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垃圾回收方法
标记清除(mark and sweep)这是JavaScript最常见的垃圾回收方式,当变量进入执行环境的时候,比如函数中声明一个变量,垃圾回收器将其标记为“进入环境”,当变量离开环境的时候(函数执行结束)将其标记为“离开环境”。
垃圾回收器会在运行的时候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加上标记,然后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变量所引用的变量(闭包),在这些完成之后仍存在标记的就是要删除的变量了
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ing)
在低版本IE中经常会出现内存泄露,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其采用引用计数方式进行垃圾回收。引用计数的策略是跟踪记录每个值被使用的次数,当声明了一个 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赋值给该变量的时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就加1,如果该变量的值变成了另外一个,则这个值得引用次数减1,当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变为0的时 候,说明没有变量在使用,这个值没法被访问了,因此可以将其占用的空间回收,这样垃圾回收器会在运行的时候清理掉引用次数为0的值占用的空间。
在IE中虽然JavaScript对象通过标记清除的方式进行垃圾回收,但BOM与DOM对象却是通过引用计数回收垃圾的, 也就是说只要涉及BOM及DOM就会出现循环引用问题。
你觉得前端工程的价值体现在哪
为简化用户使用提供技术支持(交互部分)
为多个浏览器兼容性提供支持
为提高用户浏览速度(浏览器性能)提供支持
为跨平台或者其他基于webkit或其他渲染引擎的应用提供支持
为展示数据提供支持(数据接口)
谈谈性能优化问题
代码层面:避免使用css表达式,避免使用高级选择器,通配选择器。
缓存利用:缓存Ajax,使用CDN,使用外部js和css文件以便缓存,添加Expires头,服务端配置Etag,减少DNS查找等
请求数量:合并样式和脚本,使用css图片精灵,初始首屏之外的图片资源按需加载,静态资源延迟加载。
请求带宽:压缩文件,开启GZIP,
代码层面的优化
用hash-table来优化查找少用全局变量
用innerHTML代替DOM操作,减少DOM操作次数,优化javascript性能
用setTimeout来避免页面失去响应
缓存DOM节点查找的结果
避免使用CSS Expression
避免全局查询
避免使用with(with会创建自己的作用域,会增加作用域链长度)
多个变量声明合并
避免图片和iFrame等的空Src。空Src会重新加载当前页面,影响速度和效率
尽量避免写在HTML标签中写Style属性
移动端性能优化
尽量使用css3动画,开启硬件加速。适当使用touch事件代替click事件。
避免使用css3渐变阴影效果。
可以用transform: translateZ(0)来开启硬件加速。
不滥用Float。Float在渲染时计算量比较大,尽量减少使用
不滥用Web字体。Web字体需要下载,解析,重绘当前页面,尽量减少使用。
合理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动画代替setTimeout
CSS中的属性(CSS3 transitions、CSS3 3D transforms、Opacity、Canvas、WebGL、Video)会触发GPU渲染,请合理使用。过渡使用会引发手机过耗电增加
PC端的在移动端同样适用
什么是Etag?
当发送一个服务器请求时,浏览器首先会进行缓存过期判断。浏览器根据缓存过期时间判断缓存文件是否过期。情景一:若没有过期,则不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直接使用缓存中的结果,此时我们在浏览器控制台中可以看到 200 OK(from cache) ,此时的情况就是完全使用缓存,浏览器和服务器没有任何交互的。
情景二:若已过期,则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此时请求中会带上①中设置的文件修改时间,和Etag
然后,进行资源更新判断。服务器根据浏览器传过来的文件修改时间,判断自浏览器上一次请求之后,文件是不是没有被修改过;根据Etag,判断文件内容自上一次请求之后,有没有发生变化情形一:若两种判断的结论都是文件没有被修改过,则服务器就不给浏览器发index.html的内容了,直接告诉它,文件没有被修改过,你用你那边的缓存吧—— 304 Not Modified,此时浏览器就会从本地缓存中获取index.html的内容。此时的情况叫协议缓存,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有一次请求交互。
情形二:若修改时间和文件内容判断有任意一个没有通过,则服务器会受理此次请求,之后的操作同①
① 只有get请求会被缓存,post请求不会
Expires和Cache-Control
Expires要求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时钟严格同步。HTTP1.1引入Cache-Control来克服Expires头的限制。如果max-age和Expires同时出现,则max-age有更高的优先级。
Cache-Control: no-cache, private, max-age=0
ETag: abcdeExpires: Thu, 15 Apr 2014 20:00:00 GMT
Pragma: private
Last-Modified: $now // RFC1123 format
ETag应用:Etag由服务器端生成,客户端通过If-Match或者说If-None-Match这个条件判断请求来验证资源是否修改。常见的是使用If-None-Match。请求一个文件的流程可能如下:
====第一次请求===1.客户端发起 HTTP GET 请求一个文件;
2.服务器处理请求,返回文件内容和一堆Header,当然包括Etag(例如"2e681a-6-5d044840")(假设服务器支持Etag生成和已经开启了Etag).状态码200
====第二次请求===客户端发起 HTTP GET 请求一个文件,注意这个时候客户端同时发送一个If-None-Match头,这个头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请求时服务器返回的Etag:2e681a-6-5d0448402.服务器判断发送过来的Etag和计算出来的Etag匹配,因此If-None-Match为False,不返回200,返回304,客户端继续使用本地缓存;流程很简单,问题是,如果服务器又设置了Cache-Control:max-age和Expires呢,怎么办
答案是同时使用,也就是说在完全匹配If-Modified-Since和If-None-Match即检查完修改时间和Etag之后,
服务器才能返回304.(不要陷入到底使用谁的问题怪圈)
为什么使用Etag请求头?
Etag 主要为了解决 Last-Modified 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