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 (二)

 

编者按:要成为领域的专家才能创新么?技术的创新是关键么?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首席开发经理邹欣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整理自邹欣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的一部分,是《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系列博文之二,上一篇文章请参阅IT 行业的创新 - 创新的迷思 (一)》。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迷思之五–要成为领域的专家,才能创新

这个想法看起来没什么错,我们不正是为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来上学,拿学位,并且希望拿到学位之后成为专家,然后再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创新的么?

但是统计数据显示,70%的创新者,他们最成功的创新是在他们擅长领域之外产生的。

Tim Berners-Lee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在19893月提出了一个想法,利用HyperText实现方便的信息共享和更新。他的老板看了他的想法后说,"vague, but exciting"。一年后,他和同事们实现了通过互联网的HTTP协议通信,WWW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在现在看起来如此顺理成章的想法,为什么是由一个物理学家,而不是计算机学家最终实现的呢? 事实上在WWW/HyperText协议刚出现的时候,一些计算机专家很看不起这个想法(根据我看到的2001年资料)。因为专家们认为,一个文本文件上有一些文字,有些是蓝色的,用鼠标一点,就能打开另一个文件,网页上都不记录状态。这看上去有什么难度,又算得上是什么创新呢? 这个文章又没有提到很多希腊字母的公式, 在哪里发表论文呢? 当时计算机科学家在研究开发COM, DCOM, Remote Process Call 这些高难度的东西。

事实上,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无状态(stateless)网页改变了世界。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B2B网站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那它的创始人是学计算机、互联网专业的么?

最近新闻不断的的Nokia公司,它在进入通信领域之前是芬兰一家做森林木材相关产品的企业,比如纸浆、卫生纸、雨靴等相关产品。芬兰全国人口只有500万,他们能用多少卫生纸和雨靴?于是有一天公司领导决定创新,他们最终看上了通信领域,但当公司想去融资的时候,专家们包括资本家们并不看好他们的前景甚至都在嘲笑他们。15年之后,Nokia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和通信企业,拥有79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当然Nokia在成为行业领头羊,成了专家之后,也碰到了自己的问题,它不得不从自己着火的平台跳进冰冷的海水里……

另一个例子是索尼公司的“单放机”(Walkman)。索尼公司在大型的收录机取得成功之后,其创始人盛田昭夫想进一步让所有人都能随时听到音乐,于是就有了发明“随声听”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在公司内部受到很多阻力。公司的专家们认为市场认知是:“收录机,收录机,就要能收能录”,随声听没有市场。他们还做了多次市场调查来证明大众不会喜欢“只能放音乐,不能录音乐的小玩意”。盛田凭着他对电子消费品趋势的洞察和对未来的直觉,坚持推进研发甚至以自己辞职相要挟。最后在产品快要上市的时候,大家要给它取名字,Walkman是最后的候选名字之一。公司请教了语言专家,语言专家语重心长地指出,Walkman是不符合语法的!动词不能修饰名词,改成Walking Man才是正解!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值得庆幸的是,盛田昭夫没有听专家的建议。Walkman(而不是walking man)上市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Walkman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点燃了爆炸性的增长。

Walkman的生命周期中(1979-2010),它共卖出了2.2亿台,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Walkman产品引起了从PanasonicAiwa到国内的许多厂家的效仿。如此巨大的市场和销售旺景是许多专家们当初不曾想到的。

为什么领域内的专家有时候反而没有领域外的创新者那么有创意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迷思之六–技术的创新是关键

技术创新是关键这个想法对理工科的同学们来说更是自然不过,很多同学孜孜不倦地跟踪某编程技术各个版本的细节,津津乐道其中奥秘。大家的想法无外乎是我们就是要先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然后创新,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看看手机的发展历史: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手机的哪一个进步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呢?这句话当然不错,但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手机,在这个图上还没有显示。它是这个:

你别小看那天线,那么粗,里面都是技术啊!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这就是著名的Iridium铱星计划的手机,它的确凝聚了多种先进技术,而且开发思想简明。只用往天上发66颗卫星,卫星信号把地球全覆盖了,大家就可以随时随地用这个手机打电话了。这比在地面上每隔几公里就建造一个手机基站要好不知多少倍。对吧?

不幸的是,这个服务从1998年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申请破产保护了。

在事后诸葛亮看来,铱星的想法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

1. 铱星的独特价值点是在荒无人烟,没有基站的地方也可以打电话,“荒无人烟”的一般定义是人们很少去的地方! 铱星为最不常见的条件优化。那么用户在哪里?用户们大多在大城市里,会在房间里打电话。但是在房间里反而使用不了铱星电话。铱星电话说明书有这样一段:

当你在室内感觉通话效果较差时,请走到室外,把手机天线指向卫星所在的方位。但是用户哪里知道你的卫星是在哪一片天空中飞呢?

2.由于使用了卫星通讯技术,铱星的带宽、延时都比不上普通手机。

3.铱星有用户群体么? 当然有,那些登山运动员、在南极科学考察的人们、还有想只身驾船周游七大洋的孤胆英雄们,他们当然希望有一部这样的电话。但是这样的用户数量在全世界有多少呢?铱星电话现在变成了一个租赁业务,为这些几千几万用户提供短期服务。与此同时,全世界手机用户早已突破了10亿。

我们在这里看到,除了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创新:

1.商业模式的创新

o 在网上买书

o 网络竞拍,网店

o 网络微量交易和支付

2.用户体验的创新

o www.hao123.com有什么技术上的创新么?

o iPod在用户界面上的创新

3.生态系统的创新

o iPod/mac iTune client/iTune web site在音乐购买、同步、播放整个流程中整合的创新。如果单独拿出来和同类型产品比较,各有千秋,但是把各个环节整合得如此流畅,打造成一个盈利的生态系统,Apple公司目前远远领先其他竞争者。

IT技术的人们有时候把“功能的增加”和“技术的创新”等同起来。但是产品功能的整合容易被很多人忽视——茶壶由这些组件组成:茶壶盖、茶壶体、茶壶把、茶壶嘴。各个部分及功能还要有机结合起来,满足用户的需求。那么请看下图的茶壶满足用户的需求了么?

IT <wbr>行业的创新 <wbr>- <wbr>创新的迷思 <wbr>(二)

(来源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y Donald A. Norman)

大家在使用一些软件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些软件,要说功能也都齐全,可是怎么就这么难用呢? 一旦出现了更好用的软件(也许功能一般),大家就呼拉一下都换掉了原来的软件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