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nsorFlow中的变量管理

本文介绍TensorFlow中的变量管理,包括tf.get_variable()和tf.Variable()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tf.variable_scope()进行变量共享。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介绍TensorFlow中的变量管理。

相关链接

莫烦Python视频讲解

官网教程

name_scope和variable_scope区别

变量管理

本文主要介绍tf.get_variable()tf.variable_scope()来进行变量管理。

两种变量创建方式

tf.Variable()的函数原型:

__init__(
    initial_value=None,
    trainable=True,
    collections=None,
    validate_shape=True,
    caching_device=None,
    name=None,
    variable_def=None,
    dtype=None,
    expected_shape=None,
    import_scope=None
)

tf.get_variable()的函数原型:

get_variable(
    name,
    shape=None,
    dtype=None,
    initializer=None,
    regularizer=None,
    trainable=True,
    collections=None,
    caching_device=None,
    partitioner=None,
    validate_shape=True,
    use_resource=None,
    custom_getter=None
)

常见创建方式: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v1 = tf.get_variable("v1", shape=[1],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1.0))
v2 = tf.Variable(tf.constant(1.0, shape=[1]), name="v2")

v1,v2结构如下:

<tf.Variable 'v1:0' shape=(1,) dtype=float32_ref>
<tf.Variable 'v2:0' shape=(1,) dtype=float32_ref>

以上两种定义方式是等价的

tf.get_variable()函数中初始化器列表,见官网

tf.get_variable()name为必填字段

结合variable_scope

使用命名空间创建变量,且重复获得变量的代码如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 创建变量
with tf.variable_scope("foo"):
    v = tf.get_variable("v", [1], 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1.0))

# 利用reuse参数来获得该变量
with tf.variable_scope("foo", reuse=True):
    v1 = tf.get_variable("v", [1])

print(v == v1) # 输出为True

with tf.variable_scope("",reuse=True):
    v2 = tf.get_variable("foo/v", [1])

print(v == v2) # 输出为True

结合variable_scope嵌套使用

代码如下: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with tf.variable_scope("root"):
    print(tf.get_variable_scope().reuse)

    with tf.variable_scope("foo", reuse=True):
        print(tf.get_variable_scope().reuse)

        with tf.variable_scope("bar"):
            print(tf.get_variable_scope().reuse)

    print(tf.get_variable_scope().reuse)

输出如下:

False
True
True
False
### 如何在 Linux 系统中配置 TensorFlow 的环境变量 在 Linux 系统中配置 TensorFlow 的环境变量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激活 Anaconda 虚拟环境、设置 CUDA 和 cuDNN 的路径以及验证 GPU 是否正常工作。以下是详细的说明: #### 1. 激活 Anaconda 虚拟环境 为了确保 TensorFlow 及其依赖项在一个隔离的环境中运行,建议使用 Anaconda 创建并管理虚拟环境。 通过命令 `source activate tensorflow35` 或者更现代的方式 `conda activate tensorflow35` 来激活名为 `tensorflow35` 的虚拟环境[^1]。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它会加载该环境下所有的库及其版本。 如果尚未创建虚拟环境,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创建一个新的 Python 3.8 环境: ```bash conda create -n tensorflow python=3.8 ``` #### 2. 安装 TensorFlow-GPU 并确认依赖关系 当安装 TensorFlow-GPU 时,Conda 自动处理与其兼容的 CUDA 工具包 (cuDNN 和 cuda-toolkit) 版本[^2]。例如,执行如下命令来安装特定版本的 TensorFlow-GPU: ```bash conda install tensorflow-gpu==2.6.0 -c conda-forge ``` 此操作不仅安装了 TensorFlow-GPU,还自动设置了所需的 CUDA 和 cuDNN 库版本。 #### 3. 设置环境变量 尽管 Conda 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正确配置这些工具链,但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仍需手动调整环境变量以指向正确的 CUDA 和 cuDNN 文件夹位置。常见的做法是在 `.bashrc` 中添加以下内容: - **CUDA_HOME**: 指向 CUDA 的根目录。 - **LD_LIBRARY_PATH**: 添加 CUDA 和 cuDNN 的动态链接库路径。 编辑用户的 `.bashrc` 文件(位于用户主目录下),追加以下行: ```bash export CUDA_HOME=/usr/local/cuda-9.0 # 替换为实际安装路径[^4] export LD_LIBRARY_PATH=$LD_LIBRARY_PATH:$CUDA_HOME/lib64:/path/to/cudnn/lib64 export PATH=$PATH:$CUDA_HOME/bin ``` 完成后保存文件,并重新加载它以便生效: ```bash source ~/.bashrc ``` #### 4. 测试 TensorFlow 和 GPU 支持 最后一步是验证 TensorFlow 是否能识别到 GPU 设备。可以在 Python 解释器中运行下面脚本来检查: ```python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print("Num GPUs Available: ", len(tf.config.list_physical_devices('GPU'))) if tf.test.is_built_with_cuda(): print("TensorFlow was built with CUDA support.") else: print("No CUDA support detected!") ``` 上述代码片段用于判断是否有可用的 GPU 设备以及 TensorFlow 是否支持 CUDA 加速。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