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发一MIS项目,因对业务流程不甚了解,开发过程中全程使用迭代开发。
Stage one
至客户处:了解系统需求,大致了解客户对系统的功能要求,客户业务操作流程,数据流转过程。
回司:写方案书,一一写出:系统构架、功能操作模块、输入输出数据、系统操作流程图、权限分配说明、工期预估,形成文档。
Stage two
至客户处:就方案书与客户讨论,就双方对系统的理解作新一步的磨合。新一步加深对系统的认识。
回司:更新方案书中系统设计相关部分,使用IDE设计系统功能界面,填入模拟业务数据,形成快速原型。设计数据ER图、数据表结构,设计系统UML类图。
Stage three
至客户处:就功能功能界面讨论系统的操作过程与数据展示内容与方式,进一步了解系统中基础数据(如:类别,用户,办理部门)的来源及内容格式,用户输入数据的内容限制,分解业务操作的流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共同制定下一步开发计划。
回司:更新系统功能界面、数据表结构、UML类图,开始编写系统业务功能代码,实现系统模块业务逻辑。
Stage four
至客户处:就已实现的功能讨论实现的可行性,改进细节,讨论下一步实现业务功能的细节。
回司:继续迭代开发中。
Stage five
......
至此,项目开始进入反复的迭代之中,步步逼进最终目标。对于迭代式过程,有几点体会:
1 尽可能多的了解系统需求:
因为开发前对系统目标的不了解,在与客户共同制定系统需求时,应详细了解客户对系统的需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业务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细节。
2 首先设计出快速原型,确定系统输入输出数据:
客户不是需求分析专业人员,对软件最直接的认识就是系统的操作界面及输入输出数据。首先设计出原型,可以引导客户分析系统的具体需求。降低需求的不确定性。
3 分解业务操作的流程及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
分解操作模块可以便于迭代开发时分步进行,每个模块完成后及时迭代,系统开发过程如与客户实际需求有偏离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
4 分清系统开发中的主次关系,防止陷入细节的泥潭:
MIS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数据及业务操作逻辑关系,是系统最重要,也是相对确定的。这一部分应重点关注,首先实现。至于界面表现形式及数据显示细节,应用户的喜好,操作习惯而变化,对系统的设计结构影响较小。应放在次要开发位置上。
5 即时迭代,更正设计偏差:
完成系统中一个模块程序设计,尽可能及时交付用户确认,听取用户反馈意见,及时更正设计偏差,同时对用户的一些不合理意见要引导用户理解其不可行性,避免作无用功。
迭代式开发,客户代表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及与开发人员的配合程度,系统设计人员对客户业务的领悟能力和经验都是保证系统开发迭代前进的重要条件。
版权声明:如有转载请求,请注明出处:
http://blog.youkuaiyun.com/greenyue Author: GreenYue
