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
是将一个众多分散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1.1.2 internet(互连网)
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Internet(互联网)
一个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和路由器互连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族作为通信准则。
1.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1.1.4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
电路交换

(1) 三步骤:建立连接(释放通信资源)->传输数据(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2) 优点:时延小、有序传输、没有冲突、实时性强
缺点: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灵活性差、难以实现差错控制
- 报文交换:
(1)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
(2) 优点:
无建立连接时延、灵活分配线路、线路利用率高、支持差错控制
缺点:转发时延高、缓存开销大、错误处理低效
-
分组交换

(1) 也采用存储转发技术,但解决了报文交换中报文过长的问题。
(2) 优点:方便存储管理,存储转发开销小、传输效率高(流水线方式)、减少了出错概率和重传代价
缺点:存在存储转发时延、需要传输额外的信息量
-
三种交换方式的对比

1.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形、星形、环形、网状网络等。前三者多用于局域网,后者多用于广域网。
1.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 速率:指连接到网络上的节点在数字信道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也称数据传输速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bit/s(bps)
(2) 带宽:指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是数字信道所能传输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义语。 单位:bit/s
(3)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或一个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所需的总时间。由四部分组成:发送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传输时也称作传输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1.1.7 计算公式
传播时延 = 链路长度 / 传播速率
发送时延 = 分组长度 / 发送速率 或 分组大小 / 链路带宽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信道带宽
信道利用率 = 有效数据通过的时间 / (有效数据通过的时间 + 无数据通过的时间)
需要的最小时长 = m ×发送时延 + n × 发送时延 +(n+1) × 传播时延
其中:m是分组个数,n是路由器个数。所以(n+1)是链路数。(老师给的公式)
1.1.8 例题
在下图所示的采用“存储-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100Mb/s,分组大小为1000B,其中分组头大小为20B。若主机H1向主机 H2发送一个大小为 980000B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发送开始到H2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 80ms B.80.08 C.80.16 D.80.24
正确答案:C
解析:
分组大小为1000B,分组首部大小为20B,则分组携带的数据大小为980B,文件长度为980000B,需拆分为1000个分组,加上首部后,每个分组的大小为1000B,共需传送的数据量为1MB。因为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所以文件传输经过最短路径时所需的时间最少,最短路径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
当t=1M × 8/(100Mb/s)=80ms 时,H1发送完最后一个比特。当H1发送完最后一个分组时,该分组需要经过2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在2次转发完成后,所有分组均到达 H2。每次转发的时间为t0=1K × 8/(100Mb/s)=0.08ms。
因此,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时延的情况下,当t=80ms+2t=80.16ms时,H2接收完文件,即所需的时间至少为80.16ms。
【另解】分组交换的传输过程类似于流水线的方式,因此本题也可采用流水线的思路。在连续传输的过程中,每个存储转发设备在同一时刻发送不同的分组,这类似于不同的部件在同一时刻执行不同的指令。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表示各流水段的时间相同,设为r,最短路径有3段链路,则传输m个分组需要的时间t=3r+(m-1)r。也就是说,第一个分组从流水线中流出所需的时间为3r,当第一个分组从流水线中流出后,每隔时间r就从流水线中流出一个分组。求得r=0.08ms,因此1=3r+(m-1)r=3 × 0.08+(1000-1) × 0.08=80.16ms。【另解】用老师给的公式
由题知:分组大小 = 分组数据部分大小 + 分组头大小,即,分组数据大小 = 1000B - 20B = 980B
分组个数m = 980000B / B = 1000个
发送时延 = 分组大小 / 发送速率 = 1000B / 100Mbps = 8×10-5s = 0.08ms
所以,最小时长 = m ×发送时延 + n × 发送时延 +(n+1) × 传播时延
即:1000 × 8 × 10-2 + 2× 8 × 10-2 = 80.16ms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1) OSI分层模型(7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2) TCP/IP模型(4层):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3) 讲述原理的五层协议(5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1.2.2 协议与服务

1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