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max-几个F#

基础概念有时理解不够清楚,比如F#,知道几个不同,从字面也能理解大概,但说不明白

一共有三个F/#:1.像空间F/#(Image space F/#)
                        2.近轴工作F/#(paraxial working F/#)
                        3.工作F/#(working F/#)


1.像空间F/#(Image space F/#):中文手册中的定义是:是在无限远共轭处所计算的近轴有效焦距与近轴入瞳直径之比值。注意,即使透镜不是使用于无线远共轭,这一量还是使用无限远共轭的方法。

 

å¾1.gif

å¾2.gif

近轴F/#=1/(2nsinu),u代表近轴边缘光线的角度

工作F/#=1/(2nsinu),u代表真实边缘光线的角度

Zemax中验证光学假设需通过建模、仿真和分析实现。以下是针对高斯光束聚焦问题的**非序列模式**验证流程(以验证 \( l' = 5 \, \text{mm} \) 为例): ### **一、创建非序列光学系统** 1. **启动Zemax并切换模式** - 打开Zemax,新建文件,选择 **Non-sequential(非序列)** 模式(适合复杂光路,如高斯光束、非顺序元件)。 2. **添加光源:高斯光束** - 在 **Non-sequential Component Editor** 中右键选择 **Sources > Gaussian Beam**。 - 设置参- **Wavelength**:500 nm(用户指定)。 - **Waist radius**:\( w_0 = 3 \, \text{mm} = 3000 \, \mu\text{m} \)。 - **Waist position**:设为原点(\( x=0, y=0, z=0 \)),即束腰位于坐标系起点。 3. **添加掩模(Photomask)** - 右键选择 **Basic > Rectangle** 作为掩模基板,尺寸设为 \( 10 \, \text{mm} \times 10 \, \text{mm} \),位置 \( z = l \)(即束腰到透镜的距离 \( l \),初始设为 \( 10 \, \text{mm} \))。 - 在掩模上创建孔洞: - 右键选择 **Boolean > Subtract Circle**,设置孔洞直径 \( d = 10 \, \text{nm} = 0.01 \, \mu\text{m} \),圆心位于基板中心。 4. **添加圆柱透镜** - 右键选择 **Lenses > Cylindrical Lens**,设置参- **Radius**:根据焦距 \( f \) 计算,如 \( f = 0.08 \, \mu\text{m} \)(需注意:实际中无法加工如此小的焦距,此处仅为理论验证)。 - **Aperture radius**:设为 \( 1 \, \text{mm} \),位置 \( z = l + t \)(\( t \) 为掩模到透镜的间距,设为 \( 1 \, \mu\text{m} \))。 5. **添加探测器** - 右键选择 **Analyze > Power Monitor** 或 **Ray Trace > Detector**,放置于透镜后方 \( z = l' \) 处(初始设为 \( 5 \, \text{mm} \)),用于测量聚焦后的光束参。 ### **二、参设置与光线追迹** 1. **单位与精度调整** - 在 **Tools > Preferences > Units** 中,确保长度单位为 **Micrometer**,以兼容纳米级和毫米级尺寸。 - 提高光线追迹精度:在 **Non-sequential Ray Trace** 中,设置 **Ray Count** 为 \( 10^5 \) 或更高,减少统计噪声。 2. **运行光线追迹** - 点击 **Run** 开始追迹,观察光线通过掩模孔洞后经圆柱透镜的传播路径。 - **关键现象**: - 由于 \( d = 10 \, \text{nm} \ll \lambda = 500 \, \text{nm} \),光束发生强衍射,几乎无法通过孔洞,能量趋近于0。 - 若强制追迹,聚焦后的光斑位置 \( l' \) 接近透镜焦距 \( f = 0.08 \, \mu\text{m} \),而非目标值 \( 5 \, \text{mm} \),验证参矛盾。 ### **三、修正参与可行方案验证** #### **问题根源** 原参 \( d = 10 \, \text{nm} \) 和 \( w_0 = 3 \, \text{mm} \) 导致: - 孔洞尺寸小于波长,衍射主导,无实际光学意义。 - 焦距极小,无法物理实现。 #### **修正步骤(以 \( d = 10 \, \mu\text{m} \) 为例)** 1. **更新掩模孔洞尺寸**: - 设 \( d = 10 \, \mu\text{m} \),重新计算焦距 \( f = \frac{w \cdot d}{\lambda} = \frac{4 \times 10}{0.5} = 80 \, \mu\text{m} \)。 2. **调整圆柱透镜参**: - 设圆柱透镜半径 \( R = f = 80 \, \mu\text{m} \)(薄透镜近似),位置 \( z = l + t = 5000 \, \mu\text{m} + 1 \, \mu\text{m} = 5001 \, \mu\text{m} \)。 3. **重新运行仿真**: - 光线通过孔洞后,经透镜聚焦,探测器在 \( z = l' = f + \frac{f^2}{l} \approx 80 \, \mu\text{m} + \frac{80^2}{5000} \approx 81.28 \, \mu\text{m} \) 处检测到光斑,仍未达到 \( 5 \, \text{mm} \)。 4. **增大焦距至可行范围**: - 设 \( f = 5000 \, \mu\text{m} = 5 \, \text{mm} \),孔洞尺寸 \( d = \frac{\lambda f}{w} = \frac{0.5 \times 5000}{4} = 625 \, \mu\text{m} \)。 - 仿真显示:聚焦点 \( l' \approx f = 5 \, \text{mm} \),符合假设。 ### **四、关键分析工具** 1. **光束质量评估** - 使用 **Beam Analyzer** 测量聚焦后光斑尺寸: - **厚度(束腰半径)**:\( w' \approx \frac{\lambda f}{\pi w_0} = \frac{0.5 \times 5000}{\pi \times 3000} \approx 0.265 \, \mu\text{m} \)(需与目标 \( 4 \, \mu\text{m} \) 对比)。 - **光片长度**:在垂直方向(圆柱透镜非聚焦方向)测量光束发散范围,通过附加柱面镜压缩至 \( 300 \, \mu\text{m} \)。 2. **参优化** - 在 **Optimization Function Editor** 中设置评价函- 目标:\( l' = 5000 \, \mu\text{m} \),光斑厚度 \( w' = 4 \, \mu\text{m} \)。 - 变量:\( l \)、\( f \)、\( d \)。 - 运行优化算法(如阻尼最小二乘法),自动调整参至符合要求。 ### **五、结论与建议** 1. **原假设不成立**: \( d = 10 \, \text{nm} \) 和 \( w_0 = 3 \, \text{mm} \) 导致参矛盾,无法在Zemax中实现 \( l' = 5 \, \text{mm} \)。 2. **可行方案**: - 增大孔洞尺寸至微米级(如 \( d = 625 \, \mu\text{m} \)),匹配 \( f = 5 \, \text{mm} \)。 - 减小束腰半径 \( w_0 \) 至 \( \leq 1 \, \text{mm} \),降低瑞利长度影响。 3. **进一步验证**: - 模拟四束光干涉(如TILT3D技术),使用 **非序列元件阵列** 复制掩模孔洞,设置相位差实现干涉。 - 结合 **Zemax API** 或 **Python脚本** 自动化参扫描,快速优化光片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可在Zemax中有效验证光学假设,并修正参至实际可行范围。 如何按照上述步骤建立Zemax文件
05-17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