桥梁,在深耕技术的同时,与更多同行一起成长 —— 毕竟,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让更多人学会解决问题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