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数字仓储(TDR)及其实践应用案例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是为了保存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为公众提供持续服务,并为未来提供历史证据。在对数字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改变,要让用户信任所获得的信息,保存活动必须具备高可信赖性。本文中我们将对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可信数字仓储”(Trusted Digital Repositories,TDR)及其实践应用案例进行介绍。

发展历程

早在1996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Research Library Group,RLG)发表的《数字信息保存》报告中就已经提到:保存数字资源会比保存纸本相似物需要更多的责任、更好的技术和资源,仅仅由保存机构自己宣称可以保存数字资源是不可靠的,需要一种公开和公共的机制,来证明保存机构确实有能力胜任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任务。随后于2000年与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共同启动可信数字仓储的研究,并于2002年发布“可信数字仓储的属性和责任”研究报告。2003年,RLG与美国国家档案和文件管理署(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共同启动认证指标的研究,于2005 年发布认证指标草案,2007年正式发布《可信任仓储审计及认证:指标与列表》(Trust worthy Repositories Audit&Certification: Criteria and Checklist,TRAC),并于2006~2007两年间对多个项目进行实验性审计。2012年TRAC正式成为国际标准ISO 16363。

除了RLG在ISO 16363的出台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之外,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组织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下表所示:

 

信任基础

保存机构要获得目标群体的信任作为受托方保存数字资源,或者保存服务的第三方提供者要获得保存机构的信任作为受托方帮助保存机构保存数字资源,按照市场规则均需签订具有法律和经济约束力的保存契约,同时,还需要一个可操作的认证程序来评判受托方的可信赖性,并作为可公开核查的信任基础。

保存机构要获得目标群体的信任至少需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

法定职责

相关法律法规包含了此保存机构开展长期保存的责任、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经费和人员投入机制。

历史角色延续

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对传统资源进行长期保存的机构,容易获得目标群体对其进行数字资源保存的信任。

市场约束

按照市场规则,通过签订具有法律和经济约束力的保存契约来获得目标群体的信任。

技术保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