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关于去向,等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汇报一下。

博客停更了很久。最初的几个月,确实是因为忙,后来嘛,倒是因为自己。遇到了一些事情,陷入了一些困境。长达几个月吧,自己的很多事情确实收到了影响。不过,这都是自作自受。

带着逃离的心态狼狈离开哈尔滨,来到杭州,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转变,也发生在这里。

杭州的经历目前还没有到描绘太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只是,经历与变化让人成长。惊喜的变化居多,工作的事情上交到了好运,无比幸运地进入了我非常想去的部门,做着我喜欢的方向和喜欢的事情。从无奈地退路到坚定的选择,又重新受到了老天的眷顾。

而成长,体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终于能够平静地、心平气和地面对一些事情。虽然最开始仍旧有些着急、无奈与不知所措。但是现在已经能够很冷静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会让生活一塌糊涂。很高兴这样的变化出现在自己身上。

总体上来说,心态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大脑也有种重新开始活跃的感觉,最近的思考也重新多了起来。


实习三周了,在专业方面,直观地开始了一些接触和了解,不再是那些仅仅停留在书面上的东西。

首先,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数学真的很美,而且,数学很重要。第一次参与讨论会,就直观地感受到了一次数学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一个性能优化问题,大概将性能优化了2-3倍)。对于机器学习来讲,目前其实多数分为两个方向:application和theory。前者可以忽略算法的理论推导,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一点可以参照Coursera上Andrew Ng的Machine Learning,仅从应用角度,把这门课的内容掌握是很足够了,剩下的需要就是更多的intuition。而对于后者,这段时间以来有了一点点感受。本来就会更喜欢理论,这段经历让我彻底喜欢数学的漂亮。

那么对于这个方向,应该具备哪些数学知识?

首先,矩阵的基础知识:矩阵的运算要熟练。其次,微积分的知识上,起码要具有一定的感觉(能看懂推导)。然后,对于机器学习来讲,坚实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会有极大的帮助。最后,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并不像是我们学习的时候,孤立的学习每一科,而是要建立起来联系。

另外,教授跟我说,泛函分析这门数学是很美妙的。因为对于机器学习来讲,target经常是在函数空间中求解。

数据与大数据

说真的,我很反感大数据这个词。完全被炒疯了的一个概念,言必谈大数据(大你MB数据)。我只想说几点我的感受:现在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还是不够强大,我们是将处理上升到了集群上,但是集群的处理能力提升的速度并没有像数据的规模提升得那样快。其次,对于大数据,可以这样讲,通过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获得的结果,是一定可以在小数据集上得到的。只不过,需要做更细致的样本选择,更精细的特征选取,更小心地处理overfitting等问题--对训练模型的能力要求高。而海量数据将技术人员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而同时,存在带来潜在价值的可能。

更多的理论方面的心得:

最优化是很推荐学习的,优化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数学

Caltech的learning from data的理论性很强,不过侧重了学习的可行性理论。

Andrew在斯坦福的课程(网上有)会涉及到比coursera上更多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推导。其中很多的数学推导非常美妙。我主要看了Logistic Regression这一块,因为工作需要,我之后也会在这一点写一篇博文。比如,我们为什么采用对数损失函数,这于极大似然估计有什么关系?预计这篇博文能在这周开始写,下周写出来就已经很快了。

然后是一些对于本身专业的态度:

我始终觉得很幸运,在软件工程这个专业,锻炼出了相对比较好的动手能力。软件工程这门学科需要一直保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关于学校设置的学习大物以及C++和Java二选一的这两个变化,不敢苟同。

只是,我们并没有培养出一种对理论的重视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的建立。现在的经历,愈发的感觉到技和术的不同。对于我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而言,良好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理论成熟之后,会对于很多工具都是熟悉一下就可以应用(首先,不涉及太多的工具的细节,如语言细节等)。这种感觉还是挺有趣的。当然也就导致我没有任何一门工具谈得上精通...

我不会谈论太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些问题并不适合现在指出),只是希望,当不满意现状的时候,更多的人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提高,学会自学、专注、思考和主动。

现在有太多的机会:MOOCs等给个人成长带来了很大的空间。仅仅学好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很难保证竞争力,而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加受到青睐。


内容概要:本文系统介绍了基于C#(VS2022+.NET Core)与HALCON 24.11的工业视觉测量拟合技术,涵盖边缘提取、几何拟合、精度优化及工业部署全流程。文中详细解析了亚像素边缘提取、Tukey抗噪算法、SVD平面拟合等核心技术,并提供了汽车零件孔径测量、PCB焊点共面性检测等典型应用场景的完整代码示例。通过GPU加速、EtherCAT同步等优化策略,实现了±0.01mm级测量精度,满足ISO 1101标准。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深度学习、量子启发式算法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前景。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尤其是熟悉C#和HALCON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工业视觉测量与自动化检测领域的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如何使用C#和HALCON实现高精度工业视觉测量系统的开发;②掌握边缘提取、抗差拟合、3D点云处理等核心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③了解工业部署中的关键技术,如GPU加速、EtherCAT同步控制、实时数据看板等;④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和量子计算的前沿技术在工业视觉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实现,还附有完整的代码示例和实验数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同时,文中提到的硬件选型、校准方法、精度验证等内容,为实际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章最后还给出了未来的技术演进方向和开发者行动建议,如量子-经典混合计算、自监督学习等,以及参与HALCON官方认证和开源社区的建议。
内容概要:本文介绍了基于WOA-GRU-Attention模型的时序数据分类预测项目,旨在提升时序数据分类准确率,实现智能优化,并提供强泛化能力的分类框架。项目背景指出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难以处理时序数据的复杂特性,而GRU、注意力机制和WOA的结合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文章详细描述了项目的目标与意义,包括提升分类准确率、实现智能优化、推动元启发式算法的应用等。同时,文中列出了项目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如高维数据特征复杂、超参数调优难度大等。项目模型架构由WOA、GRU和注意力机制三部分组成,通过Python代码示例展示了模型的具体实现,包括模型定义、训练过程和WOA优化算法的核心步骤。;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尤其是对深度学习、时序数据分析感兴趣的开发者和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 提升时序数据分类准确率,特别是在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② 实现模型训练过程的智能优化,避免传统调参的局限;③ 提供具备强泛化能力的时序数据分类框架,支持多行业多场景应用;④ 推动高性能时序模型的工业应用落地,提高智能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 其他说明:项目不仅实现了工程应用,还在理论层面对GRU结构与注意力机制的融合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WOA优化过程对模型训练动力学展开研究,促进了深度学习与优化算法交叉研究领域的发展。读者可以通过提供的代码示例和链接进一步了解项目的具体实现和应用场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