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竣工签字仪式隆重举行
提供: 鞍钢集团信息部 日期: 2006-11-22
“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钢铁工业迎来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由鞍钢负责“交钥匙”的济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圆满竣工。昨日,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竣工签字仪式在济钢隆重举行。
济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作为济钢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精准高效和谐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全套引进鞍钢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工艺和技术,是国内首个冶金成套技术装备输出项目。工程年设计生产能力 250万吨,从工艺设计;成套设备制造、施工建设、软件编程到人员培训、热负荷试车、达产均由鞍钢总负责。工程于2004年11月6日开工,今年1月16日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继今年8月份达产后,10月份产量达到 22.4万吨,相当于年生产能力260万吨水平。这项工程的建设、投产和达产速度均创造了我国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自投产后迅速释放出巨大能量,在济钢创出了产量、产值、利润三个第一,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
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出席竣工签字仪式。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玠,鞍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明仁,鞍钢股份公司总经理唐复平;山东省副省长王仁元、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谢玉堂、济南市副市长杨佩钦;济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长顺,副总经理温燕明,党委副书记谭庆华、副总经理张大本等,出席竣工签字仪式。
徐匡迪、刘玠、王仁元、李长顺分别发表讲话。
徐匡迪首先代表中国工程院并以一个老钢铁工作者的名义向鞍钢、济钢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是我国第一条由企业为创新主体,自主开发、自主创新、国产制造装备的大型冶金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圆满竣工,结束了我国从上个世纪 50年代起进口国外冶金重大设备的历史。鞍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在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又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在技术改造方面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陕产出,高效益”的国有老企业技术改造的新路子。鞍钢、济钢是国内具有很强自主创新精神的企业,基于对打造自主创新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对民族工业的高度责任感,共同推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国产化,改写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大长了民族志气,非常了不起!
徐匡迪指出,国家长期技术科学规划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16字方针。没有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其他产品的自主创新无从谈起。鞍钢、济钢自主创新和系统集成的成功经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体现了不甘落后、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对这项工程不能单纯从技术、工业生产效益和投资多少来评价,要看到这是我们国家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希望鞍钢和济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自主创新的精神,为中国冶金行业技术进步和重大装备国产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玠在签字仪式上说,济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实现了竣工达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条生产线的建设、投产和达产速度都创造了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再一次成功实践了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自主创新发展理念,整条生产线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项工程的竣工达产,展示了鞍钢的综合技术实力,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国产化 ASP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ASP技术完全具备了产业化发展能力。这条生产线的竣工达产,结束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装备长期依靠从国外进口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在推进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实现钢铁强国目标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当前,我国正处在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关键时轧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出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鞍钢愿与兄弟企业一起,依靠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冶金重大装备国产化,为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王仁元、李长顺在讲话中,对参加济钢 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建设的鞍钢广大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国产化的ASP技术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该工程的竣工投产是鞍钢人的骄傲,也是民族工业的骄傲。
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鞍钢项目经理姜永芳、济钢副总经理张大本分别代表鞍钢、济钢在《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竣工验收协议书》上签字。
参与济钢1700连铸连轧工程设计、建设、调试的鞍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济钢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也参加了签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