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零碎总结

本文介绍如何使用koa2框架搭建一个简单的web应用,并深入探讨了koa2中的中间件机制及其异步处理方式。从创建项目开始,逐步演示了如何通过npm初始化项目、引入koa2并设置基本的路由响应。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koa2中基于async/await的中间件执行流程,对比了同步与异步场景下的执行效果。

创建了一个空文件夹后,如果你要使用npm,必须执行

npm init (一路回车即可)

在安装了koa2以后,我们需要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async(ctx)=>{   //ctx封装了request,response
    ctx.body = 'hello'
})

app.listen(3000)

中间件(洋葱圈模型)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app.use(async(ctx,next)=>{ //async干嘛的呢?这里还看不出,当next变成异步的就有趣了,下一大段给你解释
    ctx.body = '1'
    //下一个中间件
    next()  //假如注释了,则不会进入下一个中间件,因此只有12
    ctx.body += '2'
})

app.use(async(ctx,next)=>{
    ctx.body += '3'
    //下一个中间件
    next()
    ctx.body += '4'
})

app.use(async(ctx,next)=>{
    ctx.body += '5'
    //下一个中间件
    next()
    ctx.body += '6'
})


//结果135642



//当next是异步执行时
app.use(async(ctx,next)=>{ 
    ctx.body = '1'
    //异步进入下一个中间件,这时候输出只有1和2,因为next()是异步的,当12执行完后执行next,这时候网络请求都已经结束了  
    setTimeOut(()=>{  
        next()
    },2000)
    ctx.body += '2'
})

app.use(async(ctx,next)=>{
    ctx.body += '3'
    //下一个中间件
    next()
    ctx.body += '4'
})

app.use(async(ctx,next)=>{
    ctx.body += '5'
    //下一个中间件
    next()
    ctx.body += '6'
})



//古老的异步解决方案(陷入回调地狱)
function ajax(fn){
    setTimeOut(()=>{
        console.log('你好');
        fn()
},1000)
}
ajax(()=>{
    console.log('执行一结束')
    ajax(()=>{
        console.log('请求二执行结束')
        ajax(()=>{
            console.log('请求三执行结束')
        })
    })
})


//是时候解决了,第二代解决方案,promise,es6原生支持
function delay(word){
    return new Promise((reslove,reject)=>{
        setTimeOut(()=>{
            reslove(word)
        },2000)
    })
}

delay('孙悟空')
    .then((word)=>{
        console.log(word) //孙悟空,promise时用then接收到了resolve的参数
        return delay('猪八戒')
    })
    .then((word)=>{
        console.log(word) //猪八戒
        return delay('沙悟净')
    })
    .then((word)=>{
        console.log(word) //沙悟净
    })
    //.catch作错误处理
//整个都是平级的,不用陷入回调地狱,但是代码还是有点麻烦


//终极解决方案async+await
async function start(){ //await一定要在函数内部使用,等待一个异步函数的执行完成,这样就没有了异步的痕迹,变成了同步的

    const word1 = await delay('孙悟空')  //沿用上面的delay函数,等待delay执行完毕
    console.log(word1)
    const word2 = await delay('猪八戒')  //沿用上面的delay函数
    console.log(word1)
    const word3 = await delay('沙悟净')  //沿用上面的delay函数
    console.log(word1)
//这样就按顺序下来了    
}

mysql的一些初步使用

//mac下面安装mysql

brew install mysql

mysql.server start //启动服务

//登入mysql

mysql -u (你的用户名) -p (你的密码)

show databases //查看现在有哪些数据库,假如我们现在有cAuth数据库

//进入cAuth数据库
use cAuth;

show tables; //看看里面cAuth有什么表格,假如有test,我们看看test里面有什么

desc test;

//如果想看更加乱的数据

select * from test

//如果只想看test里面具体到openID的一项

select openID from test

//如果我们想删除test

drop table test;

 

 

内容概要:本文系统介绍了算术优化算法(AOA)的基本原理、核心思想及Python实现方法,并通过图像分割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其应用价值。AOA是一种基于种群的元启发式算法,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四则运算,利用乘除运算进行全局勘探,加减运算进行局部开发,通过数学优化器加速函数(MOA)和数学优化概率(MOP)动态控制搜索过程,在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之间实现平衡。文章详细解析了算法的初始化、勘探与开发阶段的更新策略,并提供了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结合Rastrigin函数进行测试验证。进一步地,以Flask框架搭建前后端分离系统,将AOA应用于图像分割任务,展示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最后,通过收敛速度、寻优精度等指标评估算法性能,并提出自适应参数调整、模型优化和并行计算等改进策略。;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Python编程基础和优化算法基础知识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智能优化等领域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元启发式算法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机制;②掌握AOA在函数优化、图像分割等实际问题中的建模与求解方法;③学习如何将优化算法集成到Web系统中实现工程化应用;④为算法性能评估与改进提供实践参考;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代码逐行调试,深入理解算法流程中MOA与MOP的作用机制,尝试在不同测试函数上运行算法以观察性能差异,并可进一步扩展图像分割模块,引入更复杂的预处理或后处理技术以提升分割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