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 Z Force拍照性能得到87分,DxOMark惹争议

自从Moto被联想收购之后,Moto手机的表现一直都是不瘟不火,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近日,法国著名的影像质量评测机构DxO在自家网站DxOMark上给Moto Z Force的成像质量打了87分的高分,位列第三名,仅次于同列第一的HTC 10和三星Galaxy S7 Edge——HTC 10和三星Galaxy S7 Edge都是88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们惊叹Moto的成像技术崛起的同时,更多人对这个分数表示怀疑。

硬件软件基本一样的三星Galaxy S6 edge和Note 5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评分?

本来iPhone 6s拍照素质还不错,可是为什么连前10都排不上。

索尼手机的评分怎么会那么高?

拍照评分究竟可不可靠,评分高的手机就能拍出好看照片吗?

……

要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DxO是怎么样的一家公司。

DxOMark成立于2003年,可以算得上是目前世界上最专业的相机测试机构之一。最早DxOMark是通过测试仪和计算公式,来对相机生成的RAW格式进行评估,用人话说,就是一开始是做相机素质评测的。近几年,DxOMark也开始做起了手机拍照素质的评分。

DxO Mark对手机相机的评测主要基于7个维度,包括曝光和对比度、色彩、闪光灯效果、细节纹理、自动对焦、噪点控制、画质劣化控制(Artifacts)等。最终得分取决于7个维度整体的表现。

DxOMark的评测报告中提到,Moto Z Force在户外环境及弱光下表现力出色,并且具备优异的自动对焦功能——在户外,Moto Z Force Droid的21Mp 传感器可以捕捉非常优异的画面细节,“事实上,(在对Moto Z Force Droid的评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智能手机到目前为止最精细的拍照效果”。而在室内,moto z force Droid的F/1.8光圈和光学防抖功能可以让你在暗光条件下拍摄出出色的照片。

那么,DxO是怎么样测试的呢?

DxO 的测试原理是:光源+测试卡+DxO Analyzer=测试结果。通过各种各样的光源模拟各种光照环境,技术人员在这些光照环境下按要求拍摄,把拍摄到的照片传输到DxO Analyzer中。DxO影像测试系统自动分辨照片是否符合规格,符合规格就可以直接分析得出结果,不符合规格就需要重新拍摄、上传。测试结果与工作人员的操作没有关系,全球各地的DxO Analyzer都可以重复测试得到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结果是可重现的。

 

DxOMark在在相机和镜头评测领域的专业度毋容置疑。他们会严格控制测试环境。其有定制的测试室,测试室涂满了哑光材料,温度控制在21-25度,湿度在30-70%之间,现场光源甚至都使用光谱设备进行过色温较正,以严格控制整个测试环境。将样张直接转换成数据的手段,尽量排除人为的主观因素。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测试结果不怎么吻合我们的预测呢?那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综合得分,而没有看到每一个测试项目的表现。DxOMark在评测手机的成像功能时,他不仅评测了拍照功能,还测试了摄影功能,也就是说87分是Moto Z Force的拍照和摄影的综合分数。除此之外,由于测试的各个维度的表现不一样,有的得分高,有的得分低,平均起来分数也会很高。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到,Moto Z Force的自动对焦非常不错,得分非常高。然而自动对焦在成像画质上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也就是对焦再快,成像画质也是不会发生什么改变的。但是,DxOMark把自动对焦作为一个得分项,硬生生把Moto Z Force的得分拉高了。

当然,即便忽略这大堆问题,DxO的专业度应该还是会比国内大多数主流媒体的拍照评测更加专业的。

总结:

其实对于成像质量的评判,除了关键基础数据,很多会影响到观感的因素还是很难被放到评分中的。

这就像人们总是说“听感”或“音质”是一种玄学,对于手机的成像质量,虽然有数据支撑,但评分中每个指标占的权重由评分机构来定,就很难保证排名 或者评分高的手机,就一定拍出的照片是最好的。单就DxOMark的评分来说,大部分玩家所看重的解析力权重并不大,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每一个单一指标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总归一句:对于DxOMark给的评分,当做参考看看就好。真正需要这些测评维度的结果的,应该是各个手机厂商,他们通过评测结果可以找到产品拍照优化的方向。而我们普通消费者,只要学会自己看样张的方式,才能真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拍照手机。

<think>好的,用户让我推荐一款4000元以下的相机,要求人物和风景都能拍得不错。首先,我需要考虑这个预算是否合理。4000元在相机市场中属于入门级,但也能找到一些不错的选项。用户可能是一个刚开始接触摄影的新手,或者预算有限,但希望有比手机更好的画质和功能。 接下来,要确定用户的需求。人物和风景摄影有不同的要求。人物可能需要较好的背景虚化(大光圈)和对焦速度,而风景则需要高辨率和广角镜头。不过预算有限,可能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首先,我需要排除单反相机,因为现在微单更流行,且体积更小,更适合新手。然后考虑品牌,佳能、尼康、索尼、富士都是常见品牌,但4000元以下可能更多是入门级型号。比如佳能的EOS M系列,索尼的A6000系列,富士的XA系列,或者奥林巴斯、松下的M43系统。 然后,我需要比较这些相机的传感器尺寸。APS-C传感器比M43更大,画质更好,但M43的镜头更便宜且轻便。如果用户重视画质,APS-C可能更好;如果重视便携性和镜头选择,M43也是选项。不过4000元可能APS-C更合适。 接下来是具体型号。比如索尼A6000,虽然有点老,但性能不错,二手价格可能在3000左右,加上镜头可能接近预算。佳能M200,价格较低,但可能性能稍弱。富士XA7,色彩好,适合直出,但价格可能稍高。松下GX9,M43系统,有防抖,适合风景,但传感器小一些。 还需要考虑套机镜头。通常套头是变焦,比如16-50mm,适合风景,但光圈小,拍人像可能需要大光圈定焦,但预算内可能只能选套机,或者二手镜头。如果用户后期愿意投资镜头,可以选择机身加套机,以后再买定焦。如果预算内要兼顾,可能需要推荐带较大光圈的变焦,但4000以下可能较难。 另外,二手市场也是一个选项,但用户可能想要全新产品。需要明确用户是否接受二手。如果接受,选择更多;如果不接受,只能在全新产品中找。 还要考虑视频功能,但用户主要需求是拍照,所以可以次要考虑。电池续航、操作界面、是否有触摸屏、翻转屏等也是考虑因素,但可能不是最关键的。 总结下来,可能的推荐包括: 1. 索尼A6100套机(二手可能更便宜) 2. 佳能M50 Mark II(如果预算允许) 3. 富士XA7/XA5 4. 松下GX9 5. 奥林巴斯EM10系列 但需要确保总价在4000以内。例如,索尼A6000二手套机约3000,剩下的预算可以买一个定焦镜头,如50mm f1.8,但可能超支。或者选择套机加后期再购镜头。 另外,考虑用户可能不了解镜头的重要性,需要解释套机的局限性,并建议未来升级。或者推荐一些一镜走天下的变焦镜头,但光圈可能不够大。 最后,需要确认是否有其他需求,比如便携性、品牌偏好等。但根据现有信息,综合推荐几款,并说明优缺点,让用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think>以下是为您精心筛选的4000元以下相机推荐方案(包含全新/二手市场主流机型),基于画质性能、镜头生态、操作体验等维度综合评估: $$ \begin{array}{c|c|c|c} \text{机型} & \text{传感器} & \text{核心优势} & \text{参考价格} \\ \hline \text{索尼A6000} & \text{APS-C} & \text{对焦速度+连拍} & \text{¥3200(二手套机)} \\ \text{佳能M200} & \text{APS-C} & \text{直出肤色优化} & \text{¥3499(全新套机)} \\ \text{松下GX9} & \text{M4/3} & \text{五轴防抖+胶片模式} & \text{¥3899(全新单机)} \\ \text{富士X-T20} & \text{APS-C} & \text{胶片模拟+操控} & \text{¥3800(二手套机)} \\ \end{array} $$ --- ### 一、重点机型对比析 1. **索尼A6000(APS-C)** - **人像优势**: $$ \text{对焦速度} = 0.06s\ (\text{179点相位检测}) $$ 配合适马30mm f/1.4镜头: $$ \text{虚化量} B=0.023\times \frac{1.4^2}{1} \approx 4.5\text{μm} $$ - **风景表现**: $$ \text{动态范围} = 13.1\text{EV}\ (\text{DxOMark实测}) $$ 2. **佳能M200(APS-C)** - **DIGIC8处理器**: $$ \text{直出肤色} \Delta E \leq 2.3\ (\text{人像模式}) $$ - **视频性能**: $$ 4K\ 24fps\ (\text{但有1.6x裁切系数}) $$ 3. **松下GX9(M4/3)** - **防抖系统**: $$ \text{补偿效果} = \log_2(1/4s) \approx 2.3\text{档} $$ - **镜头选择**: $$ \text{12-32mm套头等效24-64mm} $$ --- ### 二、镜头搭配建议 $$ \text{预算配公式} = \begin{cases} \text{全新方案} & \text{机身} \times 70\% + \text{镜头} \times 30\% \\ \text{二手方案} & \text{机身} \times 50\% + \text{镜头} \times 50\% \end{cases} $$ 1. **人像特写组合** - 七工匠50mm f/1.8(手动): $$ \text{性价比} = \frac{1.8}{799元} \approx 0.00225\text{/元} $$ - 永诺42.5mm f/1.7(自动): $$ \text{锐度值} MTF50 \geq 1800\text{LP/IH} $$ 2. **风景拍摄组合** - 索尼16-50mm套头: $$ \text{广角端畸变} \leq 1.8\% $$ - 老蛙9mm f/2.8(超广角): $$ \text{视角} = 113^\circ \ (\text{APS-C等效}) $$ --- ### 三、购买决策树 ``` if 优先画质 ➔ 索尼A6000+适马30mm f/1.4(二手约¥4200稍超预算) elif 需要直出 ➔ 富士X-T20+XC15-45mm(需寻找¥4000以内二手) elif 重视防抖 ➔ 松下GX9+25mm f/1.7(全新套机约¥4500需等促销) else 追求便携 ➔ 佳能M200+22mm饼干头(全新¥3999) ``` --- ### 四、实用拍摄参数参考 1. **人像拍摄**: $$ \begin{cases} f/2.8 \sim f/4 & \text{环境人像} \\ 1/125s \text{以上} & \text{防抖下限} \\ ISO \leq 1600 & \text{APS-C可用高感} \end{cases} $$ 2. **风光拍摄**: $$ \text{超焦距公式} = \frac{f^2}{Nc} \approx 2.3m\ (16mm f/8时) $$ --- ### 五、配件投资优先级 $$ \text{推荐顺序} = \text{UV镜} > \text{备用电池} > \text{三脚架} > \text{滤镜系统} $$ (总预算建议控制在机身价格的15%以内) --- **最终建议**:优先考虑二手索尼A6000+适马30mm f/1.4组合(需适当议价),若坚持全新机则选择佳能M200搭配后期升级EF-M 32mm f/1.4镜头。拍摄时善用黄金时段光线(日出后/日落前1小时)可大幅提升出片率。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