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作业要求精读《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and citizens’ continuous-use intention regarding e-govern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并展示。顺便也整理出来吧,主要内容如下:
PS:以下内容均是个人做的PPT及展示注解!!
概述
本次展示的论文是《Service quality, perceived value, and citizens’ continuous-use intention regarding e-govern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感知价值与公民持续使用意愿——来自中国的实证经验》。
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论文的相关背景,也为大家理解这篇文章做个参考。
这篇论文于2019年8月15日在《Information & Management》在线发表,2020年4月正式出版,但它其实在2017年8月5日就已经投稿了,因此论文中的很多数据可能是来自于5年前。
然后论文的作者是大连理工大学的李艳和南开大学的尚虎平,可以看到这篇论文收到了很多基金的资助,几个项目主要也都是关于“政务服务”的相关内容。
这篇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来说,就是:通过构建一个电子政务持续使用意愿模型,以问卷方式收集实证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感知价值与公民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联系。
我将分成以下6个章节来展示这篇论文。
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这篇论文的行文格式与我们平常看到的大部分论文存在区别,它的研究思路和模型的构建是与文献综述混在一起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有点费力。
而将其分为这6个部分,也是分别对应了几个问题,即:要研究什么?、怎么去研究?、数据哪里来?、结果怎么样?、结论有哪些?、未来怎么做?
我希望用我对这篇论文的理解,来回答这几个问题,让大家了解这篇论文的内容。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回答“要研究什么”的问题?
从文章内容讲,主要是论文的第一部分,Introduction部分。
从这个问题讲,就是要回答“研究对象是谁”和“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
论文研究的对象,是公民对电子政务的持续使用意愿。为什么要研究,来源于它的三个重要性:是最主要的采纳后行为,是用户忠诚度的关键指标,是投资项目实现最大收益的关键。
这里解释一下“采纳后行为”,这是一个信息行为相关的概念,我自己查了两篇文献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如下:
信息系统的使用行为可以分为采纳前行为(Pre-adoption Behavior)和采纳后行为(Post-adoption Behavior)。采纳后行为主要分为三种:推荐行为、抱怨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而在这其中采纳后行为中的持续使用行为被研究得最多。持续使用行为指的是指用户将会在之后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使用某种信息技术。
大家可能觉得这样就已经回答完了“要研究什么?”的问题,但其实并没有。
作者接着讲到,过往研究证明: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是最能增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且将感知价值建模为服务质量和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中介指标;② 许多研究在探究影响公民持续使用政府网站的因素时使用了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例如,信息系统持续模型、期望-确认理论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但很少有人全面地审视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和公民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
由此,作者引出了论文的三个研究问题:哪些属性有助于提升公民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评价?RQ2:服务价值如何调节服务质量与公民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RQ3:哪些因素促使公民持续使用电子政务服务?
也因此,我们再一次来看这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它实际上是就是这篇论文的标题“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感知价值与公民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联系。
模型构建与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模型构建与文献综述,回答“怎么去研究”的问题?
从文章内容讲,主要是论文的第二部分,Research model and hypothesis development。
从问题讲,就是要回答“研究思路如何”和“怎么构建模型”的问题。
在具体展开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对这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的印象。一般来说都包括:提出一些假设、构建一个路径图(也就是模型),然后收集数据,最后做分析。
这篇论文也类似,第一步是提出了一个模型框架、第二步编制问卷和收集数据、第三步是数据检验和分析、最后一步是分析结果与讨论。
然后是回答“怎么构建模型 ?”的问题。
这一部分也就是提出假设和构建概念模型的部分,由于我个人觉得原文章在行文时有点混乱,所以我会重新打散,按照 提出模型的框架、完善框架细节、提出假设、最后构建模型 四个步骤的顺序来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