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nblogs.com/tugenhua0707/p/10982332.html 本文转载
Performance --- 前端性能监控
</div>
阅读目录
一:什么是Performance?
Performance是前端性能监控的API。它可以检测页面中的性能,W3C性能小组引入进来的一个新的API,它可以检测到白屏时间、首屏时间、用户可操作的时间节点,页面总下载的时间、DNS查询的时间、TCP链接的时间等。因此我们下面来学习下这个API。
那么在学习之前,前端性能最主要的测试点有如下几个:
白屏时间:从我们打开网站到有内容渲染出来的时间点。
首屏时间:首屏内容渲染完毕的时间节点。
用户可操作时间节点:domready触发节点。
总下载时间:window.onload的触发节点。
我们现在在html中来简单的使用下performance的基本代码:如下代码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performance = window.performance || window.msPerformance || window.webkitPerformance; if (performance) { console.log(performance); } </script> </body> </html>
然后在浏览器下会打印如下 performance基本信息如下:
如上可以看到,performance包含三个对象,分别为 memory、navigation、timing. 其中 memory 是和内存相关的,navigation是指来源相关的,也就是说从那个地方跳转过来的。timing是关键点时间。下面我们来分别介绍下该对象有哪些具体的属性值。
performance.memory 含义是显示此刻内存占用的情况,从如上图可以看到,该对象有三个属性,分别为:
jsHeapSizeLimit 该属性代表的含义是:内存大小的限制。
totalJSHeapSize 表示 总内存的大小。
usedJSHeapSize 表示可使用的内存的大小。
如果 usedJSHeapSize 大于 totalJSHeapSize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内存泄露的问题,因此是不允许大于该值的。
performance.navigation 含义是页面的来源信息,该对象有2个属性值,分别是:redirectCount 和 type。
redirectCount: 该值的含义是:如果有重定向的话,页面通过几次重定向跳转而来,默认为0;
type:该值的含义表示的页面打开的方式。默认为0. 可取值为0、1、2、255.
0(TYPE_NAVIGATE):表示正常进入该页面(非刷新、非重定向)。
1(TYPE_RELOAD):表示通过 window.location.reload 刷新的页面。如果我现在刷新下页面后,再来看该值就变成1了。
2(TYPE_BACK_FORWARD ):表示通过浏览器的前进、后退按钮进入的页面。如果我此时先前进下页面,再后退返回到该页面后,查看打印的值,发现变成2了。
255(TYPE_RESERVED): 表示非以上的方式进入页面的。
如下图所示:
performance.onresourcetimingbufferfull; 如上截图也有这个属性的,该属性的含义是在一个回调函数。该回调函数会在浏览器的资源时间性能缓冲区满了的时候会执行的。
performance.timeOrigin:是一系列时间点的基准点,精确到万分之一毫秒。如上截图该值为:1559526951495.139,该值是
一个动态的,刷新下,该值是会发生改变的。
performance.timing:是一系列关键时间点,它包含了网络、解析等一系列的时间数据。
为了方便,从网上弄了一张图片过来,来解析下各个关键时间点的含义如下所示:
按照如上图的顺序,我们来分别看下各个字段的含义如下:
navigationStart: 含义为:同一个浏览器上一个页面卸载结束时的时间戳。如果没有上一个页面的话,那么该值会和fetchStart的值相同。
redirectStart: 该值的含义是第一个http重定向开始的时间戳,如果没有重定向,或者重定向到一个不同源的话,那么该值返回为0.
redirectEnd: 最后一个HTTP重定向完成时的时间戳。如果没有重定向,或者重定向到一个不同的源,该值也返回为0.
fetchStart: 浏览器准备好使用http请求抓取文档的时间(发生在检查本地缓存之前)。
domainLookupStart: DNS域名查询开始的时间,如果使用了本地缓存话,或 持久链接,该值则与fetchStart值相同。
domainLookupEnd: DNS域名查询完成的时间,如果使用了本地缓存话,或 持久链接,该值则与fetchStart值相同。
connectStart: HTTP 开始建立连接的时间,如果是持久链接的话,该值则和fetchStart值相同,如果在传输层发生了错误且需要重新建立连接的话,那么在这里显示的是新建立的链接开始时间。
secureConnectionStart: HTTPS 连接开始的时间,如果不是安全连接,则值为 0
connectEnd:HTTP完成建立连接的时间(完成握手)。如果是持久链接的话,该值则和fetchStart值相同,如果在传输层发生了错误且需要重新建立连接的话,那么在这里显示的是新建立的链接完成时间。
requestStart: http请求读取真实文档开始的时间,包括从本地读取缓存,链接错误重连时。
responseStart: 开始接收到响应的时间(获取到第一个字节的那个时候)。包括从本地读取缓存。
responseEnd: HTTP响应全部接收完成时的时间(获取到最后一个字节)。包括从本地读取缓存。
unloadEventStart: 前一个网页(和当前页面同域)unload的时间戳,如果没有前一个网页或前一个网页是不同的域的话,那么该值为0.
unloadEventEnd: 和 unloadEventStart 相对应,返回是前一个网页unload事件绑定的回调函数执行完毕的时间戳。
domLoading: 开始解析渲染DOM树的时间。
domInteractive: 完成解析DOM树的时间(只是DOM树解析完成,但是并没有开始加载网页的资源)。
domContentLoadedEventStart:DOM解析完成后,网页内资源加载开始的时间。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 DOM解析完成后,网页内资源加载完成的时间。
domComplete: DOM树解析完成,且资源也准备就绪的时间。Document.readyState 变为 complete,并将抛出 readystatechange 相关事件。
loadEventStart: load事件发送给文档。也即load回调函数开始执行的时间,如果没有绑定load事件,则该值为0.
loadEventEnd: load事件的回调函数执行完毕的时间,如果没有绑定load事件,该值为0.
如上就是各个值的含义了,大家简单的看下,了解下就行了,不用过多的折腾。在使用这些值来计算白屏时间、首屏时间、用户可操作的时间节点,页面总下载的时间、DNS查询的时间、TCP链接的时间等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下传统方案是如何做的?
传统方案
在该API出现之前,我们想要计算出如上前端性能的话,我们需要使用时间戳来大概估计下要多长时间。比如使用:(new Date()).getTime() 来计算之前和之后的值,然后两个值的差值就是这段的时间已用的时间。但是该方法有误差,不准确。下面我们来看看传统的方案如下:
1.1 白屏时间
白屏时间:是指用户进入该网站(比如刷新页面、跳转到新页面等通过该方式)的时刻开始计算,一直到页面内容显示出来之前的时间节点。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包括dns查询、建立tcp链接、发送首个http请求等过程、返回html文档。
比如如下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start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link href="xx1.css" rel="stylesheet" /> <link href="xx2.css" rel="stylesheet"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xx1.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xx2.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end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head> <body>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body>
</html>
如上代码,endTime - startTime 的值就可以当作为白屏时间的估值了。
1.2 首屏时间
要获取首屏时间的计算,首先我们要知道页面加载有2种方式:
1. 加载完资源文件后通过js动态获取接口数据,然后数据返回回来渲染内容。
因此会有如下所示的信息图:如下所示:
2. 同构直出前端页面,如下所示:
css资源文件加载时间的计算,我们可以如上图所示:t2-t1 就是所有的css加载的时间。
因此假如我们现在的项目文件代码index.html 代码如下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获取页面开始的时间
var pageStart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link href=“xx1.css” rel=“stylesheet” />
<link href=“xx2.css” rel=“stylesheet”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获取加载完成后的css的时间
var cssEnd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query.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获取加载完 jquery插件的时间
var jsPlugin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加载js的开始时间
var JsStart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xx1.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xx2.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加载完成后的js的结束时间
var JsEndTime = (new Date()).getTime();
</script>
</body>
</html>
如上代码,可以获取页面开始的时间 pageStartTime, 加载资源文件css后的时间就是 cssEndTime - pageStartTime,加载jquery插件的时间 jsPluginTime - cssEndTime 了。但是 js的加载时间难道就是 = JsEndTime - JsStartTime 吗?这肯定不是的,因为JS还需要有执行的时间的。比如js内部做了很多dom操作,那么dom操作需要时间的,那么js加载和执行的时间 = JsEndTime - JsStartTime; 吗?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浏览器加载资源文件是并行的,执行js文件是串行的。那如果css文件或jquery文件发起http请求后一直没有返回,那么它会阻塞后续js文件的执行的。但是此时此刻js文件加载很早就已经返回了,但是由于服务器原因或网络原因导致css文件加载很慢,所以会堵塞js文件的执行。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为:js加载的时间 不等于 JsEndTime - JsStartTime;同理js加载和执行的实际 也不等于 JsEndTime - JsStartTime。正因为有外链css中的http请求,它会堵塞js的执行,因此很多网站会把外链css文件改成内联css文件代码,内联css代码是串行的。比如百度,淘宝官网等。下面我们来看下这两个网站的源码:
百度源码:
我们打开百度搜索页面,然后我们右键查看网页的源码如下:
我们再来看下百度搜索页面的网络css的请求可以看到如下,同域名下根本就没有css外链操作,所有的css代码都是内联的,我们查看网络看到就仅仅有一个css外链请求,并且该css并不是百度内部的css文件,如下所示:
淘宝官网源码:
我们操作如上所示,打开淘宝官网源码查看如下所示:
并且我们查看淘宝官网的网络请求中只看到两个css外链请求,且该两个外链请求并不是淘宝内部的同域名下的css请求,
如下所示:
并且 该css文件名为 new_suggest-min.css 文件,我通过源码搜索下,并没有发现该css文件外链,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该css文件是通过js动态加载进去的,如下所示:
切记:如果body下面有多个js文件的话,并且有ajax动态渲染的文件的话,那么尽量让他放在最前面,因为其他的js加载的时候会阻止页面的渲染,导致渲染js一直渲染不了,导致页面的数据会有一段时间是空白的情况。
二:使用 performance.timing 来计算值
performance 对象有一个timing属性,该属性包含很多属性值,我们还是来看看之前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
重定向耗时 = redirectEnd - redirectStart; DNS查询耗时 = domainLookupEnd - domainLookupStart; TCP链接耗时 = connectEnd - connectStart; HTTP请求耗时 = responseEnd - responseStart; 解析dom树耗时 = domComplete - domInteractive; 白屏时间 = responseStart - navigationStart; DOMready时间 = domContentLoadedEventEnd - navigationStart; onload时间 = loadEventEnd - navigationStart;
如上就是计算方式,为了方便我们现在可以把他们封装成一个函数,然后把对应的值计算出来,然后我们根据对应的数据值来进行优化即可。
我们这边来封装下该js的计算方式, 代码如下:
function getPerformanceTiming() { var performance = window.performance; if (!performance) { console.log('您的浏览器不支持performance属性'); return; } var t = performance.timing; var obj = { timing: performance.timing }; // 重定向耗时 obj.redirectTime = t.redirectEnd - t.redirectStart;
// DNS查询耗时
obj.lookupDomainTime = t.domainLookupEnd - t.domainLookupStart;
// TCP链接耗时
obj.connectTime = t.connectEnd - t.connectStart;
// HTTP请求耗时
obj.requestTime = t.responseEnd - t.responseStart;
// 解析dom树耗时
obj.domReadyTime = t.domComplete - t.domInteractive;
// 白屏时间耗时
obj.whiteTime = t.responseStart - t.navigationStart;
// DOMready时间
obj.domLoadTime = t.domContentLoadedEventEnd - t.navigationStart;
// 页面加载完成的时间 即:onload时间
obj.loadTime = t.loadEventEnd - t.navigationStart;
return obj;
}
var obj = getPerformanceTiming();
console.log(obj);
三:前端性能如何优化?
1. 在网页中,css资源文件尽量内联,不要外链,具体原因上面已经有说明。
2. 重定向优化,重定向有301(永久重定向)、302(临时重定向)、304(Not Modified)。前面两种重定向尽量避免。304是用来做缓存的。重定向会耗时。
3. DNS优化,如何优化呢?一般有两点:第一个就是减少DNS的请求次数,第二个就是进行DNS的预获取(Prefetching)。在PC端正常的解析DNS一次需要耗费 20-120毫秒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减少DNS解析的次数,进而就会减少DNS解析的时间。
第二个就是DNS的预获取,什么叫预获取呢?DNS预获取就是浏览器试图在用户访问链接之前解析域名。比如说我们网站中有很多链接,但是这些链接不在同一个域名下,我们可以在浏览器加载的时候就先解析该域名,当用户真正去点击该预解析的该链接的时候,可以平均减少200毫秒的耗时(是指第一次访问该域名的时候,没有缓存的情况下)。这样就能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我们下面可以看下淘宝的官网的代码如下就进行了DNS的Prefetch了,如下所示:
DNS Prefetch 应该尽量的放在网页的前面,推荐放在 <meta charset="UTF-8"> 后面。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xxx.abc.com">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yyy.def.com"> <link rel="dns-prefetch" href="//bdimg.share.zhix.net">
4. TCP请求优化
TCP的优化就是减少HTTP的请求数量。比如前端资源合并,图片,资源文件进行压缩等这些事情。
在http1.0当中默认使用短链接,也就是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一次http请求的时候,就会建立一次链接,任务结束后就会中断该链接。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3次TCP请求握手和4次TCP请求释放操作。
在http1.1中,在http响应头会加上 Connection: keep-alive,该代码的含义是:当该网页打开完成之后,链接不会马上关闭,
当我们再次访问该链接的时候,会继续使用这个长连接。这样就减少了TCP的握手次数和释放次数。只需要建立一次TCP链接即可,比如我们看下百度的请求如下所示:
5. 渲染优化
在我们做vue或react项目时,我们常见的模板页面是通过js来进行渲染的。而不是同构直出的html页面,对于这个渲染过程中对于我们首屏就会有很大的损耗,白屏的时间会增加。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同构直出的方式来进行服务器端渲染html页面会比较好,或者我们可以使用一些webpack工具进行html同构直出渲染,webpack渲染可以看这篇文章。
四:Performance中方法
首先我们在控制台中打印下 performance 中有哪些方法,如下代码:
var performance = window.performance; console.log(performance);
如下所示:
4.1 performance.getEntries()
该方法包含了所有静态资源的数组列表。
比如我现在html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var performance = window.performance; console.log(performance);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 } </script> </body> </html>
如上代码,我页面上包含一张淘宝cdn上的一张图片,因为该方法会获取页面中所有包含了页面中的 HTTP 请求。
然后我们在浏览器中看到打印performance.getEntries()信息如下:
该对象的属性中除了包含资源加载时间,还有如下几个常见的属性:
name: 资源名称,是资源的绝对路径,如上图就是淘宝cdn上面的图片路径。我们可以通过 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name属性值),来获取该资源加载的具体属性。
startTime: 开始时间
duration: 表示加载时间,它是一个毫秒数字,只能获取同域下的时间点,如果是跨域的话,那么该时间点为0。
entryType: 资源类型 "resource", 还有 "navigation", "mark" 和 "measure" 这三种。
initiatorType: 表示请求的来源的标签,比如 link标签、script标签、img标签等。
因此我们可以像 getPerformanceTiming 该方法一样,封装一个方法,获取某个资源的时间。如下封装代码方法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计算加载时间 function getEntryTiming (entry) { var obj = {}; // 获取重定向的时间 obj.redirectTime = entry.redirectEnd - entry.redirectStart; // 获取DNS查询耗时 obj.lookupDomainTime = entry.domainLookupEnd - entry.domainLookupStart; // 获取TCP链接耗时 obj.connectTime = entry.connectEnd - entry.connectStart; // HTTP请求耗时 obj.requestTime = entry.responseEnd - entry.responseStart;obj.name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entry.name; obj.entryType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entry.entryType; obj.initiatorType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entry.initiatorType; obj.duration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entry.duration;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return</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obj; } window.onload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function</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var</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entries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window.performance.getEntries(); console.log(entries); entries.forEach(</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function</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item) {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if</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item.initiatorType) {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255, 1)">var</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curItem </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0, 0, 1)"> getEntryTiming(item); console.log(curItem); } }); }
</script>
</body>
</html>
然后如上会有2个console.log 打印数据,我们到控制台中看到打印信息如下:
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通过 getEntryTiming 方法计算后,会拿到各对应的值。
4.2 performance.now()
该方法会返回一个当前页面执行的时间的时间戳,可以用来精确计算程序执行的实际。
比如如下,我循环100万次,然后返回一个数组,我们来看下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doFunc() { var arrs = []; for (var i = 0; i < 1000000; i++) { arrs.push({ 'label': i, 'value': i }); } return arrs; } var t1 = window.performance.now(); console.log(t1); doFunc(); var t2 = window.performance.now(); console.log(t2); console.log('doFunc函数执行的时间为:'+ (t2 - t1) + '毫秒'); </script> </body> </html>
然后我们再来打印下 doFunc() 这个函数执行了多久,如下所示:
我们也知道我们还有一个时间就是 Date.now(), 但是performance.now()与Date.now()方法不同的是:
该方法使用了一个浮点数,返回的是以毫秒为单位,小数点精确到微妙级别的时间。相对于Date.now() 更精确,并且不会受系统程序堵塞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使用 Date.now()方法使用的demo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doFunc() { var arrs = []; for (var i = 0; i < 1000000; i++) { arrs.push({ 'label': i, 'value': i }); } return arrs; } var t1 = Date.now(); console.log(t1); doFunc(); var t2 = Date.now(); console.log(t2); console.log('doFunc函数执行的时间为:'+ (t2 - t1) + '毫秒'); </script> </body> </html>
执行的结果如下:
注意:performance.timing.navigationStart + performance.now() 约等于Date.now();
4.3 performance.mark()
该方法的含义是用来自定义添加标记的时间, 方便我们计算程序的运行耗时。该方法使用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doFunc() { var arrs = []; for (var i = 0; i < 1000000; i++) { arrs.push({ 'label': i, 'value': i }); } return arrs; } // 函数执行前做个标记 var mStart = 'mStart'; var mEnd = 'mEnd'; window.performance.mark(mStart); doFunc(); // 函数执行之后再做个标记 window.performance.mark(mEnd); // 然后测量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并且保存起来 var name = 'myMeasure'; window.performance.measure(name, mStart, mEnd); // 下面我们通过 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 方法来获取该值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myMeasure'));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 </script> </body> </html>
如上代码,我们通过 window.performance.measure(name, mStart, mEnd); 这个方法做出标记后,我们可以使用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myMeasure') 和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 获取该值。
如下图所示:
4.4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
该方法返回一个 PerformanceEntry 对象的列表,基于给定的 entry type, 如上代码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 就可以获取该值。
4.5 performance.clearMeasures()
从浏览器的性能输入缓冲区中移除自定义添加的 measure. 代码如下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function doFunc() { var arrs = []; for (var i = 0; i < 1000000; i++) { arrs.push({ 'label': i, 'value': i }); } return arrs; } // 函数执行前做个标记 var mStart = 'mStart'; var mEnd = 'mEnd'; window.performance.mark(mStart); doFunc(); // 函数执行之后再做个标记 window.performance.mark(mEnd); // 然后测量这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并且保存起来 var name = 'myMeasure'; window.performance.measure(name, mStart, mEnd); // 下面我们通过 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 方法来获取该值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myMeasure'));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128, 0, 1)">//</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a(245, 245, 245, 1); color: rgba(0, 128, 0, 1)"> 使用 performance.clearMeasures() 方法来清除 自定义添加的 measure</span>
performance.clearMeasures();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
</script>
</body>
</html>
如上我们在最后代码中使用 performance.clearMeasures() 方法清除了所有自定义的measure。然后我们后面重新使用 console.log(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measure'));打印下,看到如下信息:
4.6 performance.getEntriesByName(name属性的值)
该方法返回一个 PerformanceEntry 对象的列表,基于给定的 name 和 entry type。
4.7 performance.toJSON()
该方法是一个 JSON 格式转化器,返回 Performance 对象的 JSON 对象。如下代码所示: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console.log(window.performance); var js = window.performance.toJSON(); console.log("json = " + JSON.stringify(js)); </script> </body> </html>
然后打印信息如下:
五:使用performane编写小工具
首先html使用代码如下(切记一定要把初始代码放到window.onload里面,因为确保图片加载完成):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performance演示</title> </head> <body> <h1>计算时间</h1> <img src="http://img.alicdn.com/tps/TB1EMhjIpXXXXaPXVXXXXXXXXXX.jpg" /> <img src="https://aecpm.alicdn.com/simba/img/TB1XotJXQfb_uJkSnhJSuvdDVXa.jpg"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performance.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window.performanceTool.getPerformanceTiming(); }; </script> </body> </html>
然后页面进行预览效果如下:
如上图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可以看到,页面的基本信息了,比如:重定向耗时、Appcache耗时、DNS查询耗时、TCP链接耗时、HTTP请求耗时、请求完毕到DOM加载耗时、解析DOM树耗时、白屏时间耗时、load事件耗时、及 页面加载完成的时间。页面加载完成的时间 是上面所有时间的总和。及下面,我们也可以分别清晰的看到,js、css、image、video、等信息的资源加载及总共用了多少时间。
js基本代码如下:
src/utils.js 代码如下:
export function isObject(obj) { return obj !== null && (typeof obj === 'object') }
// 格式化成毫秒
export function formatMs(time) {
if (typeof time !== ‘number’) {
console.log(‘时间必须为数字’);
return;
}
// 毫秒转换成秒 返回
if (time > 1000) {
return (time / 1000).toFixed(2) + ‘s’;
}
// 默认返回毫秒
return Math.round(time) + ‘ms’;
}
export function isImg(param){
if (/.(gif|jpg|jpeg|png|webp|svg)/i.test(param))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export function isJS(param){
if (/.(js)/i.test(param))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export function isCss(param){
if (/.(css)/i.test(param))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export function isVideo(param){
if (/.(mp4|rm|rmvb|mkv|avi|flv|ogv|webm)/i.test(name))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export function checkResourceType(param){
if (isImg(param)) {
return ‘image’;
}
if (isJS(param)) {
return ‘javascript’;
}
if (isCss(param)) {
return ‘css’;
}
if (isVideo(param)) {
return ‘video’;
}
return ‘other’
}
js/index.js 代码如下:
var utils = require('./utils'); var formatMs = utils.formatMs; var isObject = utils.isObject; var checkResourceType = utils.checkResourceType;
function Performance() {};
Performance.prototype = {
// 获取数据信息
getPerformanceTiming: function() {
// 初始化数据
this.init();
if (!isObject(this.timing)) {
console.log(‘值需要是一个对象类型’);
return;
}
// 过早获取 loadEventEnd值会是0
var loadTime = this.timing.loadEventEnd - this.timing.navigationStart;
if (loadTime < 0) {
setTimeout(() => {
this.getPerformanceTiming();
}, 200);
return;
}
// 获取解析后的数据
this.afterDatas.timingFormat = this._setTiming(loadTime);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Format = this._setEnteries();
this._show();
},
init: function() {
this.timing = window.performance.timing;
// 获取资源类型为 resource的所有数据
this.enteriesResouceData = window.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resource’);
},
// 保存原始数据
timing: {},
// 原始enteries数据
enteriesResouceData: [],
// 保存解析后的数据
afterDatas: {
timingFormat: {},
enteriesResouceDataFormat: {},
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 {
“js”: 0,
“css”: 0,
“image”: 0,
“video”: 0,
“others”: 0
}
},
_setTiming: function(loadTime) {
var timing = this.timing;
// 对数据进行计算
var data = {
“重定向耗时”: formatMs(timing.redirectEnd - timing.redirectStart),
“Appcache耗时”: formatMs(timing.domainLookupStart - timing.fetchStart),
“DNS查询耗时”: formatMs(timing.domainLookupEnd - timing.domainLookupStart),
“TCP链接耗时”: formatMs(timing.connectEnd - timing.connectStart),
“HTTP请求耗时”: formatMs(timing.responseEnd - timing.responseStart),
“请求完毕到DOM加载耗时”: formatMs(timing.domInteractive - timing.responseEnd),
“解析DOM树耗时”: formatMs(timing.domComplete - timing.domInteractive),
“白屏时间耗时”: formatMs(timing.responseStart - timing.navigationStart),
“load事件耗时”: formatMs(timing.loadEventEnd - timing.loadEventStart),
“页面加载完成的时间”: formatMs(loadTime)
};
return data;
},
_setEnteries: function() {
var enteriesResouceData = this.enteriesResouceData;
var imageArrs = [],
jsArrs = [],
cssArrs = [],
videoArrs = [],
otherArrs = [];
enteriesResouceData.map(item => {
var d = {
‘资源名称’: item.name,
‘HTTP协议类型’ : item.nextHopProtocol,
“TCP链接耗时” : formatMs(item.connectEnd - item.connectStart),
“加载时间” : formatMs(item.duration)
};
switch(checkResourceType(item.name)) {
case ‘image’: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image += item.duration;
imageArrs.push(d);
break;
case ‘javascript’: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js += item.duration;
jsArrs.push(d);
break;
case ‘css’: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css += item.duration;
cssArrs.push(d);
break;
case ‘video’: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video += item.duration;
videoArrs.push(d);
break;
case ‘others’: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others += item.duration;
otherArrs.push(d);
break;
}
});
return {
‘js’: jsArrs,
‘css’: cssArrs,
‘image’: imageArrs,
‘video’: videoArrs,
‘others’: otherArrs
}
},
_show: function() {
console.table(this.afterDatas.timingFormat);
for( var key in 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Format ){
console.group(key + “— 共加载时间” + formatMs(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Timing[key]));
console.table(this.afterDatas.enteriesResouceDataFormat[key]);
console.groupEnd(key);
}
}
};
var Per = new Performance();
module.exports = Per;
注意:把github源码下载完成后,需要 执行 npm run build 打包,打包完成后,把dist/下的js文件复制到自己项目中即可,然后在项目中引入该js文件,然后调用即可在控制台中看到一些信息效果。
注:基本代码也参考了github上一些代码。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东西,并且在项目中能用起来。提高效率。
<div class="clear"></div>
<div id="post_next_prev">
<a href="https://www.cnblogs.com/tugenhua0707/p/10945934.html" class="p_n_p_prefix">« </a> 上一篇: <a href="https://www.cnblogs.com/tugenhua0707/p/10945934.html" title="发布于 2019-05-29 20:17">nginx开启HSTS让浏览器强制跳转HTTPS访问</a>
<br>
<a href="https://www.cnblogs.com/tugenhua0707/p/10991363.html" class="p_n_p_prefix">» </a> 下一篇: <a href="https://www.cnblogs.com/tugenhua0707/p/10991363.html" title="发布于 2019-06-08 18:49">理解serverless无服务架构原理(一)</a>
- 分类 性能相关的
- 标签 Performance --- 前端性能监控
-
· 理解ASP.NET Core - Host
· 妙用 background 实现花式文字效果
· Go 并发编程 – 正确使用 goroutine
· 前端瓦片地图加载之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
· 技术管理进阶 —— 关于成本优化与利益分配机制
</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m = window.__blog.contentRendered; if (m) { m(__$("content")); } </script> <div id="sidebar"> <div id="about"> <div> <h2 id="about_title">About</h2> <div id="about_body"> <div id="sidebar_news">
:浙江- 杭州
涂根华
t879083421
:前端攻城师
:web前端、旅游等.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可以理解为2个关键字:细和易,详细的细,尽量保证每篇文章非常的详细,容易的易,且保证每篇文章更通俗易懂, 更容易透彻的理解,更深入的理解。不管你是前端大牛,还是前端小白或想要学习这块知识点的,都希望能看懂和理解透~
做最专业的博客,分享更多的知识点~ 供大家一起学习~ 一起做好分享~
阿里巴巴的理念是:让全世界没有难做的生意,我现在的公司(铜板街)的理念是:让钱变得更有价值,我写文章的理念:做世界上最专业的博客。淘宝和其他的行业的区别是:种类多,价格相对便宜,京东的区别是:物流快,货比较真实。拼多多的区别是:价格很便宜。我们公司的区别是:到账快,理财种类多,很智能。而我自己定义了两个关键字:易和细,容易的易和详细的细,尽量保证每篇文章非常的详细和通俗易懂,这是我最近一直学习及写文章的宗旨。最新随笔
- 理解 RESTful API 设计规范
- 了解Unicode编码
- 理解Javascript执行过程
- Jenkins 实现前端自动打包,自动部署代码及邮件提醒功能
- 前端工作流规范
- vue系列---Mustache.js模板引擎介绍及源码解析(十)
- vue系列---snabbdom.js使用及源码分析(九)
- vue系列---Vue组件化的实现原理(八)
- vue系列--- 认识Flow(一)
- vue系列---理解Vue中的computed,watch,methods的区别及源码实现(六)
随笔档案
- 2020年1月(1)
- 2019年12月(2)
- 2019年11月(2)
- 2019年10月(10)
- 2019年8月(10)
- 2019年7月(12)
- 2019年6月(9)
- 2019年5月(11)
- 2019年4月(17)
- 2019年3月(6)
- 2019年2月(1)
- 2019年1月(9)
- 2018年12月(4)
- 2018年11月(9)
- 2018年10月(10)
- 2018年9月(8)
- 2018年8月(10)
- 2018年7月(9)
- 2018年6月(10)
- 2018年5月(5)
- 2018年4月(9)
- 2018年3月(7)
- 2018年2月(3)
- 2018年1月(5)
- 2017年12月(9)
- 2017年11月(1)
- 2017年10月(5)
- 2017年9月(9)
- 2017年8月(10)
- 2017年7月(3)
- 2017年6月(2)
- 2017年5月(11)
- 2017年4月(2)
- 2016年6月(3)
- 2016年5月(2)
- 2016年4月(2)
- 2016年3月(3)
- 2016年2月(3)
- 2016年1月(2)
- 2015年12月(4)
- 2015年11月(1)
- 2015年10月(1)
- 2015年9月(3)
- 2015年8月(5)
- 2015年7月(9)
- 2015年6月(6)
- 2015年5月(11)
- 2015年4月(9)
- 2015年3月(8)
- 2015年2月(2)
- 2015年1月(2)
- 2014年12月(4)
- 2014年11月(6)
- 2014年10月(2)
- 2014年9月(5)
- 2014年8月(3)
- 2014年7月(6)
- 2014年6月(5)
- 2014年5月(3)
- 2014年4月(5)
- 2014年3月(2)
- 2014年2月(2)
- 2014年1月(13)
- 2013年12月(14)
- 2013年11月(7)
- 2013年10月(5)
- 2013年9月(2)
- 2013年8月(10)
- 更多
文章档案
积分与排名
- 积分 - 955793
- 排名 - 256
随笔分类
- CSS(9)
- CSS3(14)
- Ecmascript 6(3)
- egg(3)
- Electron相关的(6)
- ES6(10)
- HTML(1)
- HTML5(25)
- javascript(110)
- javascript设计模式的理解(4)
- javascript数据结构与算法(9)
- javascript正则表达式(2)
- JS底层知识(2)
- koa2(7)
- Mongodb(13)
- mysql(9)
- nginx相关的(9)
- nodeJS(21)
- PM2(1)
- ReactJS(3)
- Redis(3)
- requireJS(2)
- RESTful API 设计规范(1)
- Serverless(3)
- service worker(7)
- SSR服务器端渲染(1)
- SVG(3)
- vue(21)
- web workers(1)
- webpack(27)
- websocket(7)
- web安全相关的(4)
- 缓存相关的(2)
- 前端测试框架(2)
- 前端工作流规范(2)
- 前端项目工具(28)
- 深入Vue技术栈及源码系列 (10)
- 性能相关的(1)
- 源码分析(9)
阅读排行榜
- 1. JS日期格式化转换方法(401425)
- 2. 理解CSS3中的background-size(对响应性图片等比例缩放)(165982)
- 3. 理解Vue中的Render渲染函数(123498)
- 4. 理解webpack之process.env.NODE_ENV详解(十八)(120926)
- 5. POST提交数据之---Content-Type的理解;(109052)
- 6. Git使用教程(99508)
- 7. Javascript设计模式详解(82047)
- 8. 理解WebSocket心跳及重连机制(五)(81526)
- 9. 理解Vuex的辅助函数mapState, mapActions, mapMutations用法(80033)
- 10. MongoDB可视化工具--Robo 3T 使用教程(78783)
- 11. 理解vue中的scope的使用(73200)
- 12. css3 实现图片等比例放大与缩小(70630)
- 13. 30分钟手把手教你学webpack实战(69875)
- 14. web安全之XSS攻击原理及防范(69382)
- 15. Nginx中的Rewrite的重定向配置与实践(67557)
- 16. HTTP请求中 request payload 和 formData 区别?(65815)
- 17. Echarts 柱状图配置详解(60211)
- 18. nodeJS-使用buffer类处理二进制数据(48611)
- 19. scp传输文件的命令(47646)
- 20. javascript和HTML5上传图片之前实现预览效果(43272)
Copyright © 2021 龙恩0707
Powered by .NET 6 on Kubernetes</div> </div>
【推荐】跨平台组态\工控\仿真\CAD 50万行C++源码全开放免费下载!
【推荐】阿里云云大使特惠:新用户购ECS服务器1核2G最低价87元/年
【推荐】和开发者在一起:华为开发者社区,入驻博客园科技品牌专区
【推广】园子与爱卡汽车爱宝险合作,随手就可以买一份的百万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